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林雪儒(慈原/花蓮)
攝影:周國強
那天晚上為了和同事聚餐沒開車,阿珍第一次帶孩子搭捷運。新鮮感驅使他好奇的東坐一會、西摸一下的玩著;車子準備駛離關渡站,孩子突然就從正在關閉的門縫中穿了出去,阿珍驚惶的想追,卻為時已晚。
阿珍從下一站再搭捷運掉頭回來,看到一個穿著紅色上衣的小孩子躺在對向的車軌旁,「我知道那是我兒子......」捷運列車因為撞到小孩而停駛,她看到那情景時已魂不附體。
「要跑到孩子身旁要再過一個天橋,感覺那段路不管怎麼跑都跑不到。」
二十三年的時間過去了,那一刻的心情她還記得,「我的公婆、先生都沒有人責怪我......」因為失去孩子最痛苦的就是母親了。
「為什麼是我?」照顧小孩她向來很謹慎,結果竟發生這樣的意外,她的心裡充滿怨嘆。阿珍的母親看在眼裡萬般心疼,請託士林區的慈濟人時常上門關懷、邀約她去建泰共修處拜經。
「我一直怪自己沒顧好孩子,所以我想做點什麼回向給他。」第一次參加共修處的拜經,看到慈濟人的威儀、起落都很整齊,她被這樣的道氣給震懾住了。
2000年的象神颱風,她跟著志工去災區關懷。一位印刷廠的老闆眼淚在眼眶裡打轉,他攢了二十年的積蓄才剛買的千萬印刷機,十分鐘的風雨就「泡湯」了。
那時她才深刻理解什麼是「無常」,透過見苦知福的志工行,她逐漸撫平了內心的傷痛。
「付出就是最大的收穫。」當年關渡園區興建完工,要做善後清潔,她第一次當志工,做一小時左右就已感覺很累。大家準備去休息時,看到一位志工仍舊蹲在地上繼續手上的工作。
「怎麼不去休息一下?」阿珍好奇的問她。
「我平時要上班,都沒機會做,所以我要多做一點。」志工回答道。阿珍也是上班族,在空中厨房做物料補給,聽到這位志工的話又是一次震撼。
「來這做服務,不但沒錢,車錢還要自己付,連點心錢都要自己付,這個慈善團體真的很不一樣。」
一次到陽明教養院做服務,阿珍又有了新的發現,「捐錢給慈濟,一分一毫都會用在捐助的項目上,慈善就是在慈善,醫療就是醫療,可以信賴。」
2月8 日與上人的溫馨座談,阿珍向上人報告,二年前因為疫情許多活動都暫停,就啟動「幸福補給站」的群組線上分享。從資深的志工開始分享自己生命的故事,每位分享者也因此細細盤點自己的人生。
「平時看起來很亮麗的師姊,不意想身上竟有二十幾種病,但她還是認真的在做慈濟。」聽著別人的生命故事,讓她回想起自己生命中曾經的傷痛,一路走來她的喪子之痛,也是在慈濟人的陪伴和聞法中走出來,現在她手心向下翻轉,給別人帶來希望。
上人說:「人生最大的價值就是走對的路,開闊對的方向。」
大家都曾因為某人帶我們來到慈濟,而有今天的收穫和改變。「自己做叫『善』,邀約別人做叫『緣』,有這樣的福德因緣,要造福、要修行,修好德讓人感動。你們和師父都是第一代,第一代要盤點我們的第二代,接引了外面的家庭,但都沒有接引到自己的家庭,緣就在我們面前,等我們對他說。」
聽完上人的一番話,阿珍靜心思考:「接引家人走慈濟路是她接下來要努力的方向。」同時她在社區裡的承擔很多,「辦了很多活動接引菩薩,但沒有做更深入的一對一的關懷,未來將用心耕耘,不再錯失。」
(筆耕團隊20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