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街角看到愛

0觀看次
A- A+

文字:魏玉縣
攝影:劉本介

今年七十五歲的紀邦杰醫師,投身醫療領域五十餘年,1996年加入慈濟,目前是中區慈濟人醫會及榮董召集人。熱心公益不落人後的他,不但長期深入偏鄉義診,對於長期留宿在外的街友,也經常主動給予關懷。

「因為我們經常從報導,看到街友死在路邊,有病的,也有其他因素的。」紀醫師在2022年1月11日上午,與上人溫馨座談時提到,從1997年開始,他們就提供物資給街友,更從2009年起,每個月固定在人安基金會的臺中平安站設置醫療站,免費為街友提供醫療服務,「這項義診服務在每月第三個週六下午兩點到四點,一直到現在。」

平安站設有簡單的醫療諮詢和診療,如果街友有其他醫療需求,可持轉診單到其他醫院或診所看診,都可以不用繳交費用;此外,有些街友如有緊急的醫療需求,他們也會到紀醫師的診所求診,紀醫師通常不會跟他們收取費用。

這兩年,全球受到COVID-19疫情衝擊,臺灣也沒有倖免於外,但是平安站的義診服務還是沒有因此停擺。「因為有些街友患有慢性病,藥是不能停的。」紀醫師提到,有的街友平時疏於照顧自己的身體,因此就只能透過寒冬送暖時,走到他們平時聚集的地方送上保暖的物資,讓他們得以度過寒冬,也趁此機會為他們的健康把關。

最近一次的寒冬送暖活動,就選在去年(2021年)12月26日晚上。當晚正值寒流來襲,人醫團隊在紀醫師的帶領下,與臺中市街友關懷協會的志工,準備熱食、麵包,還有睡袋與禦寒衣物等,走入位在臺灣大道與民權路口的地下道,以及中山公園、臺中火車站等處,為街友送上關懷。

關懷團隊走進位在臺灣大道與民權路路口的地下道,要來探望長久以來持續互動的街友們。

紀醫師一一為街友問診、聽診,團隊護理師則為街友量血壓、血糖,並關心他們的禦寒衣物是否足夠。其中一位四十六歲的汪先生,經過護理師的檢查,才發現他的血壓、血糖數值都偏高而不自知,這也讓紀醫師慨嘆:「他們連自己生病了,都不知道。」雖是一聲輕嘆,卻也透露出紀醫師對這些街友的不捨。

「吃過了嗎?」人醫會紀邦杰醫師(左),蹲跪在街友汪先生(右)身旁,輕聲地問,兩人一問一答,場面甚感溫馨。

其實慈濟人醫會的合作夥伴,也就是長期關懷街友的臺中市街友關懷協會,對於每位街友的動態,他們都瞭若指掌,哪位街友從哪裡搬到哪裡,他們一看就知道,彼此也如老朋友一般。協會在12月初,就開始發睡袋、保暖衣物給街友,何理事長在12月26日當晚,更是緊緊跟在紀醫師旁邊,高舉手機,利用手機的手電筒幫忙照光,讓人醫會的醫護人員可以順利地為街友診療。

臺中市街友關懷協會何志成理事長(右)在街友夜訪行動中,高舉手機,藉由手機手電筒照光,讓人醫團隊得以為街友診療。

11日與上人的溫馨座談,何志成理事長(左圖,電視畫面翻拍)也受邀參加。他在跟上人分享時提到,自己投身公益事業已達五年,接任街友協會理事長一年多,所以跟他較熟的朋友,都戲稱他為「丐幫幫主」。

「我在這邊要特別感謝人醫會、慈濟的師兄師姊,還有林坤賢律師等,都長期關懷街友,讓我們非常感動。」何理事長提到,協會除了每日供應街友早、午餐,最重要的是提供醫療,「因為街友大多是老、病、貧,平常如果有街友生病,我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紀醫師的診所。」

何理事長接著提到,每年三節——端午節、中秋節、春節,人醫會都會提供物資給街友,每年年終的街友尾牙,人醫團隊和許多慈濟人也會出資贊助,讓街友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及各界對他們的關懷。

上人聽了紀醫師與何理事長的分享後開示,社會需要愛心,將點點滴滴的愛匯集起來,就可以形成一股大力量。上人接著說,在世界地圖上,臺灣只是角落裡的一點點,有的地圖甚至還看不到臺灣在哪裡,所以臺灣是很小的。「但是我很感恩,臺灣就像火金姑,火金姑(光)雖很微弱,但是群聚起來,黑暗的天空也會很美;在天空一閃一閃亮晶晶,這就是愛,臺灣社會就是充滿了愛。」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