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地變聖果林

0觀看次
A- A+

圖文:章麗玉

菴摩羅果樹(上圖)原產地是印度,果實具有營養保健等多重功效,自古被稱為「印度聖果」,《梁皇寶懺》讚歎「菴摩羅果世無雙」。

此果有濃厚的酸、苦、澀味,但經咀嚼後,卻可生津回甘,傳統中藥稱為「餘甘子」,臺灣民間俗稱「油甘果」。

◎菩薩招生園地

「歡迎上人回來苗栗的家,師兄、師姊向上人頂禮」,2021年11月23日,證嚴上人在寒風呼嘯的午后,蒞臨苗栗園區。在二樓慈濟部,志工羅恒源帶領種植油甘樹的團隊分享:志工開會達成共識,開發園區北邊東側角落種油甘樹,但是土壤裡埋著許多陳年廢棄垃圾,雜草叢生,大家費力清除;到2020年2月,志工動員總計一百二十多人次。大家齊心協力,完成種植油甘樹的前置工作。

經過一個多月清理廢棄物,種植了一百二十多棵油甘樹,果園景象優美環境清幽,宛如「聖果林」,吸引散步的民眾駐足欣賞;也成了菩薩招生的園地,接引好幾位新發意志工一起用心維護果園。

◎揮灑生命價值

王金貴和蘇彩雲夫妻倆是退休老師,也是慈濟十幾年的會員,在彰化鹿港住了五十六年,因為三個兒子都在苗栗工作,於是搬到苗栗定居。

某日,夕陽西下,微風吹拂,夫妻倆到苗栗園區繳功德款,順道散步,在經過油甘樹園時,羅恒源正在整理土地,看見他們便趨前打招呼說:「園區空氣新鮮,風景美麗,來這邊散步是一大享受,你們是苗栗人嗎?」

「不是,我們是彰化人。」

「你們有種田的經驗嗎?」

王金貴回說:「我家務農,讀小學就會種田了。」

「很好,我們這裡很欠缺照顧油甘樹的人,你來幫忙好嗎?」

王金貴爽快地說:「好,我來試看看。」就這樣,他開始投入照顧油甘樹果園。

王金貴噴灑環保酵素,滋養油甘樹,驅除蟲害,降低環境污染。

剛開始,王金貴一星期二次到果園除草、澆水、撿小石頭等雜物,漸漸對工作環境熟悉了,現在每天都去,當作上班。夏天五點就來工作,冬天稍晚六點三十分會到,照顧果園已經一年七個月了。每三個月按照季節在果樹的葉子上檢查蟲害,有一種「咖啡木蠹蛾」會在樹上咬洞,如果沒抓到,它會漸漸把整個樹幹咬斷,那棵油甘樹就枯死了。

王金貴還要不定期噴灑環保酵素,除了降低環境污染,還可滋養土壤,驅除蟲害。颱風來時,風雨交加,他趕緊到果園,把被風吹倒的樹枝、樹幹扶起來,用麻繩固定好,免得雨停土壤變乾了,要移動倒掉的果樹,樹根很容易斷掉。所以颳風下雨都要來巡視,即使疫情嚴峻時,他也照常巡視果園。冷風凜冽,他依然穿著短袖上衣揹著割草機除草,讓路過的人嘖嘖稱奇!

王金貴還學會了當導覽志工,只要有遊客前來參訪,擔任園藝組長的王金貴便會介紹果園的緣起,及油甘果製成的油乾粉的功效。有人買給父母親吃,身體的確有改善,特地到果園致謝,讓他感覺很有成就感。

「人生最後的階段,奉獻在慈濟,揮灑生命價值,這一生值得了!」王金貴清瘦黝黑的臉龐,語氣中充滿自信。

◎聖果林也念佛

蘇彩雲在油甘樹果園,摘除枯黃的樹葉,當作手部復健,身體反而更健康。

蘇彩雲說:「當老師在黑板寫字,寫了三十年了,因此造成右手會痠、手腕會痛。來果園拔草、澆水、施肥、撿垃圾等,當作復健,專注當下,去除煩惱,內心甘之如飴。」因為先生用心投入,她被先生的精神感召,跟他一起在果園當志工,找到退休後有意義的生活目標。

蘇彩雲在福智文教基金會兒童班教讀經,於是向先生提議在果園安裝太陽能念佛機,讓所有生靈都能聽聞佛號。又從家裡帶茶葉來果園,方便招待來參訪的鄉親。夫妻也主動幫忙菩薩招生,共邀約七位住在園區附近的鄉親,明年一起參加社區志工研習。

「荒草地變聖果林,垃圾山變歡喜地」,假日,蘇彩雲時常邀兒子及未來的媳婦一起出坡(整理環境),期盼子女們也能加入慈善團體,做利益人群的事。

◎為慈濟盡心力

勤耕福田的,還有一位住在園區附近的陳治宏。去年(2020年)五月,新竹人醫會蔡智玲介紹他來園區,當知道果園需要有人除草、澆水,他便歡喜地答應。平常有空就到果園散步、曬太陽,有時幫忙開卡車載土、種牧草,也會負責拍照做紀錄。

陳治宏以前做國際貿易海空運輸,2019年退休後回來苗栗住。八年前太太過世,還好親戚朋友都在苗栗,身心還算平靜。「雖然我和太太的感情很好,畢竟人走了,如果還一直掛念,會讓她走不開。」他看得很開,要把自己照顧好,不要讓太太有罣礙。

得知果園需要有人幫忙除草、澆水,陳治宏便歡喜地答應了。

陳治宏從1976年起就是慈濟會員,一有空就想來園區走走,為油甘樹灑共生菌。他覺得上人很偉大也很辛苦,年紀這麼大了還要照顧眾弟子的慧命,心裡十分感動。所以明年要參加社區志工課程,希望盡自己微薄的力量,為慈濟多做一點事情。

上人慈勉,這一塊廢地變果林,真的感恩,大家有心,有願就有力量。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