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苦惜福 植福於來世

0觀看次
A- A+

分享.釋德瑝|整理.周依璇、劉萃芬、編輯組

上人教導我們要惜福愛物,每一口飯都要「計功多少,量彼來處」;我們不但要感恩今生有福報能助人,更要植福於下輩子。

福報與共業

每一個時刻,每個人的起心動念,即便是在飲食上,都會有不同的體會。

年輕沙彌抱怨寺院用餐時間太晚、飯菜變涼,廣欽老和尚對他開示:「莫怨冷飯,先思有無福報享用熱食。」提醒修行人一切萬物都要回歸自性。(攝影:黃筱哲)

很久以前,有一位年輕的佛學院學僧,他對學院的院長住持有些意見。因為他發現,中午的飯菜在上午九點多就已準備好,每天在早課誦經等功課結束後,要到十一點十五分才能用餐。到了冬天,飯菜早已涼透,即使想稍微加熱,便會遭到院長的斥責。於是,讓這位剛出家的學僧心生不滿,始終想不透其中的道理。

有一次,他有機會去拜訪廣欽老和尚,便向老和尚抱怨著:「我們院長,明明九點多就煮好飯菜,可是偏偏要等到十一點多才讓我們吃那些冷掉的飯菜,結果大家都吃到腹瀉,我的腸胃更是嚴重不適......」

沒想到話還沒說完,廣欽老和尚便制止了他,並開示道:「不要說別人給你吃冷飯,要先想一想,你有沒有這個福報吃熱的食物?」

疫情封鎖期間,一位單親母親因糧食匱乏,為了安撫飢餓的孩子,煮石頭假裝做晚餐。(圖片來源:大愛新聞擷取畫面)

確實,有時候眼前的食物賣相不佳,或不合口味,心中便生起抱怨,甚至想著「我不要吃這個」。然而,無論冷熱、色香味,至少我們吃到的都是營養、衛生的食物,相較於世間許多人連餬口的機會都沒有,我們都算是有福報的。

新冠疫情期間,上人曾於早會中分享一則「煮石頭當晚餐騙小孩」的國際新聞。一位單親媽媽,因疫情封鎖無法外出工作,糧食極其匱乏。孩子因為飢餓不停哭泣,媽媽無奈之下,取來一鍋髒水,加入砂石和石頭,假裝在煮晚餐,並告訴孩子:「飯正在煮,再等一下就能吃了。」孩子哭累了,便在不知不覺間沉沉睡著。

慈善團體推行「領養貧窮家庭」計畫,每月依能力資助基本生活費,讓貧困家庭生活得以安定。(圖片來源:大愛新聞擷取畫面)

這位母親的故事被媒體披露後,引起了關注。雖然這個家庭生活貧困,仍遇到貴人──當地的慈善團體與紅十字會。這些慈善團體不僅予以幫助,還找到近九十戶和她境遇相似的家庭,並推行「領養貧窮家庭」計畫,依照個人的能力決定領養戶數,每個月提供這些家庭基本生活費等支持,讓他們的生活得以安定。雖說這樣的際遇稱不上大福報,但也可算是中等的福報──雖曾受苦、挨過餓,但終究有貴人伸手相助。

上人曾說,有些人窮得沒有東西吃、缺乏糧食,或許是過去生的因緣,而需承受的果報。然而,若苦難的人集中在同一個地區,一旦遭逢不可預測的大災難或天災,面對四大不調,五穀雜糧也無法生長。當大家一起挨餓時,這就是所謂的「共業」──不是共善業,而是共惡業,且會不斷輪轉。

戰亂與飢荒的真實寫照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許多孩子因長期處於飢餓與恐慌之中,營養不良人數超過數十萬人。(圖片來源:擷取自釋德瑝簡報)

有人說「人命如草芥」,人的生命真有那麼不值錢嗎?過去提到非洲大飢荒,雖然有人為的內亂,但更多的原因是天災,例如乾旱,再加上當地生活環境等多重因素,造成許多人活活餓死。

而今由於人心不調,在許多國家發生戰亂,更擴大了飢荒和苦難,目前約有百分之三十三的人口,整天都無法獲得任何食物,甚至連飲用水都缺乏。據公衛組織的記錄,僅僅7月21日到23日短短三天,就有四十三人死於飢餓,換算下來平均每兩小時就有一人餓死。許多孩子長期處於飢餓與恐慌中,其中營養不良的數量超過三萬甚至數十萬人。聯合國秘書長也曾提到,許多孩子寧願「上天堂」,因為他們相信死後的天堂有食物可吃,而活在人間卻無法填飽肚子。

儘管有大量的空投物資,但因人數眾多,能真正獲得的資源卻非常有限。(圖片來源:擷取自釋德瑝簡報)

在戰亂國家,儘管會有許多的空投物資,但因人數眾多,真正能搶到的物資非常有限。有些黑幫或年輕力壯的人,甚至會搶走物資再以高價出售。報導指出,有時一公斤麵粉竟賣到六十美元,約合台幣一千八百元,這樣的價格,一般平民根本買不起。

買不起食物的時候該怎麼辦?孩子肚子餓一直哭,晚上也睡不好,媽媽只好給孩子喝鹽水。講到這個,讓人聯想到精舍早期的「鹹豆腐」,就能明白為什麼上人無時無刻都在關心世界各地受苦難的人?只要有慈濟人,上人都希望看得到、走得到,就要慈濟人趕快去幫忙。

 聽聞精舍早期「鹹豆腐」的故事,就能理解為何上人時刻關懷全球受苦的人。只要有慈濟人在,上人都希望看得到、走得到,並迅速伸出援手。(攝影:唐江湖)

上人的慈悲教誨

2024年,高雄志工返回靜思精舍精進時,德定師父曾分享了早期跟隨德和師父學習的經驗。德和師父非常擅長烹飪,也喜歡用食物與大眾結緣。有一次,德定師父發現菜櫥裡有一碗微微發酸的麵線,便請示德和師父該如何處理。德和師父說,拿去堆肥。

後來,德定師父因手頭忙碌,便先把麵線放在一旁,等有空再處理。巧的是,那天上人路過,看到這碗麵線,便問:「這個麵線怎麼放在這裡?」德定師父一驚,沒多想就回答:因為它酸掉了,和師父說要拿去堆肥。上人輕輕地說:「佛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沒有真的壞到不能吃,不要浪費,用水再煮過還是可以吃。」

德定師父很感恩上人的教導,但他更沒想到的是,當他準備向德和師父坦白時,德和師父早已把那碗麵線重新煮過並吃了起來。德定師父感動地表示,弟子對上人的話奉為圭臬,老實修行,無論是居士或志工都應該惜福愛物,懂得珍惜食物。

德和師父以身作則,將上人「佛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的教誨奉為圭臬,惜福愛物,展現珍惜資糧的修行精神。(圖片來源:花蓮本會提供)

耕耘福田,積善累德

上人早已憂心未來的糧食危機,如今這場危機已在許多國家逐漸發生。我們必須未雨綢繆,不能因為身處平安之地就掉以輕心。

真的很感恩,位於壽豐鄉的志學大愛農場可說是精舍及全球慈濟人共同的糧倉。這麼大一片志學農場,許多屏東、臺中、桃園的志工都會回來輪流耕作;更讓人感恩的是,有些常住志工,像是賴松勇師兄和同修師姊,八、九年來持續護持這片福田。非常感恩這一群志工,讓我們知道每天在精舍所吃的每一粒米飯都得來不易。

志學大愛農場是精舍與全球慈濟人的共同糧倉,感恩志工辛勤付出,讓我們明白每一粒米飯都來之不易。(攝影:蕭耀華)

早期上人做慈善很孤單,人不多,物資有限,需要幫助的人卻很多,因此慈濟世界才會流傳「一粒米中藏日月,半升鍋裡煮山河」這句話。我們能夠有這樣安住的環境,志工人數越來越多,資源也越來越豐富,無不都要感恩上輩子所造的福。

上人勉勵我們要累積善德,因為今生無所求的付出,就是在為來世植福德。或許在將來的某一天,當你遇到苦難時,幫助你度過難關的,不是別人也不是金錢,而是你今生此刻善行所累積而來的福報。

(整理自2025年8月5日志工早會)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