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蘇彤、TC news新聞中心
撰文:林美宏、林祺斐
12月25日,資訊公司負責人楊宗達與太太一起參加為期兩天的實業家靜思生活營;2022年01月11日,隨著中區榮董團隊來到臺中靜思堂與上人溫馨座談,他談到最感恩的是慈濟的教育。
談起慈濟因緣,楊宗達失之交臂過三次。
三十年前,他與大愛臺主播倪銘均同為大學同學,倪銘均曾邀他參加慈濟活動,當時他專心一致放在考研究所,所以錯失了與慈濟交集的機會。第二段則是在新竹科學園區上班時,有心想奉獻,卻苦無慈濟的管道,於是加入家扶中心當志工。第三次則是受了大愛戲劇臺的影響,平時不常看戲劇的他,一開始是跟著太太一起看,之後卻看得比太太還入迷;真實人物的美善故事,也悄悄坎進他的心裡。
天下父母心,重視教育的楊宗達,意識現在學校偏重課業分數,少了倫理綱常的品德教育,自己也常為了如何管制孩子使用3C產品時間,而傷透腦筋。從大愛電視臺得知慈濟有辦學校,他想,慈濟改變那麼多人的人生,如果孩子能在那裡受教育,肯定省心;若能從小時候就給孩子善的啟發,人生道路將走得更順利。
對於慈濟的辦學理念,以「尊重生命、肯定人生」為宗旨;以「品德教育、生活教育、全人教育」為目標,不僅重視專業教育,更重視啟發人的「良能」,在人生價值觀模糊不清的紛亂時代,塑造教育典範。正是楊宗達心目中的理想教育。
證嚴上人期待:「小學教育要打穩基本生活規範的基礎,中學教育要教導學生知道人生方向,大學教育要教學生明白自己的本分與使命。」因此,慈大附中不僅注重智育發展,更強調生活與人文教育,力求培育出有品德、品質、品味兼具且健康快樂的學生。(僅為示意圖,攝影:TC news新聞中心)
但剛從小學畢業的兒子,不願意獨自離開熟悉的生活圈到偏遠的花蓮,楊宗達努力溝通,並給兒子但書,「沒關係,你如果真的無法適應,我答應帶你回來。」想到可以有後悔的機會,孩子不再堅持己見,配合爸爸的期望,到花蓮慈濟中學就讀。
住宿有舍爸關心與照顧,平日將手機交出集中保管,直到假日才歸還。學校除了老師引導式的學習,還多了其他學校所沒有的懿德爸爸及懿德媽媽的陪伴,集眾多的愛於一身,楊宗達發現兒子變得不一樣了。
有次假日,他打電話給兒子,「你在做什麼啊?」「我要去圖書館讀書。」聽到兒子的回答,楊宗達很開心,覺得兒子一下子長大、變懂事了。還主動提及想繼續升慈濟高中,讓他很感動、很放心。
孩子沒辦法每個禮拜回家,楊宗達總是帶著太太及小兒子,趁著假期,從臺中到花蓮接大兒子出來外宿、順便四處走走。有次去參訪靜思精舍,兒子熟門熟路地引導,一到知客室門前的竹筒處,他即停下腳步,轉身從背包拿出零錢,投下對家人的祝福。楊宗達一心在精舍的建設上,根本沒有發現竹筒,看到兒子的舉動,問他,「你投多少?」他說:「我投四個十元,因為我們有四個人。」
「孩子在小時候就給他善的啟發,在人生道路將走得更順利。」這是楊宗達堅持讓兒子來慈濟中學讀書的最大期待與祝福,這分祝福已悄然在發酵,現在連小學五年級的兒子也表示,畢業後要跟哥哥一樣,到花蓮讀書。
楊宗達看到兩個兒子的轉變,他好開心,「其實是兒子在度我。」夫妻倆已經報名見習志工課程,他說:「如果孩子都能來花蓮讀書,我跟太太就把多出來的時間,投入做慈濟。」
有願就有力,緣深不怕緣來遲,現在楊宗達每天早上及初一、十五都會茹素,也參與社區人文真善美工作,有資訊專業的他,將會是人文真善美未來的一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