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賴秀緞
2016年,中區榮董團隊紀邦杰醫師(中)、賴水清(左)前往大坑國小,致贈學校靜思語木匾,讓靜思好話陪伴同學一起成長。(攝影:施蘇玉珍)
寒冬的上午,慈濟志工賴水樹再度踏進臺中分會靜思堂,他一字一句緩緩的道出:「往常到分會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現在卻是舉步艱辛,但我一定要來感恩!」2022年1月11日上人行腳臺中靜思堂,由慈濟志工紀邦杰醫師、林坤賢律師所帶領的慈濟榮董團隊與上人溫馨座談。
◎螢火蟲微光 愛的漣漪
因為業務上需要,賴水清經人介紹認識了慈濟志工林坤賢律師。在林律師的邀約下,十多年前與哥哥賴水樹一同前往花蓮,參加「靜思生活營」,從此在他們的生命中開啟一扇窗,善與愛的漣漪延綿不斷,一個培訓成為慈誠委員,一個護持慈濟榮董團隊。
事業忙碌的賴水清(左四)十多年來,多次參加實業家靜思生活營。2021年參加中區實業家靜思生活營,他表示聆聽分享,是一種信仰,更是一種無窮的力量。(攝影:簡明安)
賴水清是虔誠的佛教徒,家中供奉一尊觀世音菩薩,二、三十年來他每天五點半晨起誦經,《金剛經》、《藥師經》、《普門品》、《阿彌陀經》、《地藏經》等都是他修持的經典。念經書十分熟稔,可是真要了解經文的意義,似乎有段距離。
有因緣接觸慈濟後,他每天晚上收看大愛電視臺《靜思妙蓮華》節目,聆聽證嚴上人開示《法華經》的妙義,列舉慈濟與當代事實來說法及如何走入人群去實踐大乘佛法的要義。因此對佛法、對行善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與認同,也更加敬愛、佩服上人的德行。在紀邦杰醫師的邀約下加入榮董團隊,如螢火蟲微光為善、為愛增加了一分力量。
◎拍攝影帶顯病況 鼓勵就醫
賴水樹於2010年加入慈濟,前年底(2020年)罹患帕金森氏症,去年7月前還能一大早開車載社區師姊到臺中分會做福田,但病情演變快速,步履不穩連要坐上椅子,都得花上一兩分鐘。身體的急遽變化,讓他難以招架,到處求醫問診,卻無進展。賴水清向哥哥建議可以到花蓮慈濟醫院找林欣榮院長求診,他是國內知名腦神經外科專家,是此疾病的權威。賴水清表示:「常參加榮董團隊的讀書會,會中有慈院醫師分享最新醫療資訊,所以才有這樣的訊息。」
「先生罹患的是變異型帕金森氏症,到花蓮找林院長真的是唯一希望,但是路途遙遠,先生上下車行動困難需要人協助,我們猶豫不決,紀醫師卻是一再地電話關心、鼓勵,還拍攝我先生活動的錄影帶,將影片及就診資料寄給林院長先過目,也協助安排到花蓮診療事宜。」其妻述說著過程,感恩紀醫師的協助。林院長判讀所有資料後,建議以「幹細胞療法」加上中醫調理做治療方向。2021年11月,賴水樹終於到花蓮慈院治療。住院期間紀醫師每天打電話關懷,這分溫情讓這對夫妻銘感在心,無以回報。
其實花蓮慈院是賴水樹熟悉的地方,因為以前常到慈院承擔醫院志工,但人生的際遇轉折太大了,沒想到有一天,竟然因病從西部大老遠地到東部就醫。住院期間整個醫護團隊用心照護,志工噓寒問暖,點點滴滴滋潤著他的心田,讓他更有勇氣挑戰疾病。在志工的鼓勵下,他許下心願,「希望能再回到花蓮慈院當醫院志工,也能繼續開車載社區的師姊到分會做福田。」他感恩說道:「治療一個多月來,身體進步了,能自己穿襪子,下車不用人協助。」
紀醫師、林律師點滴用心陪伴這對兄弟,賴水清分享到:「十多年前父母親相繼過世,兩位都曾到場助念、關懷,細水長流的溫情我永遠記住。」
溫馨座談會上,賴水樹兄弟道不盡的感恩,慶幸在慈濟大家庭,有志工的愛、醫護人員專業的照護,及家人滿滿的情,溫暖賴水樹的心,接受治療外更是努力復健,希望能再回到志工崗位上,盡一分心力,回報大家的愛。
社區每週二輪值臺中分會福田志工,賴水樹除了一早開車接送外,也加入福田志工,直到2021年罹病後才終止,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再繼續做福田。(攝影:劉眉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