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懿旖(新竹)

2025年9月26日,南非慈濟人帶著故事、感恩與責任,與上人分享在非洲的慈濟足跡,並討論如何讓愛與教育在非洲生根延續。(攝影:李彥緰)
一念想師之情,一分求法若渴的心,南非慈濟人跨越一萬多公里的距離,回到心靈的故鄉。帶著故事,也帶著深深的感恩與責任,在2025年9月26日這天,與上人分享慈濟人在非洲走過的路,討論未來如何讓愛與教育在非洲的大地延續。
回顧南非慈濟人這三十年的足跡,在種族隔離剛瓦解的年代,幾位華裔志工勇敢走入社區,為本土居民設立縫紉班、帶動他們進行愛滋病患的關懷,打破黑白之間的藩籬,更陸續有非洲本土委員受證;慈善在南非不再只是外來移民,而是社區自己湧出的慈悲。

南非慈濟人默默耕耘,慈善的足跡從南非延伸至非洲南部與東部九國,愛的力量跨越國界,溫暖每個角落。(攝影:蘇怡玫)
時序來到2012年,南非慈濟人已默默耕耘八年,慈善腳步從南非擴展到非洲南部與東部九個國家,愛的能量越過國界。然而,到了2020年,卻是充滿考驗的開始──疫情來襲、德本大暴動、水患,讓慈濟的慈善工作遇上瓶頸。隨著2022 年南非靜思堂在約堡落成,德本慈濟也有了自己的會所,讓在南非承擔如來家業的慈濟中生代開始思考,如何讓志業永續往下走。
還至本處 是家的起點

慈濟德本會所前身為食品工廠,如今轉身為四百多坪的共修大空間,設有小佛堂與多功能活動空間。(圖片來源:擷取自南非簡報畫面)
慈濟德本會所的前身是一間食品工廠,如今已化身為四百多坪的共修大空間,內有小佛堂與多元活動空間。回想第一次看到這個空間時,南非慈濟副執行長朱恆民說:「因緣不可思議,一走進去就隱約感覺:這就是慈濟的會所!」同修袁亞棋看著偌大的空間,指著正中央對恆民說:「佛堂要設在這裡,要在大家每天都會看到的地方。」
由於空間沒有隔間,朱恆民一度傷腦筋:「要怎麼讓佛堂展現出慈濟人文呢?」所幸自家從事木工廠,雖不是專業室內設計師,但他憑著一股「設計自己的家」的誠懇,親力親為,親手打造出會所的佛堂。
坐在德本慈濟會所古樸典雅的佛堂裡,恆民說:「有些事情像是一個夢想,總夢想著如何又如何,逐夢的過程也不知道結果會如何,就像最初佛堂的規劃,像是不切實際的夢想,然而當自己真實的坐在佛堂時,雖然沒有夢想成真的感覺,卻是一股踏實感。」

朱恆民(左)提醒自己不忘初心,延續生生世世行法華經的承諾;袁亞棋(右)則勉勵自己不忘慈濟在非洲的源頭與承接這分使命。(攝影:潘明水)
佛堂上方有著一幅「還至本處」的字畫,出自《金剛經》。朱恆民解讀「本」字,其一是代表德本的「本」;其二是提醒自己,不論遇到任何困難,當要想起當初進入慈濟的初發心,也抑或是好幾輩子前曾經發願要走法華道的願,也代表自己的發心立願,許下生生世世都要行法華經的承諾。
對袁亞棋來說,「本」則代表著不忘本,勿忘早期慈濟人如何在非洲打下基礎,後人要如何承接。「我沒有忘記最源頭,慈濟是怎麼來到非洲的。」袁亞棋真切地說。
上人慈悲給予弟子們肯定的讚許,並勉勵:「佛陀在人間,佛佛道同,法華經為我們慧命的方向。」
教育不能等 點亮孩子未來

2022年的安娜氣旋後,由馬拉威本土志工自募自建,幫忙部落重建的供食幼兒園。(攝影:袁亞棋)
「教育真的不能等。」這句話在座談中不斷被提起。2022年,馬拉威慈濟志工在部落重建幼兒園,至今已有一百多位孩子順利畢業;2024年,尚比亞慈濟志工來台參訪新店靜思堂幼兒園後受到啟發,把將近八百名在街頭或來自殘破、貧窮家庭的孩童,一一愛回來。
然而,這些志工並非教育專業,只憑著一分愛自己土地、孩子的心而發心去做,讓袁亞棋深受感動,也開始反思自己還能做什麼。於是,2025年四月,德本正式成立了教育團隊。

南非德本愛丁頓小學學生上台展現所學的手語。(攝影:廖玫玲)
慈濟的品格教育已走進七所公立校園,將靜思語帶到班級和孩子們分享。這些孩子大多來自最貧困的家庭,但在志工長達六十四小時的付出、四十三次的互動下,漸漸地,當孩子看到志工來訪,會開心唱起慈濟人教的歌,甚至在緬甸地震時,把僅有的零錢投入竹筒——這在當地是少見的概念。但透過靜思語的學習,孩子們學會了同理與付出,生命也被點亮了光采。截至今日,九百四十八套靜思語教材,已推廣至德本十六所本土小學。
非洲第一間靜思閱讀書軒

從南非副總執行長連浩程(左)的父母──連炳華師兄(右一)、劉惠如師姊(右二)那一代起,慈濟人與愛丁頓小學已情牽二十五年。(攝影:林晉成)
德本慈濟人與愛丁頓小學有著深厚因緣,從南非副總執行長連浩程的父母(連炳華師兄、劉惠如師姊)那一代開始,慈濟人與愛丁頓小學情牽二十五年。這些年來,雙方密切互動,早已成為彼此最堅強的夥伴,校方不僅無償提供大禮堂,讓慈濟舉辦浴佛與發放,甚至開放教室作為志工營隊的安單點。連浩程說:「這不是給與受,而是無所求、互相支持的夥伴關係。」

林靜憪副總代表贈送鐘鼓陶燈給靜思閱讀空間,由校長穆德里(右二)代表接受。(攝影:詹進德)
本著互助與回饋的心,慈濟人為愛丁頓小學優化圖書館,今年九月,非洲第一間靜思閱讀書軒正式成立。林靜憪副總執行長特地率領非洲關懷團隊前來參與開幕,並帶來靜思鐘、鼓、陶燈。書軒中設有靜思語、優良童書、福慧桌椅與淨斯木書櫃,空間典雅,美感提升,成為孩子培養品格、增進閱讀動機的角落。慈濟志工也定期進入校園與孩子互動,教唱《愛與關懷》並帶動手語,讓這間學校裡裡外外充滿慈濟人文。
在德本SMJ小學,慈濟志工每週三次進校與師生互動,將靜思語教學帶入校園。班級導師梅哈非常肯定靜思語帶來的成效:「學生變得有禮貌,課堂教學也順利許多。」這句話,聽得志工們心暖又欣慰。
非洲第一場多國教育研習會

2025年7月,德本慈濟會所首次舉辦多國教育研習會,來自尚比亞、馬拉威、史瓦帝尼及德本的志工齊聚一堂。(圖片來源:擷取自南非簡報畫面)
2025年七月,德本慈濟會所首次舉辦慈濟多國教育研習會,來自尚比亞、馬拉威、史瓦帝尼與德本的志工齊聚。志工們前來研習會的過程異常艱辛:馬拉威志工的巴士半路拋錨,只能在樹下過夜;尚比亞志工的巴士往返都拋錨,但大家仍咬牙趕到會場。雖然志工們既不富裕,也非教育專業,卻竭盡全力投入。
這場研習會由本會強而有力的師資團隊透過連線授課,同時現場還有教育部專員、退休校長及大學講師響應,提供教學設計、戲劇治療等豐富多元的內容。講師們說:「看到志工這樣的無私付出,真的很感動。」
發心的教育工作者

因教育善緣而敞開的德本慈濟會所大門,接引許多有心的社會人士走入。(圖片來源:擷取自南非簡報畫面)
因推動教育的因緣,德本慈濟會所的大門敞開,接引了許多有心的社會人士前來。其中一位,就是教育專員艾利士。
艾利士老師來自教育世家,曾執教十年,卻因南非教育體制擊垮:毒品、霸凌、偽造成績,以及無止盡的行政文書工作,讓他對教育徹底失望,鬱鬱寡歡地離開教育圈。但遇見慈濟後,他感受到被全然信任,對教育的信念重新點燃。他說:「教育能改變孩子的生命,靜思語教學讓我更有使命感。慈濟讓我第二次相信教育,如今的我煥然一新。」未來,他將以教育專員的身份,秉持慈悲與信任,為孩子帶來希望。

艾力士師兄(左圖)帶領德本教育團隊,分享「靜思語五段式教學」與品格教育。(圖片來源:擷取自南非簡報畫面)
佐莉卡是艾利士的伴侶,擁有社會科學教育的博士學位,卻成長於德本最危險的社區。她深信教育能改變生命,她說:「好老師能為學生打開心門,慈濟的品格教育,就是南非的希望。」
她因艾利士而認識慈濟,在這裡看到人與人之間的互助與情感連結,以及志工謙卑無求卻喜悅的付出,在在令她動容。佐莉卡希望把這分精神帶入學術研究,透過期刊與國際會議,讓更多人看見慈濟。「身為南非人,知道要反轉這個國家不容易,但只要懷抱慈悲與願力,就能以愛的行動打造學校,療癒這個世界。」現在的她,不只是一位講師,更是慈濟的夥伴。

德本教育團隊發願:從今天起,我將帶著願力與真心,繼續前行。(圖片來源:擷取自南非簡報畫面)
責任願景延續慧命
在德本,還有一所免費公立學校,建於1965年,因年久失修,加上缺乏政府經費補助,壞了的設施只能任其荒廢,甚至因此關閉,導致一年級與五年級的教室必須容納八十名學生。大多數孩子來自學校周邊的違建貧民區,家庭環境多有吸毒、酗酒與暴力問題。
全校五百多名學生,卻只有十五位教職員。圖書館屋頂部分坍塌,學校後方鐵皮屋區與圍牆邊甚至成為毒品交易場所。老師們不僅缺乏辦公空間,也缺乏陪伴與支持,整體氛圍幾乎是一個看不到希望的環境。
德本慈濟人不捨看到如此殘破的教育環境,開始發想改善方案,於會中特地請示上人,是否能為學校規劃烹飪室、巧藝坊、修繕圖書館、改善排水、改造班級空間、修繕桌椅、打造閱讀角落,以及改善老師的教學空間等計畫,讓教育重新帶來希望。

善事非一人可承擔,必須大家同心合力。雖然結果難以預知,但可以確定的是,唯有眾人共同出力、用心規劃,才能成就。(圖片來源:陳色絹提供)
正因如此,上人在開示時再三強調,這樣的事非一人之力可承擔,而需要大家共同用心。還沒做的事雖然無法預知結果,但可以確定的是,做好事需要大家一起出力,用心規劃與大家共同的發心支持。
「你們雖是台灣人,但生活、事業都在南非,就要承擔責任。教育是慧命的延續,才能給予永恆的價值觀。時間過得快,一輩子才幾十年,但慧命是世世代代。要發願,不只這一世,而是生生世世。」上人的慈示像一股溫柔卻堅定的力量,落在每個人的心裡。
從慈善三十年的基礎,到教育30+的願景,南非慈濟的故事還在書寫。這一天,在上人的會客室,有溫馨的故事,也有實務的討論,更有心靈的深呼吸。大家一起許下心願:讓愛與教育在南非生根,讓慧命世世代代延續。

從慈善三十年的基礎,到教育30+的願景,南非慈濟的故事還在書寫。(攝影:古繼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