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鳳娥
常住師父種水稻。圖:德慈師父與陳貞如師姊(靜智)到田裡巡視秧苗,並將秧苗插正。
早期,跟著上人一起打拚做慈濟,也是協助上人創辦慈濟月刊的五號委員靜智(陳貞如),10月26日下午,來到會客室和上人見面。
師徒一見面,上人問:「為何不回來?要常回來,因緣要把握。時間很快,慈濟已五十五年了。」
這時,在旁陪伴的慈濟慈善基金會副執行長何日生,拿起百號內委員口述歷史的《五毛錢的力量》一書給靜智,上人隨即說:「這是慈濟歷史,有人才有事。」
師徒相談間,靜智提起早年在小木屋時,上人是看著她兒子吳冠宏長大的,說著就拿兒子小時候和上人溫馨的合照給上人看。
上人看著照片微笑說:「以前我對冠宏『惜命命』(很疼愛),時間過得真快。」
靜智也回憶當年和上人在一起的點點滴滴,感到很快樂。「早期,師父們在普明寺做農種菜,生活很困難。那時德融和德恩師父還沒有出家,大家一起生活做手工,糊水泥紙袋、做嬰兒鞋、用養樂多空罐做蠟燭。」
1968年,常住早期生活的21種手工之一,織棉紗手套。紹雯(左,今德融師父)與紹恩(右,今德恩師父)在工作間操作。
1990年,常住二眾所做的蠟燭在燃燒時沒有燭淚,因此稱作「不流淚的蠟燭」。常住二眾利用養樂多空瓶做為模型,將煮開的原蠟加入顏料,趁熱倒入養樂多瓶中,並迅速將香支插入,待冷卻後,再割開瓶子取出蠟燭。
靜智說,那時水泥袋是委員十七號的靜適(邱近妹,已往生)家開的義發行提供的(註1);還有十四號靜儀師姊(現在和家人在美國)開的美美布店,提供做嬰兒鞋的零碎布料,她們幫忙師父很多。
「早期打佛七,師父(上人)打地鐘很攝心,帶得最好也很嚴格,大家念佛都念得很整齊。」靜智又說:「打佛七時,我早上凌晨兩點就去載負責香積的靜慈(四號委員,已往生)去買菜;我開七人座廂型車,每天有十一個人要我載她們回家,七天如一日,每天晚上我回到家都深夜十二點才睡覺。」
慈濟功德會14周年慶,舉行佛七法會。圖:(左起)純賢師父、德和師父、德仰師父、德恩師父、德昭師父唱誦佛號。
「我出生在困苦家庭,結婚後靠自己打拚,二十四歲才和師父在一起做慈濟,所以我拚命賺錢給師父(濟貧)。」靜智笑著說:「那時我喜歡騎機車載師父走七星潭海邊那條路回精舍,我很喜歡以前的日子。」
她說,上人身上從來都沒有放錢(現在也是)。有一次,她載上人去車站坐公路局車(北廻鐵路未通車前的舊站)要回精舍,當時靜智是民聲日報記者,因有要事急著離開,而忘記幫上人買車票。沒有錢買車票的上人,只好走路到靜智在中山路的家......
「當年載師父出門,若在路上看到可憐的人,師父就要我們把身上的錢全部拿出來,並對我們說『功德無量』,也不問我明天沒錢怎麼辦?」
「那時我年輕,我說我看不到功德,功德在哪裡?」靜智說:「上人就輕輕拍我的手心說:『到時妳就知道』。」
「真的很感恩,我三個孩子都不用我打、不用我駡,都很乖,他們讀書都是第一名。如今兒子要升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大女兒是國小教務主任;小女兒教舞蹈,是設計總監。」
靜智表示,上人是她的啟蒙師父,能進佛門很有福報。她擔任花蓮佛教居士會會長三十幾年,也是奉行上人「為佛教,為眾生」的願力在付出。
「早期師父常駡靜智不聽話,今天能進慈濟很感恩,師父給的磁場很不一樣。我很後悔,現在八十一歲了,無法幫師父的忙。雖然我離開慈濟很久,但我在幕後一直護持慈濟,若有人講慈濟負面的話,我就會和他辯解。」靜智說道。
上人很慈祥跟靜智說:「很感恩妳來說慈濟的歷史。我一直叫大家回來做歷史回顧,多回憶;沒過去的人,就沒有過去的歷史和事。」
上人又再慈示:「慈濟的種子,一生無量,很感念過去的每一個人,呼籲大家回來補歷史。天下災難偏多,時間對我來說,不知是時間追我,還是我追時間。」
很念舊的上人,對「離家」很久的靜智,像慈母般愛的叮嚀:「有時間要多回來!」
(2021.10.26)
註1:義發行代理台灣水泥行銷,有很多水泥空袋。早年雜貨店或五金行,都用牛皮紙袋裝雞蛋或鐵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