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客‧片羽》愛別,離苦

0觀看次
A- A+

撰文/林純霞(花蓮)

春陽,驅走了連日的寒意。

靜思精舍德如師父與志工,一行來到花蓮縣秀林鄉崇德村,關懷一戶男主人驟逝的家庭。

「他這一世來人間,有這麼好的因緣,勤快又認真的為人群服務,他已回到上帝的身邊了。我們要祝福他!」在德如師父緊緊握著家屬的雙手中,流動著愛與關懷。

「我的先生猝死,真擔心他往生前,不知道有沒有掙扎與痛苦?」家屬的擔憂,掛在臉上。

「您看他,如睡覺般的安詳,我們要放心。」德如師父的一席話,化解了家屬連日來的悲傷與罣礙。

「看到往生者的安詳、家屬沒有遺憾,我才放下一顆懸在心上的掛念。」德如師父走出喪家後,邊走邊說著。

◎拔——苦

蘇拉颱風來襲,造成花蓮部分地區受創,慈濟志工前往災區展開關懷行動。圖:靜思精舍德如師父及志工發放熱食給受災戶。(2012.8.2,攝影:郭素芳)

人一出生就有苦痛,直到死亡。佛法所謂的「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這八種苦,每個人都會經歷。

「『八苦』中,人生最後的一堂課——『愛別離苦』,面對至親至愛的永別,是真的很苦。」德如師父曾經陪伴自己的親人走出悲傷,更加了解箇中心情。

「關懷要及時!只要有因緣,我知道了,就一定會去關懷與陪伴。」

以這分體解的悲心,德如師父以「拔家屬的悲苦」的一念心,跨越不同宗教信仰的藩籬,用「愛與關懷」,陪伴無數的家屬,走出悲傷的幽谷。

◎陪伴,安定

「能陪伴家屬辦完至親的『人生最後一件事』,讓家屬的心安定下來,很重要。」德如師父把握因緣,即知、即行。

志工潘惠珠,在精舍知客室擔任志工多年。她說:「如師父只要接到電話,或有法親通報需要關懷者,一定會前往會眾家。」曾經面臨至親生離死別的她,見證德如師父總是在家屬最無助、最軟弱的狀況下,給家屬「安定」的力量。

「年僅十八歲的姪女,多年前在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中意外往生,讓我們家屬悲慟欲絕!」潘惠珠回憶起這樁意外事件,仍語帶哽咽。

「還好!還好!如師父及時到來,除了破除一些世俗迷信,引導我們要有正知、正見,處理晚輩的喪事外,更勸導家屬如何面對生死課題。」潘惠珠對於德如師父當年在陪伴過程中的字字珠璣,仍記憶猶新。

「您們的女兒、姪女留學日本,非常優秀。雖然年紀輕輕就走了,但這是她一生功課,已經圓滿,畢業了,我們要祝福她啊!再多的不捨、遺憾,我們還是要幫她圓滿人生最後一件事。」

潘惠珠感恩德如師父,當時給了家屬最重要的心靈指引——「誠心念佛」,讓家屬的心,整個「安定」下來。

「當年,如果不是佛法的支撐,及如師父的陪伴,我們家屬很想陪著孩子一起去,因為我們怕她孤單啊!」潘惠珠想著、說著,掉下了感恩的眼淚。

◎捨不得,人苦

「如師父,是甚麼信念,讓您一聽到有人需要關懷,就一定走進會眾的家宅?」

「聽到人家苦,我會捨不得......」如師父說:「如果關懷得好,這個家庭的悲傷,就不會停留太久,可以早日恢復正常的生活。」一位會眾的先生正值青年,因為意外往生,會眾頓時失去至愛,手足無措,終日哀傷。而她年幼的孩子,仍在襁褓。德如師父陪伴她的時間,是以「年」計算。

「一樣生,百樣死。」德如師父陪伴會眾的過程,以佛法因緣觀,慢慢的讓會眾了解、接受事實。「每個人都是父母所生,但離別的因緣各有不同。有的人車禍往生;有的人生病往生,要用祝福的心,讓他靈安。同時也要感恩這段期間彼此的相處,孩子還小,要振作起來。」

這位會眾在德如師父多年的陪伴下,生活一步一步的上了軌道。

◎無常與當下

2015年6月,八仙塵爆事故,造成現場大批民眾嚴重燒燙傷。靜思精舍德如師父(右1)、德昕師父(右2)前往台北慈濟醫院慰問家屬,並致上祝福。(攝影:程千芳)

「知道不去做,是罪過;而不知道,沒有因緣,就只能錯過。」在知客室裡,德如師父一邊泡著茶,一邊分享「關懷會眾愛別離苦的一念心思」,師父說:「這是我們出家人,該做的本分事。」

「師父,早上花蓮發生一起火警,屋主不幸往生,現在已送到殯儀館了。」一天下午,德如師父在從嘉義回來花蓮的火車上,接到潘惠珠的通報電話。

「火車回到花蓮時間是晚上七點多,我下車後會過去。」德如師父下車後,立刻風塵僕僕的趕去殯儀館,向往生者致意,並關懷家屬。

「離精舍九點安板還有一些時間,要把握時間去關懷一下。」德如師父雲淡風輕地說:「因為無常,更要把握當下。」

◎拔苦,得樂

2021年0402臺鐵408次太魯閣號事故,德如師父關懷一位肋骨受傷的女士,祝福她早日康復。(攝影者:鄭啟聰)

「俗家母親往生時,台北的法親家人快速、就近的陪伴俗家親人,讓我體會到關懷要及時的重要性。」德如師父以自身的經驗,並延續這份關懷行動。「慈濟是一個大家庭,家裡面的人有事,就如自己的家人般,當然要關懷,讓家人早日拔離苦、得樂。」陪伴無以計數的會眾走過「苦苦」、「壞苦」、「行苦」的種種逼惱之苦,德如師父面對千人、千般的「受苦」,總想著如何陪伴會眾「斷苦」。

「拔苦,拉拔苦痛,走出悲傷;得樂,走出來做,找回快樂。」德如師父把「拔苦、得樂」視為生命關懷的終極陪伴。

「人生真的很苦!」德如師父非常難得分享未出家時,經過深思熟慮後,向俗家母親提出「出家」的告白。「民國五、六十年的台灣社會,女孩子長大了,就是等待『出嫁』。我跟母親說:『我不出嫁,所以我要出家。』出家好修行啊!」

德如師父的日常,若不在知客室泡茶接引會眾,傾聽各種「心苦」,就是出門關懷法親的生老病死、愛別離等苦。他用各種法門陪著會眾知苦、斷苦。

「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德如師父的修行日常,仍一抹清淨,不染塵勞。
(筆耕團隊 2022年04月12日)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