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舍饅頭的幸福滋味(上)

0觀看次
A- A+

撰文:王鳳娥(花蓮)

每天早上六點,花蓮靜思精舍齋堂的餐桌上,一定擺上一盤盤溫熱又好吃的饅頭。每吃上一口,心裏就會有一種「好幸福」的滋味!

這幸福的滋味,是來自一群饅頭團隊愛的付出......

每天早上六點,花蓮靜思精舍齋堂的餐桌上,一定擺上一盤盤溫熱又好吃的饅頭。(攝影:德宛師父)

◎最佳的爐主

「嗶!嗶!嗶!」

精舍大寮的二樓,蒸箱計時器發出了聲響,志工即「一鼓作氣」打開蒸箱門。「碰――」如爆破聲的瞬間,一大團白色的熱氣煙霧,快速從蒸箱內竄出、升騰;撲鼻的饅頭香味也隨之飄送出來。

經過十來分鐘,粒粒飽滿,散發著香氣的饅頭出爐了。(攝影:鄭啟聰)

一顆顆胖胖、熱騰騰的饅頭,連同蒸架放上推車推往待涼區。這些陸續出爐的各種口味饅頭,每一顆都讓人垂涎欲滴!

如何蒸出Q軟、好吃,又漂亮的饅頭?

當三個大蒸箱在蒸饅頭時,蒸騰的熱氣呼呼作響著;蒸箱前方的空間,七、八台的蒸車放滿做好、待「醒」、待蒸的饅頭。

「精舍沒有控制溫度的發酵箱。冬天,得在蒸箱後面放一台電風扇,讓熱空氣吹向發酵中的饅頭,來加速饅頭『醒過來』。」慈濟志工陳秋元說。

為了讓每一顆饅頭,都能被熱空氣吹得「剛剛好」,李勇德、陳秋元、陳天賜三位志工,一邊守著蒸箱,一邊不停周旋在「待醒」的饅頭之間。

「哪一台車要在溫度高地方,哪一台車要在溫度低的地方。」有多年蒸饅頭經驗的李勇德,他將推車隨時轉動方向,及調整饅頭上下位置;再用目測及手的觸感,來決定進爐時間。


陳秋元師兄用手觸眼觀,感覺濕度與發酵程度,再決定進爐時間。(攝影:鄭啟聰)

「在蒸箱一百度高溫氣壓下,蒸好了饅頭,若沒有一氣呵成打開蒸箱門,一爐三百顆饅頭,瞬間就會萎縮變形了。」陳天賜說。

因此,用心蒸饅頭的李勇德、陳秋元、陳天賜三人,被大家封為最佳「爐主」。

◎師父發老麵

每次到了師父約定做饅頭的日子,來自宜蘭和其他地區的志工,大家就歡喜齊聚在精舍。

做饅頭的三天前,精舍德宛師父先發老麵;前一天,德椒師父再發中種麵。事前,德曉、德宛、德椒師父和其他常住眾,要準備好各種口味的饅頭材料。

而打一盆盆的中種麵時,因不同口味材料,德椒師父要清楚算出幾盆是全麥麵粉,幾盆是全白麵粉;哪一盆要打十八公斤麵粉,哪盆是十五公斤的......

發老麵也有訣竅。德宛師父說:「老麵長時間發酵四十八到六十小時,對胃比較好,也提香味,發酵速度很慢。老麵水量少、酵母少,讓它長時間、常溫發酵。若夏天,香味濃度夠了,就要放冷藏,不然會變酸。」

有一天,是發老麵的日子。德宛師父將一包(二十二公斤)中筋麵粉倒入攪麵機,只放少少十一公克的酵母粉,再加水攪拌均勻後,放入大型塑膠箱壓緊......這樣重複做幾次,兩大箱的老麵就完成了。等待它慢慢發酵後,就可做為讓饅頭提香、Q彈,吃了不脹氣的「老麵種」。

德宛師父提前三天準備老麵麵糰。(攝影:王鳳娥)

◎幸福的玩麵人

做饅頭的工作間,二、三十位志工戴著口罩、廚師帽和圍裙忙碌著。每個人好像「玩麵」人,圍裙、手上,盡是白色麵粉......

在大型攪麵機旁邊,林順發(下圖)、白金峰和游秀山,分別將秤好定量的麵粉、油、糖、鹽、水和老麵、中種麵,一一放入攪麵機混合攪拌。

對第幾團麵要放什麼材料,林順發都排好順序;並在每一團麵攪拌差不多時,先抓起一小塊麵團,用手撕扯著,來感覺麵團的軟硬和Q度。

「可以了!」林順發說。

白金峰即彎下腰,將攪麵機裏重達二十幾公斤的麵團,分切成兩大塊,就輕易拿起來了。三人又繼續下一個麵團的製作。

兩年前來精舍幫忙做壽桃,而愛上精舍饅頭的白金峰,為了每個月能來精舍做饅頭,原本做建築模板工程包商的他,不做老闆,改當「工人」。

「打零工比較自由,時間才不會被綁住。」白金峰微笑說。也因為做模板工作,鍛鍊出好體力,所以他就守在需要體力的攪麵機旁。

當麵團攪拌好之後,志工把它分切成兩公斤一團。從高雄來的林炳章站在壓麵機旁,專注、細心地將每塊麵團放入壓麵機重複壓十幾次後,就成了細緻又Q彈的麵皮。

「這樣才能把麵團的空氣壓掉,做出來的饅頭扎實,口感更綿密好吃。」林炳章笑起來:「精舍饅頭吃不膩,就是想要回來吃饅頭。」

從高雄來的林炳章站在壓麵機旁,專注、細心地將每塊麵團放入壓麵機重複壓十幾次後,就成了細緻又Q彈的麵皮。(攝影:鄭啟聰)

◎揉入芹菜香

忙碌中,除了麵粉香味,還有一股芹菜香飄來。德椒師父端著一盆切好、拌好鹽和胡椒粉調味的芹菜,要給大家做芹菜饅頭。

「這是精舍菜園種的有機芹菜喔!冬天才有芹菜可以做芹菜饅頭。但蔬菜不能放冷凍,會變黑。今天做的芹菜饅頭不冰存,明天早上就先蒸來吃。」德椒師父笑瞇瞇說。

蔡素琴和郭游來春是「一對手」(合作默契十足的夥伴)。蔡素琴將一塊壓好的麵皮,用擀麵棍擀成長片狀後,兩人在麵皮中間撒上芹菜粒,再一起合作將麵皮內捲、揉成長條。在捲的過程中,要一面緊捏讓空氣擠出來,並搓揉成約一百二十公分緊實的長條狀後才分切。

蔡素琴(左一)和郭游來春(左二)是「一對手」,合作默契十足的夥伴。(攝影:王鳳娥)

除了做芹菜饅頭,還有堅果、龍眼乾、咖哩、牛蒡、芋頭、南杏、紫米......不同口味的饅頭,就在大家分工合作中捏揉整形出來。站在工作檯兩邊的黃志清、葉東壬、陳春桂和其他人,手握切麵刀快速地切著;一顆顆大小均勻、待發酵、待蒸的生饅頭就做好了。

站在工作檯兩邊的黃志清(左)、葉東壬(右一)、陳春桂和其他人,手握切麵刀快速地切著;一顆顆大小均勻、待發酵、待蒸的生饅頭就做好了。(攝影:鄭啟聰)

劉鐙徽師兄(本宏)帶領宜蘭團隊回精舍付出,只要哪裡有需要,他就隨時補位。(攝影:鄭啟聰)

◎山東饅頭的心意

山東饅頭需要用心地一個個搓揉麵糰。(攝影:王鳳娥)

每個月做饅頭的第二天早上,會特別做山東饅頭。山東饅頭是要供養證嚴上人,也是精舍師父們對上人的一片孝敬心。

山東饅頭以米饅頭為主。做饅頭的前兩天,德宛師父先煮好紫米、糙米和十穀米飯,「這些飯煮好後放涼冷凍,做饅頭前再退冰,這樣才能破壞米飯的組織和麵粉混合。糙米是志學大愛農場種的。」

做山東饅頭時,人人低頭彎腰,雙手拱著小麵團,像呵護嬰兒般,輕柔地搓著。不一會兒,一顆顆圓潤、頭微尖的可愛山東饅頭就成形了。

有一次,黃志清拿到一塊分割好的麵團,他手掂一掂,說:「太重了!」馬上要求「減重」。大家驚呼他的手彷彿就是秤子,準確無誤。

顧前顧後,適時端出各種備料,並交代接著要做什麼口味饅頭的德椒師父,他對做山東饅頭有獨到的心得:「山東饅頭一定要在第二次發酵前把饅頭塑形出來,才不會在做的當中,讓麵團第二次發酵,會不容易成功。」

常住師父、志工用老麵、中種麵、十穀飯、紫米飯、牛蒡、堅果等食材,用心製作精舍版山東饅頭供養上人。(攝影:王鳳娥)

「山東饅頭非常柔軟、Q彈好吃。我們希望做到每一顆供養上人,讓上人吃得很健康、很營養。」德椒師父語氣中,流露出對上人誠敬的心意:「長時間發酵的老麵對胃比較好。我自己的胃不很好,先用自己的身體做實驗,以恭敬的心來供養上人。」

雖是一顆微不足道的山東饅頭,卻看見靜思弟子對上人的那分師徒真情!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