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記者背後的故事

0觀看次
A- A+

九二一專題(大愛臺與上人溫馨座談)
時間:11月21日
地點:臺中靜思堂
文稿:魏玉縣
攝影:江麗君提供

今年是九二一(地震)二十二周年,大愛臺規劃了專題報導——「九二一 生命大不同」。故事裡的主角之一,是現任南投縣集集鎮長陳紀衡先生,他是集集國中的畢業生。集集國中在地震中校舍全倒,所以也是慈濟援建的五十一所希望工程學校之一。發生地震那年(1999年),他是國中三年級的學生,地震那天,正巧是他們的畢業旅行的出發日,可是因為地震,讓這趟旅行沒能如願成行。

完工的集集國中校園之美。(攝影:古亭河)

陳鎮長國中畢業後到外地念書,接著當工程師,在28歲那年,決定回到家鄉服務,之後選上鎮長。2021年11月21日上午,陳鎮長在大愛臺中部記者江麗君的陪伴下,偕同夫人一起到臺中靜思堂面見上人,分享當年的心情。

誠如引言人蕭世婷(大愛臺中部特派員)所說,要製作一個專題節目,首先就是要找到合適的對象,而這樣的人選並不好找;再者,即使找到合適的人選,對方是否願意受訪,也不一定。也如江麗君說的,「我想說鎮長那麼忙,可能沒有辦法接受我們的採訪。」可是當她與陳鎮長的祕書聯絡時,鎮長一口就答應了,才讓整個專題的製作得以圓滿。

◎採訪別人 想到自己

身為記者,幾乎天天都要去挖掘故事,尋找合適的受訪對象,才能對工作交差。當了二十多年記者的江麗君說,她非常喜歡這份工作,「覺得每次的採訪,都會有不同的感受、認識不同的朋友,也看見不同的生命故事。」她接著說:「每一則新聞大約是一分半鐘,短短的新聞可以感動人心,我覺得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每次採訪,都讓江麗君(右二)有不同的感受、認識不同的朋友,也看見不同的生命故事。(圖片來源:江麗君提供)

在採訪別人故事的過程中,江麗君的內心常常也會受到衝擊,因為她本身的生命故事,也跟她報導的許多故事一樣,讓人非常「揪心」。

今年(2021年)11月剛過完五十歲生日的江麗君,原生家庭住在嘉義,家中有三個兄弟姊妹,她是大姊,有兩個弟弟;大弟從國中就開始不學好,都是爸爸、媽媽在善後,可說是家中的麻煩製造者。

不僅如此,大弟在當兵時,曾因為女朋友的事情而逃兵,後續惹了許多麻煩,讓父母親心力交瘁。他退伍之後,既沒有一技之長,也不認真工作,甚至還有一個女孩子跑到家裡來,對著他的父母說,「我懷了你孩子的孩子。」父母親只好為這個兒子辦了一場婚禮,給這女孩子一個交代。

這個弟弟在婚後還是不做事,沒有負起為人夫、為人父該有的責任,不到一年,太太帶著孩子離開了。他於是開始酗酒,三十多歲就中風了,媽媽後來也得了憂鬱症,十多年來非常痛苦。沒想到,小弟因突然的疾病往生,不久後,媽媽也跟著往生了。

◎把愛說出口 生命找到出口

江麗君身為大姊,長期以來面對這樣的家庭,遭受很大的壓力,在幾年前又得了惡性腫瘤,讓她非常痛苦。面對一連串的家庭事件,更讓她的內心產生拉扯,也好害怕!每天聽到電話聲響,就知道又是大弟打來的電話:「我沒錢了!」「家裡沒錢了!」所以她總是很掙扎,到底要不要接電話?要不要回家?可是她又覺得應該回家。

長久下來,江麗君覺得好苦,能怎麼辦呢?所有的事情並沒有因為她恐懼、害怕而停滯下來、消失不見。總要想辦法解決啊!當她感到無助時,趁著到臺中慈院回診時,到志工服務室找清修士靜力師姊(黃明月)說說話;靜力師姊也是臺中慈院的常住志工,長期在醫院服務,看盡了形形色色的人,閱歷了許許多多的生老病死。

她告訴江麗君:「妳想,妳的生命要怎麼樣?妳期待妳的弟弟怎麼辦?」靜力師姊冷靜地告訴她,一個很可惡的人,他的生命背後,或許有很多說不出的話,不知說給誰聽的苦,所以他的很多行為可能只是在求救,「你們要多關心我、多鼓勵我、多肯定我一點!」

靜力師姊進一步膚慰江麗君,「愛是解決問題最快速的道路,接納與包容或許能讓弟弟看到自己存在的價值跟理由,他就願意為自己站起來,願意承擔自己苦難的生命。」她希望江麗君試著找到弟弟的優點,以接納的態度,給弟弟多一點鼓勵和肯定。

江麗君在與靜力師姊談完話之後,回到嘉義,試著不再用指責、怒罵的方式來否定跟爸爸同住的弟弟。但姊弟總覺得還有一層說不出的隔閡跟薄膜,彼此之間還有一點「卡卡」的感覺。江麗君常利用休假回去看爸爸,有一天,她看到弟弟的辛苦,很真誠地跟弟弟說:「謝謝你,如果沒有你幫忙照顧爸爸,姊姊在臺中工作也不安心,你辛苦啦,來,姊姊抱抱!」

就是這樣的一個動作,兩姊弟抱在一起哭。江麗君說:「其實姊姊是愛你的,只是不知該怎麼跟你互動,很感恩你照顧爸爸。」弟弟也哭著說:「我好無助喔!我從以前就好無助啊!」很多心裡的話就這樣源源道出。

但是好景不常,就在江麗君生病後沒多久,也就是在去年(2020年),爸爸也發現罹患了惡性腫瘤,在大林慈濟醫院就醫。在陪伴爸爸治療的一年半當中,姊弟倆越來越靠近,江麗君每次要回臺中時,一定會給弟弟擁抱,告訴他:「我們一起努力,好嗎?」爸爸看到弟弟越來越安穩,看到女兒願意伸出友善的手拉弟弟一把,心裡也很歡喜,安詳地在今年1月19日往生了。

「從小爸爸就不斷地提醒我們,要互相扶持,可是我們都不知該如何互助。」江麗君說,她連自己生病都不得休息,還要無止境地牽掛著家裡,常常讓自己身心俱疲。沒想到因為愛,以及真誠的表達,讓家人的感情升溫。最愛的爸爸往生,雖然讓江麗君感到難過與不捨,不過她說:「還好,我已經加入慈濟了。」

◎因為慈濟 讓生命發光

江麗君(右二)自許當上人眼睛、上人的腳,帶著上人去看世界,去到上人沒辦法走到的地方,去報導更多的感人的故事、挖掘更多的苦難。(卓蘭環保站連線採訪/江麗君提供)

江麗君加入慈濟的因緣,其實要從她的工作談起。大學時期念的中文系,雖然不是專業的新聞科系,但是她一直對新聞工作很感興趣,於是在畢業後就投入了新聞界。

在商業電視臺待了十多年,後來轉職到另一個電視臺,「那時候實在待不下去,因為很不喜歡那樣的環境,及所跑的新聞,非常的競爭,非常地『灑狗血』!」江麗君毅然遞出辭呈,離開自己不喜歡的工作環境。離職之後,她也不知要做什麼,只好慢慢再找工作。

「就在當無業遊民的半年之後,機緣出現了......」江麗君知道大愛臺有缺,有位攝影是她以前的同事,就介紹她到大愛臺來。「來了之後,我覺得在這個地方,真的開啟了我的新人生。」

因為原生家庭的關係,江麗君大概在國中時,就覺得自己的家庭跟人家不一樣,很多負面的情緒開始堆積,加上有很多必須由她一肩扛起的事情,讓她覺得很辛苦,可是那又是完全擺脫不得掉的責任。「我那時候常常覺得自己很可憐、很慘,什麼都沒有,還要負擔那麼多責任。」

到大愛臺工作之後,每天採訪的新聞,接觸到的、看到的人事物,讓她改變了自己的生命觀。「像上人說『見苦知福』,這四個字對我來講,真的是深刻的體驗。」2016年時,江麗君跟她的先生都受證了,之後常跟著當區的志工去做訪視。「每一個個案都會讓我覺得很揪心,又覺得他們很堅強、很勇敢,我的苦難又算什麼?」跟這些家庭比起來,江麗君覺得自己已經很幸運了。

 「每次我一遇到困難,就會有貴人出現,讓事情能夠圓滿解決,尤其是我進大愛臺、加入慈濟之後,這種感覺更深刻。」江麗君認為這就是善的感應,會讓她的心更安定,覺得不論什麼事情都要往前、往正向的地方看,不要有太多負面的情緒,「那個非但不能解決問題,可能還會把身心拖垮。」

因此在面對爸爸生病的那段苦難,江麗君學會用平靜、感恩與積極的心,跟著先生一起去面對,而且一肩扛起所有的事情。雖然爸爸到最後還是離開了,「我覺得心裡不會有遺憾,因為在最後這段日子,我盡了最大的努力去照顧他、去愛他。」

江麗君提到,她可以安然地走過人生一段段的波折,最要感謝的是慈濟人,「不管是心靈上的慰藉,或是一些實質上的幫助,都讓我非常的感恩、永遠銘記在心。」她接著誠懇地說:「我真的很感激有這個緣分,可以當慈濟人。」

對於自己目前的工作,江麗君也有深深的自我期許。上人曾經講過,大愛臺是他的眼睛、他的腳,可以帶他去看世界,去到他沒辦法走到的地方,去報導更多感人的故事、挖掘更多的苦難。這一席話,成了江麗君不斷向前的動力,「在大愛臺,能把別人的生命故事送到螢幕上,所以我真的非常喜歡這個工作,也願意持續努力。」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