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親關懷 轉凡夫心為清淨佛心

0觀看次
A- A+

分享.釋德瑋|整理.袁淑珍、章麗玉、編輯組

慈濟人珍惜與資深志工的因緣,主動探訪長者,透過回憶往事激發思維,讓腦力持續活躍。(攝影:葉晉宏)

隨著社會型態的變遷,現今許多子女為了生活在外奔波,長者們因為不願成為子女的負擔,選擇獨自生活,然而這樣的日子卻充滿著孤寂。

上人不斷鼓勵我們,「莫忘那一人,莫忘那一念」,慈濟人就是一家人,法親的關懷更是彼此依靠。因此,「少年的要箍,老的要顧」,慈濟人很珍惜與資深志工的因緣,主動探望與關懷長者,透過回憶過往的點滴與法親的互動,啟發他們的思維,讓腦細胞持續保持活躍。

關懷花蓮法親 靜思精舍法師予祝福

濟孚師兄雖然記憶模糊,許多過往已不復記憶,但他心中那分慈濟人文的善與愛,依舊清晰可見。(圖片來源:大愛電視擷取畫面)

此次前往關懷的師兄,似乎已經記不得過去的事。我剛進門時,師兄喊我「師姊」,我說我是「師父」,他立刻改口說:「師父好。」坐下後我問他:「你知道你以前做慈濟嗎?」他說知道,他記得慈濟。雖然師兄忘了自己法號叫「濟孚」,卻說「孚」是福氣的「福」,讓我覺得很可愛──他總是用善的角度去看事情,這分信念非常不容易。

我問他是否還認得同行的這些師兄師姊,他搖頭。我笑問:「你都不記得我們怎麼辦?」他說:「你們每個月來看我一次,一年來看我多次,我就會記得了。」聽了讓我好感動。即使在失智的狀態下,他依然保有那顆善良與溫柔的心。

看著師兄,我不禁問自己,如果有一天我老了、失智了,是否還能像他一樣?

師兄雖然失智了,但初心不變。他將慈濟的精神深植在八識田中,早已成為生命的一部分。

一念心

郭馨心師姊在學校擔任行政工作,也參與學生輔導。她在校內成立了一個小型的輔導社團,幫助學生們更好地溝通和成長。(攝影:黃銘村)

上人叮嚀我們,真正的修行在於人與人之間的磨練,不能捨本逐末,要在人群中修心、修行。凡夫心與佛心本無差別,上人教導我們保有「赤子心」,那一念心就是菩薩心,用「平等心」牽引眾生。當我們願意轉凡夫心為清淨的佛心,才能更深入地思考生命的真正意義。

這次到宜蘭,有一位讓我特別感動,也深感佩服的師姊──郭馨心師姊。她於1990年受證後,發願要把慈濟愛的種子撒播進校園,於是開始投入靜思語教學。

因為成效顯著,學校老師便將一些行為偏差、難以引導的學生交給她陪伴。郭馨心師姊不僅一一接下,還成功地幫助這些原本讓老師感到絕望的孩子們,導向正向的道路。除了在學校推廣靜思語教學,她也仿效慈濟「懿德爸爸、媽媽」的方式,持續輔導孩子,讓他們在靜思語中學習與成長。

台南慈濟中學慈誠懿德日,郭馨心師姊分享陪伴個案的心路歷程。(攝影:黃福全)

然而,郭馨心師姊在陪伴他人的同時,也經歷了人生極大的考驗。她的兒子在軍中受訓時身體不適,卻被誤診為感冒,所以就用感冒的方式去醫治他。稍有好轉後便被安排參加高強度體能測驗,結果在跑道上昏倒,送醫後才檢查出是病毒感染,無法承受劇烈運動,導致心臟瓣膜破裂。儘管緊急搶救,仍無法挽回生命。

一般父母面對這樣的打擊,恐怕難以平心接受,但郭馨心師姊沒有責難,她深知軍方人員並非有意,而是不了解孩子的身體狀況。她選擇以「原諒別人就是善待自己」來寬恕那些同樣深感內疚的軍官們。她說:「我把愛兒子的心,去愛普天下的孩子,去輔導那些需要關懷的孩子。」未來,她也要用媽媽的心,去陪伴那些失去孩子的母親。

兒子往生時,醫生告訴郭馨心師姊,孩子的身體機能仍然良好,她當下便做出決定,為兒子做器官捐贈,利益許多病人。她說:「如果醫生不能救他,那麼就讓他來救別人吧!」她也由此深刻體悟「人生沒有所有權,只有使用權。」郭馨心師姊用大愛捨下摯愛的孩子,卻拯救了無數生命,她是真正的生命勇者。

宜蘭縣壯圍鄉社區茶會,教聯會郭馨心師姊(左)介紹竹筒歲月及慈濟四神湯的故事。(攝影:李世清)

有一次,郭馨心師姊發生車禍,肇事的是一位年輕人。撞擊力極大,車子全毀,她也受了重傷。當年輕人見到她時,嚇得手腳發抖,不知道該如何面對未來。

然而,郭馨心師姊不但沒有責怪,還安慰那位年輕人:「不要害怕,我不會告你。你不用緊張,我們的相撞,其中一定是有因緣的。」她相信,這一切都是因緣和合,不論善緣或惡緣,都是生命必須學習的過程,只要願意轉念,惡緣也能化為善緣。

從2014年至今,這位年輕人不僅成為郭馨心師姊的會員,還常來探望她,與她話家常,如今早已成為她生命中的另一個孩子。能將一場車禍轉為溫情的緣分,這分胸懷,令人敬佩不已。

同修鄭成仁失能後,郭馨心師姊長期親自照顧,兩人獨居宜蘭,雖令人掛心,但他們的樂觀與堅持,成為面對老年獨居生活的榜樣。(攝影:廖月鳳)

在郭馨心師姊的身上,我們看見了「轉凡夫心為清淨的佛心」。那一念佛心、菩薩心,自然地流露於她的行為與生命中。真正的覺醒,不是變得無堅不摧,而是培養一顆如如不動的心。

這樣的轉念,並非一蹴可幾,而是經歷不斷的琢磨與練習,正如上人所說「知進退」是人事圓融的重要法則,凡事能伸能屈、能大能小,能退一步就會海闊天空。終有一天,我們會發覺,那些曾讓我們受傷、輾轉難眠的人,其實最終都是幫助我們覺悟的動力。

所以此刻,不論你正在經歷什麼,要記住,生命中的每一段經歷都有其意義。所有的發生,都是為了引領我們覺醒,讓我們走向更自在的生命狀態。就像渡河之後,來回的風雨已不再重要,因為我們即將退場。

上人教導我們「知進退」才能人事圓融,退一步海闊天空,終有一天,我們會發覺,那些曾讓我們受傷的人,最終也成為覺悟的助力。(攝影:游濬紘)

上人說,凡夫行願,同證佛心;我們都是修行路上的凡夫,卻懷著本自具足的佛心。「以佛心看人,人人是佛;以鬼心看人,人人是鬼。」你眼中的他人,其實正是映照出自己。所以,我們要學會以佛心看世界、看眾生──人人皆佛,這是我們共同努力的方向。

菩薩道的盡頭,就在「見知悟覺」的轉念之間,當我們牽起彼此的手,便是佛性光明的開始!

(整理自2025年7月19日志工早會)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