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年精舍大寮記

0觀看次
A- A+


撰文/謝慈尹;攝影/周幸弘

每年正月初一到初五,是精舍最熱鬧也最忙碌的時期,今年我生平第一次在過年期間待在大寮區擔任志工,而且一做就是五天。

寬敞的大寮分區十分清楚,從最外頭的挑菜區,有許多志工圍著一籃籃的菜蔬,進行挑撿,往裡面走,便會看到切菜區、水果區、飯頭區、烹飪區、油炸區......等等。空間大、人員多,但井然有序,忙而不亂。

在這裡,「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而做事方法有共識外,「事相」上若能一致,尤其是切菜和擺盤,更能增加美感,賞心悅目之餘,還能促進食欲。

記得有一次要切年糕前,精舍師父先切好幾塊,放在每一塊專門切年糕的砧板上。師父的刀工真是了得,大小、厚薄切得幾乎一致,成了我們的「切年糕公版」,人人專心仿效,乃至稍晚想要來幫忙的師姊都會問「公版」在哪裡?不會隨意或想當然耳的就開始操刀。

◎ 有專業又無私

在這過年期間,一群來自臺北的師姊不僅廚藝精湛,彼此又有長期合作的默契與經驗。

大年初二,出了一道菜,是令人想都想不到的「飯糰」。這一道飯糰,外皮是一大片海苔,接著勻整地鋪好一層白飯、塗上微甜的沙拉、擺上一塊素魚片,再放入三片哇沙米風味的小黃瓜切片,最後要用保鮮膜捲起來時,再加碼放進一塊炸過的豆包。

一塊塊四四方方、好看又好吃的飯糰就此誕生!可說驚艷四方,每個走過廚房的人,都會問怎麼做的?連師父們也都好奇想學。

四方形的飯糰中,三片哇沙米小黃瓜,堪稱當中的靈魂,吃過的人都紛紛討教小黃瓜醃製法。小黃瓜醃製達人——阿李師姊,一點都不藏私地分享醃製比例與配料,還熱心地利用空檔親自示範。

意外的收穫

過年期間,我從慈院搭區間車到精舍,最早一班是6點,大約二十分鐘車程,就能抵達精舍停車場,每每走到精舍入口處,就能隱約聽到用早齋的打板聲。

有天早上,大概這時間,我快步進入精舍,遇到上人正從長廊另一頭邁入齋堂,這麼近距離看到上人,我們三、四個人都驚喜極了,立即止步,恭請上人先行,這時有師姊熱情喊了一聲:「上人早!」

上人慈祥的轉過來看了我們幾個,還示意我們入內用餐,這分驚喜,現在回想起來,還是覺得好開心。

出門前,已在家用過簡便早餐,於是趁著大家用早餐時間,隨興漫步至精舍後方的菜圃,偶遇一隻蝸牛垂掛在葉面上,花叢中走來一隻小黃貓,原來牠們也這麼早起。

揮別偶遇的「朋友」,抬頭遙望天際,晨曦的光芒正要衝破前遮的一片烏雲,讓陽光能普照大地,雖然還沒全現,卻也光芒萬丈。

大寮的志工體驗,因緣實在難得,若不是因為疫情,自己應該不會有這麼長的時間留在台灣,又能在農曆年間回到精舍體驗和學習,尤其是在大寮,認識好多精舍師父和不同社區的師姊。

看到精舍師父們處事的嚴謹態度,細心安排切菜、出菜的各種靈活動線,讓自己都不敢鬆懈,恐怕耽擱了某個環節;看到各社區師姊們輪流在大寮幫忙,個個無不把握分秒付出的機會,積極的補位。

新的一年,在精舍體驗大寮志工是非常殊勝的機會;每每在切菜時學習專注當下、洗鍋瓢如同滌心垢、有機會補位,幫忙另一種工作,感受生命的價值在加分。時時珍惜因緣付出都會有無數的驚喜回饋!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