撰文/張麗雲
「There is no profit in curing the body if in the process we destroy the soul.」美國「希望之城」是全美三大癌症醫院之一,在它的花園圍牆上,鐫刻著這段發人深省的話。意思是不管有沒有辦法治好患者的病,如果在醫療過程中,傷害到患者的心靈,就不算是一個仁醫。
11月10日,臺中慈院醫療團隊與上人溫馨座談,林俊龍執行長讚歎中慈醫療深具人文,醫人、醫病又醫心,這也是上人創辦醫療志業的理念。
圓滿他的愛與責任
張建鈞主任說,有心就有希望,助人很快樂,能付出最有福。(圖片來源:連線畫面截圖)
說起醫療人文,微創脊椎關節中心張建鈞主任分享一位六十幾歲婦人的個案。因婦人膝關節嚴重變形,被疼痛困擾將近十多年,由於她很害怕動手術,因此遲遲未做進一步的處理;後來,鄰居因曾經在臺中慈濟醫院動過膝關節手術非常成功,便熱心鼓勵她勇敢來就診。
張建鈞醫師為她深入檢查,發現她膝蓋外側磨損達二十二度之多,是一個比較複雜的手術,假如鬆緊度沒調整好,就會前功盡棄。然而張主任一心一意希望為她重新整修膝關節,讓她未來可以走得更好。
經過團隊仔細評估,做好事前準備和用心測量,果然手術很成功,她的膝關節等距完全回到正常的六度;第一天即可下床走路,十年來的舊疾折磨終於解除了。
另一位一百九十六公分、一百二十六公斤的病人,他的髖關節嚴重退化,之前已經動過一次手術,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然而,兩年前父親中風,他需長期搬動、照顧父親,因此關節再也支撐不住了。
這位先生實在痛得受不了,來門診告訴張主任,因為他需要一個好的身體來照顧父親,所以請他幫忙換人工關節。這聽在年輕的張主任耳裡,心裡萬分不捨,便答應為他手術。
病患因為體型關係,必須找來放大版的髖關節尺寸,幸好順利找到。手術後髖關節回到正常位置,現在他已經能正常走路,未來也可以繼續照顧家人和父親。醫師的將心比心,圓滿了患者對這個家的愛與責任。
患者的脊椎側彎達一百二十一度之多,經臺中慈院微創脊椎關節中心張建鈞主任的仁醫仁術治療,終於為她矯正回正常位置。(圖片來源:連線畫面截圖)
還有位小姐,她因脊椎嚴重側彎達一百二十一度,兩腳相差十公分以上。當她來門診時,另一隻腳是踩著十公分高的鞋墊,一拐一拐地走進診間;站直的時候,還有很明顯的骨盆傾斜,肩膀也斜向一邊。
這位小姐只有一百二十六公分高,體重也才二十幾公斤,身形極為瘦小,脊椎側彎到連脊椎骨都直接貼著肋骨,完全壓迫到肺臟。張主任評估,這會是一個非常複雜且難度極高的脊椎手術;更困難的是,她所需的每一根鋼釘尺寸都極為特殊,讓醫療團隊翻遍了全臺灣所有鋼釘尺寸。
有心就有希望,醫療團隊終於找到需要的鋼釘,也事前做了萬全的準備。手術前,先為她訓練肌肉半年,並跨科別與胸腔科合作,做呼吸肌的訓練。運用高科技3D電腦導航設備,讓手術成功,順利地將她的脊椎完全矯正過來。
這位小姐術後雙腳等高、肩膀等長,走起路來不再有高低落差,也順利出院;她還答應醫療團隊,要把自己吃胖一點,也讓張主任深深感受到,有能力助人、能付出的法喜。
「心」的治療
《無量義經》云:「大醫王,分別病相,曉了藥性,隨病授藥。」臺中慈濟醫療團隊不只醫患者的病灶,醫師更懂病人的心。
心臟內科江國峰醫師說:「治療病人的過程中,其實不是只在於心臟的處理,也仰賴很多科別的學長們幫忙。」他謙卑地說,病灶去除非他個人之功,而是各科彼此合作,去除本位主義,讓病人得到最好的照護。
臺中慈院心臟內科江國峰醫師,為三十一歲的女性患者,解除了自小因「法洛式」症手術後的心律不整問題,讓她可以恢復正常生活與工作。(圖片來源:連線畫面截圖)
有位三十一歲的年輕小姐,有一天在工廠工作時突然暈倒。
隔天家屬送她來醫院,江國峰醫師很快為她診斷出有嚴重的心律不整,也就是醫學上罕見的「法洛式症」。這位小姐剛出生時,因心室中隔缺損做過修補手術,另外也有嚴重的脊椎側彎問題而動過刀。
針對這個問題,江醫師仔細翻閱許多醫療文獻,才了解當年在醫療科技尚未發達的狀況下,可以想像患者在手術過程中經歷過多少苦痛。不過,心室中隔修補之後,心臟會長疤痕,就是這個疤痕組織,造成患者產生心律不整的現象。
江醫師除了用心診斷病癥,同時讓家屬、患者接受這個問題。但是第一時間,他們的反應很激烈,「怎麼會這個樣子?之前都沒事,怎麼突然間就有心律不整了?」家屬不能接受情有可原,因為患者從小就動過多次大手術,歷經的苦痛可以想見。
醫療團隊,試著利用目前的文獻,細心、耐心、慢慢地和他們解釋,「當年醫師的手術很成功,這也是為什麼小姐可以一直健康到現在。但是根據美國的醫療統計數據,確實有1%的患者可能會出現嚴重的心律不整。」江醫師溫言軟語地對家屬說:「其實出現心律不整之後,我們還是有各種治療的方式。包含吃藥、立體電燒或做心臟電擊器的植入。」
家屬不想做進一步介入性治療便問:「如果不治療可以嗎?」一開始,江醫師先給予藥物治療,服用了兩個禮拜後,她又再一次有快暈倒的感覺。看來只靠藥物壓不太住心律不整,於是家屬帶她回診時又問,如果只有吃藥,有多少機會過關?
這當中,江醫師花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慢慢和家屬討論與分析,最後他們才漸漸面對這個疾病的事實,願意接受進一步介入性的治療。此時,心思細膩的江醫師又想到,這位小姐最關切的是什麼呢?她才三十一歲,來看診時都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可見她有一顆年輕的心;一旦裝上節律器,在表皮上會明顯凸出一顆電池形狀,又該如何讓她跨過這個門檻呢?
江國峰醫師很用心,將所有節律器電池給患者看,安慰她會盡其所能,術後不太凸出,讓她安心。(圖片來源:連線畫面截圖)
當江醫師大略繪出電池可能凸出的形狀時,這位小姐果然不講話了,江醫師只能安慰她:「我會盡我所能,幫妳把電池裝到看不出來!」
更貼心的是,為了讓這位小姐安心,江醫師把所有一比一、實際大小的主機全都帶回家,問太太:「如果是我們自己要裝電池,妳覺得哪一顆最看不出來?」
雖然想了很多辦法安撫這位小姐,也在手術前一天再與她深談,但她還是在病房裡哭了一個晚上,令家屬和醫療團隊感到很不捨。
一關過了又來一關,當在裝電池前做靜脈血管檢查,又發現她左邊的血管不見了,這個只有百分之一機率的狀況,竟然發生在她身上,著實考驗著醫療團隊。所幸經麻醉科醫師為她全身麻醉後,順利地從右邊的血管完成了心臟電機的放置,最後癒合的傷口也不錯。
江醫師鬆了一口氣地說:「目前她已經回到工作場域。感恩自己的父母,有他們三、四十年來的栽培,我才能成為一位心臟科醫師。」他也很感恩心臟科的老師,「當他們帶著我做心導管的時候,常常反復地提醒我,要去感受能感受到的事情,因為病人有可能不會在第一時間就相信你。」
慈濟醫療志業體林俊龍執行長(左),讚歎臺中慈濟醫療團隊深具人文和仁醫精神。(圖片來源:連線畫面截圖)
傳道授業解惑也,老師教導不只是醫技,更含藏著一分仁醫本懷――醫人、醫病又醫心。
江醫師感性地說,他也要深深感恩林俊龍執行長和前任院長,讓他在這個充滿醫療人文的溫暖空間和氛圍裡,可以安心地好好治療病人,解除患者的病苦,這分「你懂我的心」的體貼,是患者深感意料之外的收穫。
上人讚歎醫療團隊,用生命去搶救生命,用生命走入他人生命、去搶救生命,因為世間最寶貴的就是生命。世間之所以爭端不斷,也是因為在於人命的存活,可見生命的價值,所以要時時盤點自己的生命價值,守志奉道,其道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