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舍饅頭的幸福滋味(下)

0觀看次
A- A+

撰文:王鳳娥

◎早餐的改變

十多年前,上人希望精舍早餐能簡單化,大家都來「薰法香」。隨著團隊研發成熟,有了好蒸箱,及饅頭的量也足夠上桌了,才漸漸將早餐改為以饅頭為主。

德椒師父回憶:「早期,輪執大寮的常住眾,每天早上三點就要起床,除了煮五樣菜,還要煮乾飯、稀飯,而那時是用大灶起火燒木柴,需花很多人力和時間來準備早餐。雖然後來改用蒸氣鍋煮菜,但隨著桌數增加,也是非常的『幸福』。」

「以前早餐只有三十桌,現在是五、六十桌起跳。以現在的桌數來算,若每天早上煮五樣菜和煮粥,每桌就有五個盤子、一個鍋子和公筷、湯匙等,就要花很多水來洗菜、洗餐具。早餐吃饅頭,也節省了很多水資源和清潔劑。」

德椒師父感恩道:「在慈濟做事做久了,也會有疲倦的時候,若入寶山空手而回,很可惜。來薰法香,聆聽上人的智慧法語,每一句話都讓人很受用。」

早餐簡單,除了省時、省水、省人力,也讓大家可以精進聞法,這是上人的睿智。

◎堅持的初發心

當上人提出要早餐簡單化的想法後,德曉師父和幾位師父為了圓上人的願,就去研究如何做饅頭。開始用直接法(當天發麵當天做)來發酵麵團,用機器切割饅頭,但做出來的饅頭不好看也不好吃。

「為何有時蒸出來的饅頭可以,有時又不行呢?」德曉師父每天絞盡腦汁,想著如何才能做出漂亮的饅頭。(那時不知是蒸箱的問題)

有一天,德曉師父在清潔壓麵機時,心裏一直在想:「我要如何做,下次才會更好?......啊!」一個分神,忘了電源未關閉,德曉師父的左手姆指、食指和中指,跟著抹布捲進機器,當場血流如注。

經手術治療後的休養期間,德曉師父不顧手指傷口未癒,就急著請其他師父和志工來協助做饅頭。大家勸他休息,不要做饅頭了,但為了想完成上人的心願,他還是堅持做下去。

後來改為半手工,及用中種麵和老麵發酵法做饅頭。師父們很感恩傳授中種麵和老麵「真功夫」的志工許榮隆和李少邁。

有一年,某天。林順發和德宛師父在打麵團時,對打麵團很有經驗的林順發建議:「可用中種麵來試試做饅頭。」

「對喔!」德宛師父突然想起,臺北志工許榮隆曾來精舍教師父們用中種麵做鄉村麵包,在為阿富汗賑災義賣時,大受歡迎。「鄉村麵包吃起來很有Q度和嚼勁,我們來把『烤』變用『蒸』的。」試做之後,果然饅頭變好吃了。

之後,經營麵包店的高雄志工李少邁,向德宛師父分享「可以用老麵來做饅頭」的方法。經過精舍師父們研究試做之後,發現以中種麵和老麵做饅頭,出乎意料,除了提高饅頭香味,也讓饅頭更綿密、好吃又養生。

◎三人行之約

宜蘭、彰化等地志工組成饅頭團隊,定期回到靜思精舍協助常住二眾製作營養又可口美味的手工饅頭。(攝影:鄭啟聰)

在精舍決定早餐改吃饅頭以後,宜蘭區志工就以「離花蓮較近」,歡喜承擔饅頭團隊的工作。這饅頭因緣,要從2009年說起――

這一年,住羅東、經營宜蘭餅的劉鐙徽去臺北看食品展覽。在展場中,他看見來參展麻糬的黃志清手上戴著上人法像的佛珠,遂驚喜「認法親」,兩人一見如故。

此後,住彰化的黃志清和葉東壬,每次要到花蓮慈大附中參加慈誠懿德會活動時,開車到了羅東,就會去劉鐙徽家喝茶敘舊、話慈濟,再轉搭火車到花蓮。

2010年,精舍主堂在興建。有次輪到宜蘭志工要回精舍大寮幫忙香積八天,因缺少男眾,劉鐙徽只好答應志工窗口的邀約。要來精舍做香積的前一星期,黃志清和葉東壬適巧又來羅東。

「下星期,我要到精舍大寮做香積,但只有我一位男眾。」劉鐙徽無奈表示。

「我們挺你,陪你去吧!」黃志清和葉東壬熱心說。

「真的?」劉鐙徽喜出望外:「可是要去八天呢!」

「沒問題!」

這三人行之約,讓精舍師父要做饅頭的心願,有了譜。

◎NG的饅頭 

圖說:被大家暱稱「饅頭三寶」的劉鐙徽(中)、黃志清(右)和葉東壬(左),他們護持精舍,出錢出力,並陪伴饅頭團隊,做出好吃、養生,也養慧命的饅頭。(攝影:鄭啟聰)

那天,三人如約到精舍大寮。第二天,大寮香積指導師父――德宿師父問劉鐙徽:「劉師兄,你家在做餅啊!你會做饅頭嗎?」

「做食品的怎不會做饅頭呢!太簡單了!」劉鐙徽自信滿滿地回答。

聽到劉鐙徽說「太簡單了」,德宿師父非常高興:「好,那我來準備一些材料,明後天你做饅頭給我們吃。」

當年,精舍大寮還未改建遷移,在空間不大的舊大寮地下室做饅頭,但蒸箱放一樓,需跑上跑下的。

「奇怪?怎麼會這樣呢?」劉鐙徽第一次在精舍做出來的饅頭,像洩了氣的皮球般塌陷,連著再做幾次也一樣。

「NG饅頭不敢上桌,怎麼辦?師父把它切一半,沾粉去炸,炸出來很像『擲筊』,我們稱它是『擲筊饅頭』。」黃志清回想和劉鐙徽初次做饅頭的經驗,忍不住哈哈笑起來。

劉鐙徽也笑起來:「我們就一直找問題、請教人。研究結果,才知舊蒸箱無法達到一百度,只能蒸飯、蒸粿,不適合蒸饅頭。」

經改良蒸箱後,還是會有小部分失敗。最後是承擔壽桃團隊的高雄方漢武(方師傅),發心捐一台蒸饅頭的蒸箱,才順利做出漂亮的饅頭。

◎我吃定你了

當蒸箱進來,饅頭試做了一年,也越來越順之後, 欣逢一年一度的歲末祝福,上人行腳到羅東。在志工和上人溫馨座談時,劉鐙徽請示上人:「上人,我饅頭做得怎樣?好吃嗎?聽說臺北師兄要來跟我們搶去做。」

「饅頭很好吃。真的這樣嗎?我回去問問看。如果沒有,你就繼續做下去。」上人笑著幽默說:「我『吃』定你了。」

上人這句幽默話,讓劉鐙徽安心了。他很感恩宜蘭團隊有機會能耕耘這塊「饅頭福田」。

◎開心的同學會

賴榮興師兄(左)分割麵糰、秤重,確保重量一致。(攝影:鄭啟聰)

饅頭團隊,除了劉鐙徽帶領的宜蘭志工十五、六人,和彰化的黃志清、葉東壬之外,還有來自臺北、台中、臺南、高雄、臺東、花蓮等志工。大家都很珍惜這「做饅頭供養大眾」的好因緣。

被大家暱稱「饅頭三寶」的劉鐙徽、黃志清和葉東壬,他們不只出力,也出錢;蒸饅頭的第二台蒸箱和攪麵機、蒸車,就是他們發心結緣的。(幾年前,周年慶做的壽桃數量太大了,方漢武再發心捐第三台蒸箱。)

一路走來,黃志清很感恩:「做饅頭要感恩師父,師父的材料準備很齊全;宜蘭的師兄、師姊很護持,都隨傳隨到。所以師父通知什麼時候到,我們就來了。」

「早期,在地下室做饅頭只有十一、二人,現在人增多了。雖然大家都六、七十歲以上,也有八十幾歲的,但是大家來做志工很法喜。」宜蘭志工陳春桂說。

同是宜蘭的蔡素琴也開心道:「我們回來精舍做饅頭,好像在度假和充電。每次回去,就開始期待下個月了。」

花蓮志工顏素美覺得來精舍就像回家,感到很幸福。她說:「每次來做饅頭,曉師父幫大家準備茶水和好吃的點心。尤其他親手做的油飯和湯頭,最讓人懷念。還有炒麵、麵線,也非常好吃。」

善於廚藝、精於調味的德曉師父,有感團隊多年來的辛勞,常準備美味點心,不只暖志工的胃,也暖志工的心。

而多年來,陪伴饅頭團隊的德曉、德宛、德椒師父,看到大家做饅頭告一段落,休息喝茶水時,都聚在一起歡喜聊著,也感染到這分歡喜心。

德宛師父笑著說:「每個人都很期待來心靈故鄉做事。每次回精舍做饅頭,好像開同學會,大家一起話家常、聊慈濟事,非常溫馨又開心。」

◎做雙份來付出

郭游來春(左一)做雙份來付出,她把握當下,精進、快樂付出。她說:「饅頭做得很漂亮,大家都稱讚好吃,我就很高興、很有成就感。」(攝影:王鳳娥)

2021年5月,臺灣新冠疫情嚴重時,饅頭團隊停止來精舍做饅頭。住宜蘭冬山鄉、七十幾歲的郭游來春,她的先生郭金順,也是饅頭團隊成員之一。沒想到這年五月間,郭金順確診新冠肺炎,一星期就往生了,郭游來春也被居家隔離十二天。

之前,夫妻倆常一起到花蓮慈濟醫院當醫療志工,也一起到精舍做饅頭。誰知無常來臨,連見先生最後一面都不可得,讓郭游來春非常悲痛。

因為疫情,精舍師父、志工們用視訊及電話關懷郭游來春;精舍寄給她防疫包、安心生活包;方漢武也寄本草飲、麵包、水果給她;離郭游來春家最近的蔡素琴,每天將自己種的青菜挑好、洗好放在她家門口,再電話通知:「我把菜掛在妳家門口了。」

「那時鄰居們怕我怕得要死,幸好我進慈濟,不然我不知該怎麼辧?很感恩有師父和師兄、師姊給我滿滿的愛,陪我走出傷痛。」郭游來春回想往事,不免又感傷起來:「因為先生走得太突然,我每天哭,什麼都不想做,也想放棄做饅頭了......」

2021年8月疫情減緩,饅頭團隊再回來精舍。做饅頭前,德曉師父打電話給郭游來春:「你不能放棄做饅頭啊!你要來做雙份(也做先生的份)。」

從此做「雙份」的郭游來春,把握當下,很精進、快樂去付出。她說:「饅頭做得很漂亮,大家都稱讚好吃,我就很高興、很有成就感。」

✽✽✽

曾有人問,精舍饅頭這麼好吃,有義賣嗎?

「精舍的饅頭,不是為了做饅頭而做饅頭,是因上人要常住眾和志工們把握因緣,來薰法香的啊!」幫忙後端饅頭打包冰存工作的德(耒童)師父笑著說。

這揉入精舍師父心意和志工情的饅頭,它養生,也養慧命!

筆耕團隊:記錄精舍農禪生活
採訪日:2021年11月17日、2021年12月16日、2022年1月14日、2022年1月17日
完稿日:2022年4月17日
最後定稿日:2022年5月5日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