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愛而落腳的東勢環保站

0觀看次
A- A+

撰文/黃怡慈

由吳姓大德提供空地,志工用心建設、經營,最初成立的東勢環保站。(攝影/林秋子)

接到電話這頭的丁阿茶心涼了一半,雙手還有些顫抖,強忍著不捨與悲痛,仍感恩地主過去幾年來無償借用。

一遷、二遷,復又拆除再搬遷,搬遷工作勞費心神又消耗體力,何況是否找得到土地讓環保站得以繼續運作下去,充滿變數;其中的折騰不在話下,除了考驗志工的決心,每個動念也關乎環保站,能否持續經營下去。雲林溫馨座談時,志工向證嚴上人分享一度面臨熄燈危機的東勢環保站,志工永不放棄的信願力。

林馬吉及丁阿茶(右)(攝影/吳正隆)

原以為東勢厝會是最後的落腳處,志工們用血汗一磚一瓦親手合力堆砌,一樑一柱克苦克難慢慢搭建,終於有個遮風避雨處。五年來運作逐漸上軌道,不料地主卻急售土地,多年付出的血汗一夕沒入大海,必須全部拆除整平,並恢復原狀歸還。

掛上電話的丁阿茶眼淚瞬間撲簌簌地掉了下來,這十八年來已經歷無數次的搬遷,有地找到沒地。當年因為認同證嚴上人呼籲環保回收好處多,毅然從自家庭院做起。隨著回收量增加,陸續向親友借用土地、空地,又搬到廢棄雞舍、鵝寮,再從台西搬到東勢。

但,不甘不捨又奈何,如今也只能把無常當如常看。場地沒了,但環保工作不能停,擦乾眼淚拿起話筒打給「阿姊」吳陳秋卿師姊。

雲林東勢環保站啟用典禮,吳陳秋卿師姊致詞。(2011/07/09攝影/吳正隆)

雲林沿海地區風強日頭大,一開始做環保時,吳陳秋卿就不捨志工辛勞,像個愛護手足的大姊照顧著大家。從家裡煮好點心,再用米籃擔到環保站,看著大家吃得津津有味,她也感到歡喜滿足。早年還沒有正式的環保站,沒有任何遮蔽物,更沒個像樣的桌椅,大家頭頂著天,腳踩著泥地,即使圍在一起蹲著吃也感到很溫馨。

吳陳秋卿得知必須搬遷的消息後,萬般不捨志工辛苦花了三年搭建的環保站,必須在三個月內全部打掉;一想到這麼多的回收物該怎麼搬?那些發心而來的環保菩薩該怎麼辦?每天載運進來的回收物該放在哪裡?更不能隨便喊停不收啊!

她無奈地望向窗外,雲林沿海的風夾帶著塵沙強勁地吹著,天大地大何處是我們環保站的歸處?對著牆上師父的法相合掌祈求:「上人,我們真的很需要一塊好的環保地啊......」

內心焦急萬分之際,突然靈光乍現,想到娘家一處廢棄已久的養雞場,或許有一線希望,趕緊打電話與弟弟商量,沒想到弟弟欣然一口答應,令吳陳秋卿喜出望外。

來到昌南村,拆雞舍,成為現在成立的東勢環保站。(攝影/林秋子)

於是大家開始投入興建,同心協力拆除、整地,邊興建邊做環保,花了三年多的時間,終於在2017年再度重新成立坐落於昌南村的東勢環保教育站,設備愈加完善,接引更多志工,順利運作至今。

白天有幾位常駐志工,到了晚上為了接引上班的年輕菩薩,開放雲林唯一夜間環保;假日環保菩薩拎著小包包在路邊不是在等遊覽車,而是等待志工沿途開車接送他們來環保站,一起守護大地。

在臺西環保站廣邀社區志工菩薩來做資源回收,許多志工從2000年做環保至今。(攝影/吳正隆)

不埋怨不怪罪,還心懷感恩。深深感念曾經成就環保站的每一位地主菩薩,以及許多有心、善心人士的協助,更感恩每位環保志工以及法親家人不怕風吹日曬雨淋,因為有他們一路不離不棄的護持,才能延續雲林沿海地區環保工作的善行。

而志工們也分外珍惜這得來不易的環保站,期待從此落定不再遷移;在歷經數度波折後,他們深深體會到,有愛有願力的地方,就是環保站落定的所在。

(2022.11.1大林慈院志工佛堂 雲林溫馨座談)

東勢環保站圍牆的白色窗框,全用回收的氣密窗改造,兼具美觀與惜福,歡迎大家一起來做環保。(攝影/張如容)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