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靜一、攝影/吳碧華
有時,自卑又帶著一點愚癡的心,會教我們說出傻話,做出傻事來。
今天的故事說到佛陀在世時,給孤獨長者總是非常護持僧團,長者特別吩咐家中僕婢,只要有出家人到來,凡是所需物資,都一定要提供得非常充足。
長者家中一位老婢女毘低羅,負責總管財物,對於長者護持僧團的想法很不以為然。她到處向人抱怨自己的主人不懂得愛惜家產,為了僧團,讓家中負擔那麼大!於是,每每看到出家人就很生氣,竟然還當眾發願:「生生世世都不想看到出家人」。所以,若有出家比丘來到長者的地方,她就避開,因為既然沒見到面,自然就沒有需要供養這件事。
這位婢女不見佛,並且謗佛、謗法、謗僧,名聲傳遍城內,末利夫人聽到消息,於是邀請長者的夫人進宮詢問,為何不將老婢女遣離,才不會繼續謗佛、謗法?
給孤獨夫人說,因為想到佛陀慈悲,即使是十惡不赦的鴦掘摩羅,佛陀還是用盡辦法去化度他,哪怕最低賤的首陀羅階級的人,佛陀也是那麼疼惜他。若是將這位婢女遣離家庭,佛陀知道了,一定會於心不安,所以我還是要容忍這位奴婢。
末利夫人請長者夫人令婢女隔日進宮來,當婢女來到宮中,赫然發現佛陀就在前方,為了避開佛陀,竟然想鑽進牆邊的狗洞,不巧碰到狗洞的門,倏地關上,眼看佛陀就要走到眼前,她趕緊拿起身上的扇子想遮住臉,沒想到用力過猛,讓扇子破成無數小洞,反而每個洞裡都看見佛。丟掉扇子,改用手遮眼,卻覺得每根手指彷彿都浮現佛的臉。她很生氣、很無奈,於是轉身離開,回到給孤獨長者家裡,用一個竹籠裹著厚布,自己再裹著一張毯子,就這樣整個人鑽進竹籠裡,避不見面。
佛陀心生不捨,想到自己過去必定和這位婢女結下很深的不好的緣。深思,那麼該請誰來與這位婢女結緣呢?於是,請羅睺羅、阿難來幫忙。
活潑調皮的羅睺羅,到長者家的周圍宣傳:「有聖王出世,可以幫忙除滅邪魔人喔。」
婢女心想:「佛陀就是我心目中的邪魔啊,現在有聖王出世,他就是我的救星。」於是趕快鑽出竹籠,但依然頭低低,不看周圍。
於是阿難走到她面前說:「聖王很欣賞妳,說妳長得很漂亮,希望妳再靠近一點。」
婢女說:「哪有可能?我又老、又醜、又貧賤。」
於是阿難就從聖王(羅睺羅)的手中,拿了一顆摩尼珠到婢女面前。那顆珠很亮,會照人的臉。婢女見到珠上映出的臉,驚歎:「我怎麼這麼美!」很歡喜,又抬頭一看,發現眼前是二位比丘,又自問:我怎麼用這麼歡喜的心,來看著這二位比丘?
於是,羅睺羅告訴她:「妳應該好好了解人生的道理,像是妳這一生,生在卑賤階級,非常辛苦。又每一天為了佛與比丘,讓妳這麼煩惱,佛陀不忍心,不希望妳每天為了這件事苦惱。是不是隨我去見佛呢?」
終於,婢女願意跟著二位前去見佛。佛陀以慈悲心向她殷殷說法,終於,她的心漸漸安定下來,也願意接受佛、比丘。然後,佛陀又請羅睺羅將毘低羅帶給大愛道,到她的僧團去修法、修行。
好長一個故事,看見的是毘低羅很苦的心。
又苦,又痛,又硬,需要很柔軟、很溫暖、不放棄的心去陪伴,才會漸漸改變。
其中,很令人警惕的是…
若未結善緣,不要太強力去壓迫,若像故事中逼得毘低羅不得不去鑽狗洞、藏竹籠,多麼不忍心。
更需要運用智慧,令對方相信,並且看到自己心中的清淨本性(摩尼珠)。只要去除了那些煩惱知見,法,就能入心。
若覺得我們暫時還沒有那樣深厚的悲智,更保險的方法,就是保持柔軟,廣結善緣。
要相信,
人人都需要關懷,
人人都需要被鼓勵,
不放棄成為眾生親近三寶的橋樑,
即使是座安靜的橋樑,
法已遠傳,緣已深繫。
複習 103.11.10第432集 靜思為忖 應機度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M8UBmDlt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