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釋德怡
齋堂前的廣場為「慈悲廣場」,於105年4月竣工,雖然是小小空間,隨著時間、天氣的行蘊呈現出不同的風貌--早晨天空微亮,上人開示的法宣流四周,晨曦升起照亮,樹木以挺直的姿態矗立其間,顯得朝氣蓬勃,金黃色陽光從天灑下,景象就如西方極樂世界。
中午時分,日正當中,太陽灑下熱情豪光,整個廣場讓人感到有活力與生氣;而當太陽西下,黑紗籠罩夜空,繁星點點,蟲鳴蛙叫,聲音此起彼落,專心諦聽,皆可以細數出來。此番境界靜寂清澄,似與你對話。
在一座座建築矗立的其中,有這一片綠地,讓我們的心境獲得寧靜與舒服,也讓我們賞心悅目;齋堂前的階梯,更是慈濟法親家人們拍團體照的好所在。
在精舍有限的空間,它可發揮了很大的良能!比如,慈濟人營隊身心寬暢時或用餐時、慈濟人除夕的年夜飯,近住女圓頂前一晚,陪同親人在此與常住師父的溫馨座談--兩年來到精舍修行的心得,與對於未來道心堅固守護如來家業;皆在這裡得以圓滿!
當初原本的規劃是要將此空間納做齋堂使用,經高明善師兄的建議,上人睿智,決定保留此空間,並慈示:此空間種草皮,讓人可以脫鞋走入,草皮讓人踩踏可以長得壯;此外,人多時,亦可擺桌用餐。
草皮可讓人踏青,因緣很好,剛好有一位師兄專門做塑膠棧板,就製作了六公分的條狀塑膠棧板,條與條之間的空隙填入沃土,再種上草皮,慢工出細活,終於完成草皮種植。既要擺桌用餐,擋雨、遮陽設備不能少,但,又要廣場上每一株花草樹木活得壯壯,當然少不了陽光、露水,如此兩難的局面,梁昌枝師兄靈機一動,搭起一個固定架,需要擋雨時,就用手動拉起塑膠薄膜,需要遮陽防曬時,再加黑網。如此多功能空間,也讓一群默默付出的英雄,看天演出絕活。
當初載來準備種植在慈悲廣場的所有的花草盆栽,都用紅色塑膠袋裝,常住師父及志工還把這些帶著泥土的紅色塑膠袋拿到北埔五號圳清洗,當時小陳還特地去錄影,感覺就好像是昨天的事;而洗乾淨晾在慈誠頂樓的一片紅海,景象還歷歷在目。
如今大家每日看到這莊嚴美妙的廣場,是當時上人慈允,才有這個空間,開始規劃執行,是人與人之間努力付出、時間的行蘊所成就。就如上人所說,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能成就一切。慈悲廣場,是最佳代表!這讓我體會到:一個決定、種下一顆種子,按部就班的付出經時間累積就有豐碩的果實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