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容顏會老,時光會推移,不變的是道理的歷久彌新;讓我們跟隨著德清師父的妙筆,一同領略證嚴上人的心地風光,學習那分的悲智與願力。
文/釋德清;圖/黃英喬
歌子戲巨星許亞芬師姊為了詮釋兩個半小時的目犍連尊者故事,在民間戲曲與受佛教徒尊崇的聖者之間,不知如何取捨。特邀編劇同來花蓮,禮請上人將目犍連尊者的故事再重述一遍。
◎目犍連尊者救母出惡道
上人:目犍連尊者的往生,是果報,幾劫前生的累積,雖神通第一,但還是要受報。佛法生活化一定要合理,才是真佛法,若以經典所述或民間傳說,大說神通就與人脫節了。目犍連最後被山上滾落的大石砸爛全身;他有神通,難道不知?還是躲不掉啊!
目犍連尊者想到身體為母親所賜,而母親生前謗佛又殺生,恐怕往生後無法去到善處。在禪定中,他看到母親墮入餓鬼道,母親腹大咽小,饑餓難耐,他趕緊運用神通化成一缽熱騰騰的白米飯,親手奉給母親。人家形容「饑火中燒」,母親咽喉一張開,立刻化成一團火,將一缽白米飯化成焦炭。
當尊者出定之後,他疑惑不解,神通又有何用?唯有仰仗僧寶的力量為母親祈福;因為母親的重業要借重很多修行者的德才能救贖。何人有德?一大群的清淨僧從四月十五日起三個月的結夏安居,專心聆法,每位僧寶的心都很清淨,德行具足,共同為母親祈福消業。
目犍連是僧團的上座比丘,結夏的僧人有的很年輕,但他放下身段,用最虔誠的心,在七月十五設齋供養。端著一盆乾淨的水,跪坐在每位出家人面前一一恭敬供養,請每位僧寶淨手(現在民間拜門口時,也會放一盆水及毛巾即緣於此)。每位出家人都被他那分虔誠的孝心所感動,也將目犍連的母親當成自己母親般悉盡全力救拔。
這是很大的心靈工程,有這麼多僧寶為母親祝福,使得目犍連的母親不僅業消,且增福升天。
◎要演出佛典故事的意涵
就如這次的水懺演繹,參加的人只需齋戒一百零八天,而且是大懺悔。有的人懺悔過去曾虐待小動物,或不孝長輩,或與同事衝突等。經典不能只談神通廣大,太不合邏輯,而是要有精神點。
經典中的人物與實際的人生仍有很大的差距,我是把精神說出來,而去除神話的部分。佛法要生活化,就不能偏離現實的生活,人要做得到才不會誤導別人,以致無法自拔。亞芬把經典演繹詮釋得很好,別人看了會哭會感動,會生出崇拜,粉絲還會跟著妳跑;但沒有什麼收穫,追追追,追星,自己卻沒有任何改變。希望能共同為人間為世界,讓看到戲的人改變人生,這才有價值,否則只是去看戲。
對於目犍連尊者,我是取其精神,邏輯要合理化。像佛陀八十歲老邁而入滅,腳被樹枝刺傷,甚至發高燒,佛陀也會遭遇身體的痛楚,與常人並無差別。我們要將佛陀聖化而非神化。我一再說佛陀是宇宙大覺者,每個人都有潛能,我們凡夫都被無明遮蓋住了,突破就稱作解脫。菩薩在人間,佛法在心底,佛陀也是日中一食、樹下一宿。經者道也,道者路也;路走對了曰道,菩提道,就是覺悟的真諦。
演就要演真實有價值的經典,讓一般人知道佛典故事的意涵,而非只是一場戲。地獄不在幽遠的地方,地獄就在人間。就如我們去衣索匹亞救災時,因為當地缺水,看見光著上身的男人,半個身體趴在混濁的池塘裡吸水,站起來後用嘴吐出好長一條水線,用那混濁髒污的水洗手。當地的女人一出生就在下脣挖一個洞,從小就用錫把下脣撐開,隨著年齡成長愈撐愈大。在祭典中跳舞,下脣也跟著甩呀甩的。我那時都很擔心,萬一眼睛閉上又張開時,依報出生在這個國度,要怎麼辦?可怕!可怕!人間的三惡道,像醫院中剖腹抽腸的畫面就很常見。悟達國師的人面瘡,我們花蓮有位阿嬤也是臉上長出人面瘡,志工照顧她直到往生為止。十八層地獄,人間也所在多有。
◎真佛法如清泉,編劇要有教育性
許亞芬表示歌子戲的編劇人才非常稀有,此行特地邀約編劇同行。編劇先生表示,廈門大學正在培養歌子戲的編劇人才。他說自己也寫得很心慌,不知方向是否正確?
上人:去到廈門時,不妨多與慈濟人互動,當地環保志工就有五、六百人,有很多豐富的故事可以作為戲劇題材。
心要很純,發心立願為普天下眾生、為佛法編劇。很多人把佛法和民間信仰混為一談;其實佛法是入世脫俗的宗教,不要有得失心迎合觀眾胃口,要有教育性。真佛法能夠洗滌人心,就如一股清泉,對的事情做就對了。
許亞芬說:演了十場水懺,愈覺得有人生如夢的感覺。過去的歌子戲似乎比較沒有靈魂。
上人:母親有此因(在生噉食生靈、謗佛),目犍連才會想到果(母親在惡道受苦),他與母親是緣。起心動念的孝,還有尊者本身的果報(被大石砸死),表達出來要讓人聽得懂,不要太過深奧。
許亞芬一再請教此齣戲的開頭和結尾要用哪一段故事?
上人:此齣戲可用舍利弗與目犍連未遇佛陀前,也是各領五百婆羅門的外道領袖,因為舍利弗見到馬勝比丘的莊嚴,相信他的師父一定更了不起。而各率五百婆羅門皈依佛陀。在開頭就能明瞭僧團的生活、結夏安居的意義等,這樣比較乾淨,且一開頭就是經典。最末則用母親被度生天堂,尊者來感恩作結尾。
◎為許亞芬詮釋三皈依之義
慈悅師姊代許亞芬和編劇表達想皈依的意願,兩人頂禮三拜後,上人詮釋三皈依的意義。
上人:皈依佛,凡夫愈走愈黑,不辨方向。皈依是反黑為白,從此一反過去的迷惘而覺悟,心中時時有佛心,就是皈依佛。法,法很深但也很淺;只知計較,但人生有什麼好計較的?人生沒有所有權只有使用權,發這分心,做了對人生有價值的事情就是「真空」。「妙有」,對的方向去做,就是使用權,人生哪有什麼是真實的?每天都是「是日已過」,抓也抓不住,但是方向可以把握,這就是永恆。
皈依僧,佛法很深,愈講愈深。記得年輕時講《法華經》,以為像在剝香蕉欉一般,一層一層剝去,才能顯真實,結果「如是我聞」的「如是」就講了四個月,大家聽了還是摸不著頭緒。因此了解佛法是要入人群,不需要逐字逐句解釋,一觸即悟,就能覺悟真理,因為人人皆有佛性。
傳說佛陀出生七日,即能七步生蓮,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出「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的話。將佛陀神化,很不近情理;不過仔細推敲也沒有錯,因為這個我,就是指人人本具的佛性,只是凡夫都迷失掉了。皈依僧,要尊敬僧伽,僧人辭親割愛,為眾生付出。「出家乃大丈夫事,將相難為」,辭親割愛,捨棄一切只為法。僧寶作為我們的典範,三寶弟子要感恩佛的覺悟,感恩天地萬物皆有法,沒有僧伽,佛法就無法延續下去,而僧寶就是傳法的人。
靜思法脈是自力更生,常住依照法脈而行,所有慈濟人的捐款都是點滴不漏,全部用在志業推動。精舍拒收十方信眾的供養,只接受慈濟人和的供養、法的供養。靜思精舍也是全球慈濟人的家,接引天下慈濟人回到心靈的故鄉,如果沒有靜思法脈,慈濟宗門就會變調。
佛教不是求出家人消災保佑,而是說因緣果報,業要自己承受,目犍連撒網捕魚雖然是好幾世以前的事,難道此生的修行還不夠嗎?所以一定會有報。
慈濟人走入人群中去,付出無所求還要說感恩。我們不是要跟別的叢林作比較,同樣要尊敬出家人辭親割愛的這分精神。(二○一一年六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