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球的魅力

0觀看次
A- A+

撰文/林純霞;攝影/徐金生、慈籃家族網站、駱進錄

 一顆籃球,可以讓「一個人」改變脾氣,可以讓「一個家庭」營造和樂,可以讓「一千個家庭」為了愛,組成籃球「家族」。這個家族,正在社區各角落,繼續「運」球,「孕」育更多的愛......。

「我們家族,平常練體力,更練心力。」這是一支以球會友的籃球隊,在一九九四年成立,定名為慈濟籃球家族聯誼會(簡稱慈籃),從第一支球隊成軍以來,目前在全台八個縣市,已成立十八支隊伍。

「我們不是教『球技』,是教『做人』」。投入慈籃二十七年的教練石健雄這麼說。「希望由一個人,影響一個家庭,再影響一個團隊,進而改變社會。」

「沒有人文的慈籃,沒有核心價值。」石教練一語道破球隊的精髓。這支球隊,在社區接引愛打球的孩子,也帶動孩子投入社區關懷,做環保、淨山、淨灘,陪伴孩子種下善的種子。

慈籃的訓練,每個星期例假日,除了在籃球場相遇外,也會在各安養院或上山下海做環保中,學習付出。在籃球場上練球及比賽,可以培養孩子的團結力,並學習放下自我;走出籃球場做志工,則讓孩子懂得付出,學習愛。

~~~
有趣的是,十八支隊伍,各區負責的師兄或師姊中,有些人「不會」打籃球,只「會」用心帶球隊,家住新北市的呂福堯就是其中之一。他說:「我不會打籃球,我又要如何帶球隊?很煩惱。有一天,我在聞法中,看到一則對話......。」

「曾經有人問上人,『慈濟如何動員?』上人回,『慈濟從來沒有停止,何來動員?』這句話,啟發了我帶球隊的智慧......」

「我想,不能我一個人帶球隊,必須讓所有孩子的家長一起來參與,要所有的家長一起忙,更要沒有專長的家長,也能找到讓他發揮專長之處。

所以,球隊的家長一起參與動態、靜態活動的規畫與帶動,也因為家長沒有停止參與,也就沒有需要『動員』家長的問題了。」

的確,這支球隊,堪稱是「家族」,因為是家族,凡事大家一起來,行動力百分百。

~~~
「有一天,我『路過』慈濟的書軒,看到裡頭的小朋友在上讀經課,我心裡盤算著,『這個地方不錯,小孩放在這裡讀經,大人就可以回家看電視。』結果,孩子參加後,一路跟著孩子走,被帶進了慈濟。」新竹支隊的程伊伶師姊分享加入慈籃的好因緣。

在慈籃家族裡,因為孩子加入球隊,家長也因而「被」帶入慈濟的家庭,是「族繁不及備載」。

~~~
「爸爸,您為何不早些進來慈濟?我的屁股已痛了好多年了。」楊德煌師兄懺悔自己以前對孩子的打罵教育,「以前我的爸爸就是用這種方式教育我,沒想到不知不覺,我也用這種方式教育孩子,大錯特錯了。」現在他與孩子一起運動,一起聊天,親子和諧。

慈籃家族的人文實踐,改變了不少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模式,也增進與孩子的良善互動。不僅消除了代溝,更多了無盡的親情。

~~~
「小時候在慈籃裡學習,教練及師姑、師伯教我如何跟隊員、同學及家人相處與溝通。現在,我在慈籃擔任教練,我必須把學來的經驗,再陪伴孩子們成長。」吳宗岳師兄,在慈籃長大,現在回饋當慈籃教練了。

~~~
這一群「用心帶」青少年的慈籃家族,成立的因緣,來自一位家庭主婦—洪若岑師姊的一念心。

「二十七年前,我非常想好好投入慈濟,但得要獲得先生—李鼎銘師兄的護持,而且不要阻礙我!」洪若岑開心的說著當時的心境。「所以,我想盡各種方法後,向上人請命,由鼎銘師兄專心負責推動慈籃,轉移焦點!」沒想到,因緣一起,讓李鼎銘師兄堅持走到現在!

慈籃家族的總召集人李鼎銘師兄,以精闢的佛法觀,扼要的詮釋了慈籃的修行法門,「練體力,練心力;這是藉有為法,修無為法。」

誠如上人的教示,「時間可以成就一切。」

一顆球,一個心念,一個決心;從0到一之間,意想不到的竟然可以「運」出如此豐厚的生命價值,真令人感佩!

(2021.10.29)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