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救身到救心 愛在南非生根

0觀看次
A- A+

撰文/懿旖(新竹)

跨越萬里,南非約堡、德本、開普敦、雷地史密斯等城市的慈濟人,從非洲南端回到心靈的故鄉。多年來在異鄉扶助貧困,在災難中與苦難人相伴,2025年9月27這一天,他們分享行在菩薩道的風光,也殷切期盼能從上人的大智慧裡汲取方向,讓這片黑色大地上的愛與希望,能持續生根發芽。

人心的不安與困境

南非德本慈濟人前往祖魯族山村黑人托兒所致贈輪椅。(攝影/潘明水)

三十多年前,南非慈濟人開始走進社區,為感恩戶親手奉上一袋米、一件毛毯,從救急到陪伴,慢慢把愛的種子埋進當地人的心。而今華人志工因年紀與移居而逐漸減少,加上新冠疫情使許多活動中斷,中生代出現斷層,傳承也面臨挑戰。

原本富饒的土地如今飽受創傷,面臨失業、貧窮與治安惡化的三重挑戰,氣候變遷亦造成災害頻傳。以天拔戈薩地區為例,該區是河流三角洲,逢雨必淹;雷地史密斯則每年都有房屋受災,泥磚牆在強風中容易倒塌;到了冬季,住在鐵皮屋的居民,因為沒有電,只能用炭、煤油或蠟燭取暖,常引發火災。然而,在這樣的苦難背後,慈濟人如一盞溫柔的光,為他們照亮前方崎嶇的路。

逢雨必淹的天拔戈薩地區(左圖);雷地史密斯每年都有房子受災,有志工家也被吹倒,屋頂吹走(右圖)。(圖片來源:簡報截圖)

救身 從務實出發

「取之社會要回饋社會」,李慶隆師兄將上人的叮嚀牢牢記在心裡,發願每年發放一萬戶貧苦家庭。他經營工廠,除了每周在公司舉辦讀書會,也利用會議時將上人的法和靜思語帶給員工,更鼓勵同仁參與發放,當一個手心向下的富有之人。他說:「我年紀大了,有一天也會離開南非,所以要把慈濟精神、愛傳承下去。」對他來說,一萬戶不僅是數字,而是一份與土地相連的承諾。

 發放是南非主要的慈善活動。李慶隆師兄發願做一萬戶,公司一百多位同仁都來做志工。(圖片來源:簡報截圖)

前南非分會執行長施鴻祺觀察當地的生態:「有些白人不像黑人還有鐵皮屋可以住,他們甚至只有一塊塑膠布蓋起來,或是在路邊乞討。」他不但全力支持李慶隆師兄的願,更是慈濟人的大護法,長期以智慧與慈悲護持團隊與社區,深受大家敬愛。現年七十五歲的他雖然身體微恙,仍堅持支援發放現場。

 施鴻祺師兄是慈濟人的大護法,長期以智慧與慈悲護持團隊與社區。(圖片來源:簡報)

黃振來師兄則分享從二〇〇〇年開始長期陪伴愛滋關懷中心,讓原本是感恩戶的人慢慢轉為志工,經過見習培訓後受證,慈濟本土委員因而產生。志工們逐戶訪視貧苦家庭,在發放時介紹「竹筒歲月」,感恩戶也會感動地投竹筒。上人對此讚嘆:「福田你們在耕,影響在地,很感恩。」

南非豪登省博克斯堡社區冬令發放,發放物資有10公斤玉米粉一包、糖、鹽、高粱豆粉、衣服鞋子等。黃振來師兄(濟來,左二)協助民眾背上物資包。(2023/06/29圖片來源:南非分會)

大愛 讓貧苦有所依

開普敦雖是旅遊城市,仍有暗角。林月嬌師姊分享一位經營中國城的長者,八年前便與慈濟商討合作,並和慈濟一起發放;目前每次發放約五百份大米與綜合食物包,但該區治安不佳,志工們期盼能以愛感化,讓在地居民也能認識慈濟理念。 

中國城冬令發放,發放五百份大米與綜合食物包,溫暖五百個困苦家庭。(圖片來源:簡報截圖)

宋佳臻師姊年輕時曾遭遇嚴重車禍,如今六十九歲的她雖有後遺症之苦,但完全不妨礙她熱忱助貧苦的心。她提到近年的氣候變遷,造成開普敦去(2024)年五月至七月雨量連綿不斷,導致八月時一座水壩潰堤,洪水沖入社區,火車鐵軌被掏空,五十四間房屋倒塌、三百多人受災。慈濟立即採買毛毯、二手衣、奶粉等物資,提供災民所需。

 連日暴雨,水庫潰堤,洪水沖入居民區。(圖片來源:簡報截圖)

來自雷地史密斯的黃秋月師姊分享急難修繕,貧困居民住在土房子裡,屋頂千瘡百孔,抬頭看屋頂像看滿天星斗,因為鐵皮屋頂佈滿了洞。志工們以塑膠布遮蓋破損屋頂作為權宜之計,上人引導志工們思考具體正確的方向,語重心長的說:「要思考如何完整幫助他們修繕屋頂,是否幫他們蓋比較安全的房子。我們如果有志工本身住家環境也不好,他們平時幫助我們做慈善,我們也要幫助,讓他們有個安穩的地方。」上人續言:「人本善良,相信你們所做是正確,本會也會支持,力量就會大起來。」上人多次肯定志工們的耕耘與勇氣,並鼓勵把握每一個接引的因緣、把愛的實際行動做到底,「要發大心,人人都盡一分心,就會做得很扎實。做得到的都盡量做,要做就不要怕自己沒有力,大膽去研究,了解了就要真正落實做。」 

社區中心同仁與當地志工及鄰居帶動社區一同用塑膠布搭臨時屋頂。(圖片來源:簡報截圖)

光亮 從一盞燈開始

距離南非慈濟靜思堂車程約三十分鐘的約堡郊區坦畢沙,當地居民多來自南非北部或鄰國如馬拉威、辛巴威等國,許多住戶屬非法居住,但慈濟人本著「愛無分別」持續的陪伴。

慈濟每年約為三千至三千五百戶坦畢沙居民提供冬令發放,家訪時常見學童與垃圾為伍,或一家七、八口擠在小鐵皮屋,沒有電燈,孩子晚上無處讀書,夜裡只能靠微弱的手機燈光或危險的蠟燭。

 感恩戶Constance 示範孩子晚上是如何做功課的。(圖片來源:呂月霞)

志工們為此推動太陽能燈計畫,自去(2024)年起有善心人士捐贈兩百多組太陽能燈,今年開始在九個本土志工點的鐵皮屋頂安裝,讓孩子有光亮,晚上可以寫功課、看書,不再依賴手機微弱電量或危險的煤油燈、蠟燭,減少火災風險。呂月霞師姊提起其中一戶家庭,有一位媽媽帶著三個孩子住在鐵皮屋,靠臨時工與撿回收維生。大女兒十四歲,有個願望:「我將來要當律師,為社區發聲。」她的夢想,因為一盞燈而不再遙不可及。 

太陽能燈計畫,讓孩子有光亮,晚上可以寫功課、看書,不再依賴手機微弱電量或危險的煤油燈、蠟燭,減少火災風險。(圖片來源:簡報)

太陽能燈不僅是照明,更成為「菩薩招生」的良機。在安裝時,技術人員由本土社區尋找,讓在地人幫助在地人,其中一位幫忙安裝太陽能燈的志工,便主動發心協助慈濟在坦畢沙的運動室鋪平地板,讓呂月霞師姊感動的說:「一生無量,菩薩招生是隨時隨地有可能發生的!」上人聞後讚許回饋:「太陽能燈不只幫助孩子可以讀書,最重要的是家庭會有一盞希望的光明,也幫助他們的心理。」

救心 從慈悲出發

八月二十四日,慈濟南非於約堡靜思堂舉辦第二屆「七月吉祥月蔬食平安大集」。(圖片來源:簡報截圖)

除了救濟發放讓貧苦得以安身,救心的工作更是刻不容緩。南非慈濟志工深耕人文,透過社區教育來接引,推動人文與蔬食,將慈濟理念與在地人心連結起來。

林昭汶師姊承擔靜思堂茶道教室窗口,在華僑界中推展孝道與慈濟家風。許多在地華僑第二代以英文為主,對中華文化認識薄弱,透過茶道教導奉茶與尊重,讓年輕一代理解「行善、行孝不能等」的精神。趁著端午節在開普敦華人嘉年華的因緣,慈濟人舉辦茶展,藉由茶食茶點認識優美的中華文化,也讓更多人認識慈濟。上人回應,有因緣就要接引更多人願意學華語、中華文化與道德觀念,因為「孝」正是中華文化中最核心的教導之一。

 

透過茶道教導奉茶與尊重,讓年輕一代理解「行善、行孝不能等」。(圖片來源:簡報截圖)

蔡秀麗師姊則負責推廣花道,年輕時曾學過東洋花,為了將花道教學帶入靜思堂,還特地進修專班精進技藝。雖然上花道課的學員人數參差,但她堅持「即使一個也要傳法」。上人肯定花道為美學與人心淨化的方式,讓美化人心的工作持續發生。

 

花道為美學與人心淨化的方式,讓美化人心的工作持續發生。(圖片來源:簡報截圖)

許妙鈺師姊在推廣蔬食市集也相當用心,今年度已是第二年舉辦。吉祥月的「平安大集」活動中吸引九百多位民眾參與。市集中除了推廣素食,以「歡喜來吃素」帶動現場,也盡量避免使用塑膠袋;善心人士捐贈環保購物袋,並回收二手衣、二手書捐給當地學校與急難救助使用。活動中亦結合茶花道體驗,是一場人文與環保教育的盛大饗宴。 

「平安大集」活動中吸引九百多位民眾參與,活動並結合茶花道體驗,是一場人文與環保教育的盛大饗宴。(圖片來源:簡報截圖)

奇蹟 在坦畢沙運動室

慈明師姊在坦畢沙創設第一個運動室,陪伴因病或意外失能的居民。(圖片來源:簡報截圖)

在坦畢沙還有一個特別的地方,叫「運動室」。它是一個復健空間,每月服務約一百多人。二十多年前,慈濟志工慈明師姊在坦畢沙創設第一個運動室,陪伴因病或意外失能的居民。她往生之後,曾經是病人的蘿西承擔起這個責任與使命。

蘿西曾是重病患者,因為慈明師姐的陪伴,她康復後成為志工、委員,承擔起運動室的照顧。疫情期間,有名叫摩西的男子從莫三比克來打工,卻因意外只能坐輪椅,心灰意冷想放棄生命。當他看到蘿西的例子,心中重燃希望,後來也願意成為志工,把接受到的幫助與希望分享出去。在這個充滿愛與奇蹟的運動室裡,三分之一以上的病患最終都轉為志工,因為在這裡他們感受了正能量,不想放棄自己、願意站起來幫助別人。

 

摩西因意外受傷,心灰意冷想放棄生命。當他看到蘿西的例子,心中重燃希望,後來成為志工,把接受到的幫助與希望分享出去。(圖片來源:簡報截圖)

志工在運動室除了復健,也有供餐、教育、追蹤個案、陪送就醫、追蹤病情等社區功能。志工黃奕偉也分享曾在運動室附近遭搶,但搶匪發現他是慈濟人後,竟把東西還回來。提起這段經歷,黃奕偉說:「自己從慈青一路走來,更深刻體會到『個案就是我們的老師』。因為上人的教導,許多感恩戶的人生翻轉了,他們雖然身體上有困難,但在法的引導下,卻變得非常願意去幫助周邊的人。」 

「運動室」是一個復健空間,每月服務約一百多人。(圖片來源:簡報截圖)

上人回饋:「最支持志工能做下去的,就是個案。個案接受幫助後自立起來並投入去做,就是最鼓勵我們的,這叫做功德。真正的功德,德就是得到——我們得到了他的回饋。他已可以投入去幫助人,這就是愛的永續,也是最大的力量。」上人進一步指出,成功的個案不僅是病痛被治癒,還有心靈被修復,他們投入社會、講述遇到貴人的經驗、成為見證,這比單純的物資援助更有長遠效果。

南非慈濟人即便人力不足、資源匱乏,志工們仍用各種方法讓「光」進到每一個需要的地方;有形的光照亮孩子的書本,無形的光是教育、陪伴、法的滋養與灌溉。這些光,在南非正一盞盞被點亮。「天下苦難人偏多,要發大心。人人都盡一分心,愛就會永續。」慈濟人謹記上人的叮嚀,跨越膚色、種族、語言與國界,將大愛的種子灑播在這片黑色大地上。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