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容顏會老,時光會推移,不變的是道理的歷久彌新;讓我們跟隨著德清師父的妙筆,一同領略證嚴上人的心地風光,學習那分的悲智與願力。
文/釋德清;圖/黃英喬
大林慈院一般外科張群明醫師,是慈濟大學醫學系第二屆畢業生,在慈濟的體系求學、受訓,得到師長全力的栽培。同為肝臟移植團隊成員的他,即將再度赴美到洛杉磯大學(UCLA)肝臟移植中心進修一個月,前來向上人告假。
◎以天下為家,專心為眾生
上人語群明:人非聖賢,聖人與凡夫的區別在於品格、思想、耐力,皆不相同。凡夫發心容易,恆心難持;聖人則沉著思考,方向拿定,穩住往前行。我很擔心未來的社會,人口愈來愈多,教育既不認真又鬆散掉;教育已經脫序,卻又沒有能力彌補,到底有多少人可以承擔?(上人問群明可有女朋友?群明支吾以對。)你最好不要有牽掛、牽累,要以天下為家,才能專心為眾生。
我們的醫療系統如何讓社會知道?不用擔心環境不好,看宗教者要如何鋪陳。外界變動迅速,我們要穩住不動,最近我們一直鼓勵護師要樂在工作,世間生老病死,誰也無法避免。過去的人生病都在家休養,除非開刀,不會去到醫院,在家病在家死,都由家人照顧。現在全丟給醫院,連重感冒都送到醫院去。試想,從我創辦慈濟當年,臺灣人口不過八百萬人,現在已增加到兩千四百萬人。
今天聯合報的報導,讓我一直擔心的問題果然成真了。報載,各家醫學中心的急診都被病患擠爆,連一張床都不可求,救護車送來的急診病患只能暫時放在擔架上,一個小時就要收費八百元,護士不夠只能關床。主管全國醫療的首長有無看到此現象?急診爆滿,缺少醫護人員,病人怎麼辦?
◎不管外頭風浪,要以自己作典範
我只希望你能穩住,能學醫也是一大事因緣,選擇醫護為一生的志業要自我讚歎。生死大事,人生可以少欲知足,安貧樂道在其中;但病了就需要醫師,人一生下來病就伴隨著一生而來。你要穩住自己的心,疲累是難免,但對病患不能缺少關心。兩人以上成三人,說話就會成是非;就像今早志工分享的,別家醫院的護理人員只因說錯一句話,往這裡走就是走向死亡(盡頭是安寧病房),讓老翁覺得觸霉頭,氣得轉來大林慈院。
醫護自己要穩住,說話要很小心,就像我們花蓮慈院的張比嵩醫師,評估病患已無法開刀,但家屬堅持要開刀。開完刀他向等候的家屬說了聲:「失禮!我已經盡力了。」差點被家屬毆打。這是無中生有,把醫師的禮貌當作醫師自承錯誤,而有了打人的藉口。
你不要想外面的環境愈來愈壞,環境的事我來負責,因為我是宗教家。現在我也要尊稱護士為護師了,無論外面的風浪有多大,我們要以自己作典範,自我加油,精神要建立起來。因為現在的家庭已經負擔不起照顧病患的人手,你要有信心,號召學長學弟妹們回來慈濟,凝聚力量作出醫療的典範,提高醫護自己的形象與使命,能夠讓人感動。
◎搶救生命,還要增長慧命
醫師高高在上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覺得以前太過了,就喊出病人至上、行銷、顧客服務等等名詞。有一陣子,在醫療志策會上聽到這些名詞感覺很奇怪,知道後就要求他們不要再說了。
慈濟的醫療不是為顧客服務,是為病人服務,醫療是很崇高的理想,還要落實在人間。清者自清,志願如初,盡心力做是使命。生命無法把握住,醫師盡心力雖然不一定每個病患都能救活;但醫師有修德,與患者結下好緣,即便留不住,家屬也會心存感恩。就像我常說的「慧從善解得自在」,你進修回來後的使命,就是把上下屆的學長學弟妹都邀約回來,醫療志業的法脈要很純淨,以慈濟為榮;能受天磨方鐵漢,若碰到困境,要以清流自許,彼此要互相勉勵。
我最擔心的,是萬一師父不在,慈濟會淪為社會慈善,結果就是走向營利。業力的扭轉,讓我們無法專心救人愛人的工作;所以,醫療志業要交給有宗教情操者掌管,慈善、教育、人文志業亦然。四大一體才能淨化人心,搶救生命,還要增長慧命。你進修回來後,醫療體系人的情操要落實、弘揚出來。志為人護、志為人醫,背後要有家庭的支持;大愛台節目要多報導,此即弘揚善法,隱惡揚善,聖凡的差別就在職志情操。
上人送給群明依自己智慧研發的尺型LED燈,親切叮囑:人人心中要有一把尺,還要能夠發光發亮。(二○一二年五月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