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容顏會老,時光會推移,不變的是道理的歷久彌新;讓我們跟隨著德清師父的妙筆,一同領略證嚴上人的心地風光,學習那分的悲智與願力。
文/釋德清;圖/黃英喬
二○一七年八月十七日,各院院長、大醫王相繼回來精舍參加醫療志策會。上人正與大家聊到泰國在幾十年前開放國際觀光,停留逾三個月山窮水盡不能回家的難民可以到難民署登記。慈濟啟動以工代賑,補助受過高等教育懂得翻譯的年輕難民學習電腦,獲得一技之長,可以在家工作,安定生活。泰國靜思堂開辦電腦課以來,有六、七十位難民報名,上人說:「這是身體、心靈的救助,發散出去是無量數。期待慈濟人要了解天下事,免得見解狹隘。」
◎回饋傳教士對臺灣的愛
這時,大林賴院長率領大內科十多位剛剛升上來的主治醫師,進來向上人頂禮銷假。這些年輕醫師大約三十、四十多歲,身高相近,一律穿上白襯衫和深色西裝褲,各個英姿勃發,令人矚目。
賴院長向上人介紹說,大林慈院腸胃科就有十一位主治醫師,內視鏡主任正是慈大醫學系第二屆的畢業生;還有臨床免疫科是全臺唯一的科別,因為十一個科都有免疫問題。來求診的病患都是病情十分複雜,經過輾轉求醫的艱難,才在他人介紹下,來到大林慈院就醫。(上人慈囑:身累心不要累。)
賴院長繼續報告:「斗六洗腎中心有三十床,服務洗腎病患;若是急性腎衰竭,持續洗腎三週,大約就可以治癒。而腎臟移植病患遍及全臺,一年約有百例。目前正推動親屬活體捐贈,以降低洗腎率。」
「現在大林還支援榮總嘉義分院,還有臺大雲林分院的門診,以及中部一家天主教醫院,包括住院、小兒、婦產、急診、門診都有支援。因為這家醫院青黃不接,人才萎縮到腸胃科只剩一個,急診科只剩兩個人。婦產科、小兒科的傳教士醫師晚上還要值班,體力不堪負荷。社區醫療還有一位七十八歲的老神父,一週要看八個病例。比起最興盛時期已經斷層三十年了。」
「他們的院長來找我談了很久,他說他不願放棄臺灣的病患,希望可以得到支持;雖然大林慈院的人力才剛剛好而已,仍願意撥出一部分人力支援。我們已經組成強大的策略聯盟,急重症病患和病理切片就往大林送;但若胃潰瘍、盲腸炎無法開刀,大林就派醫師去到該院開刀,同時落實照顧,這是第一階段。至少在人力招募上,我們往後還有第二第三第四階段,誠心想幫助他們。因為這些傳教士遠渡重洋來臺設立醫院,對臺灣的醫療貢獻很大,現在正是回饋的時候。」
◎蛻變成叢林中的一棵大樹
賴院長續說道:「目前,大林慈院有急診醫師十四名,還支援竹山秀傳醫院的急診。包括放腫科也去支援聖瑪爾定醫院,還有雲林臺大分院,以及榮總嘉義分院,步步踏實,分擔社區醫療的角色。」
上人慈示:「我們力量夠強大才能幫,要量力而為,也是回報過去花蓮慈院艱辛啟業時,臺大醫院對慈濟的支持。醫療使命很重要,現在大林慈院不再只是田中央的大醫院了,而是叢林中的一棵大樹了,一生無量,不只能庇蔭叢林中的各種生物,還能廣庇雲嘉南的民眾,既廣又深;要將醫魂召回來,人人都有使命感。雖然大家還是很辛苦,合和互協,有宏願就有力量。想到三十一年前的今天,花蓮慈院正式啟業,大林慈院十七年,臺北慈十二年,臺中慈院也有十年了,看到成就人才很安慰!」
林執行長也說:「週末遇到心肌梗塞的病患,也是往大林慈院送呢!」
臺北趙院長聽了不無感慨,舉例說:「新北市某醫學中心有位醫師來到臺北慈院應徵。我問他,你做得好好的,為什麼要換醫院呢?他說,因為院方要派他南下支援別家醫院,他不想去。」
◎醫療的目標與方向
聽了賴院長的報告,上人由衷讚歎:「大林慈院展現承擔,這是典範的再現,表示大林慈院已經脫胎換骨,具備成長的動能,活力十足可以支援他院,感到與有榮焉。因人因時因地,回想三十一年前,花蓮慈院也是慘澹經營,記得有位十七歲車禍的徐姓女孩,必須動開腦手術,當時連電腦斷層攝影儀(CT)都没有,只有X光機,瞳孔已經放大了,幸好臺大來支援的蔡瑞章醫師主刀。」
回想起那一幕,從籌備建院開始一路陪伴花蓮慈院成長的林副總,不由得津津樂道:「因為CT還没進來,無法正確判斷出血是在頭顱的哪一端?只能根據瞳孔反射臆測,是右腦下出血,開刀取下右頭蓋骨清理淤血。到第二天傍晚病情又轉壞,他判斷左邊顱內同樣有出血,必須再開一次刀,就這樣把她救回來了。」也因此,啟業之初,「開腦醫院」的盛名不脛而走。
上人還記得,慈院二十週年慶時,已為人婦的徐小姐還到典禮現場向慈院的醫護人員表達感恩呢!回首來時路,只有滿滿的感動。
同年十二月,上人為大林慈院歲末祝福時,殷殷叮囑同仁:「評鑑那段時間,萬般不捨大家没日没夜地往前衝;我們努力的成果已經得到證明,大家用心呈現的品質很高,師父已經很滿足了。搶救生命是我們的目標,安定社會正是我們的方向;願大家心手相連,共赴目標!」(二○一七年十二月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