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釋德澡|整理.黃瑞真、楊惠慈、江華蓉、吳亞馨、編輯組
丹娜絲颱風警示「來不及」,提醒我們加快淨化人心、修習自性的腳步。(攝影:陳靜惠)
在《法華經》中,佛陀經常會「咄」舍利弗,為什麼要叫舍利弗呢?因為舍利弗是智慧第一的上首弟子,如果叫舍利弗,等同叫所有人都「不要再打瞌睡」了,所以在〈信解品〉中,上人說「咄」是警覺之詞,我們要用方法讓散亂的心停息,停止錯誤的行為,往對的方向前進。
所謂「不要再打瞌睡」,其實是提醒我們要覺醒了!丹娜絲颱風是氣候變遷,以及四大不調的「來不及」,警醒著我們,淨化人心的腳步要再快一點;我們自己的修行,也是要覺醒,要修我們自己的習氣。尤其我們不知道無常何時來臨,因此「咄」,也是對「無常來不及」的警醒。
四年內,德慈師父(左二)、德仰師父(右一)與德昭師父(右二)相繼辭世,當無常來臨,我們是否已為他們留下珍貴的影像與文字?(攝影:蔡淑婉)
四年前,慈師父於5月26日捨報;兩年前,仰師父隨後辭世;而在今年7月15日,排行第二的昭師父也圓寂了。這,就是一種無常!
當無常來臨時,這幾位師父生平的影像、照片與文字是否已齊備了呢?仰師父捨報後,因為當時沒有及時留下有關他的文字,大愛臺《法音集》團隊與精舍常住都警覺到「來不及」的感覺。所以,非常感恩大愛台《法音集》團隊在兩年前開始為昭師父留下歷史。
然而,社區是不是也有這種「來不及」的感覺呢?我們通常會說,我已經準備要寫這個人的歷史,盤點這個人的價值,可是卻趕不上凋零的速度。相信大家應該都深有感觸,但我們不要只感嘆來不及,現在就要趕快行動,才不會有所遺憾。
上人常提醒我們盤點生命的價值,即使平凡的一生,也有不平凡的付出,這正是我們真正的價值所在。(攝影:林綉娟)
2021年,上人要我們盤點生命的價值:是什麼因緣接觸慈濟,在這一生當中付出了多少愛?做了多少對人間有意義、利益人群的事?
這四年多來,上人幾乎在每一場開示中,都不斷提醒我們要盤點自己生命的價值。雖然有時候我們會覺得自己做得還不夠多,好像還沒有資格盤點,可是每個人平凡的一生中,一定有不平凡的地方,這都是我們生命真正的價值所在。
我們走過的足跡,留下的德,可以留給後代子孫。換言之,我們的慧命,是可以永恆的延展。所以盤點自己,也要為人盤點生命的價值,正如上人所說,為別人寫歷史的人,本身就是歷史。
我們走過的足跡如深根般紮實,留下的德行成為後代的傳家寶,慧命因此永續延展。(攝影:黃筱哲)
在社區,很多資深志工的歷史,已陸續寫成了《傳家寶》,他(她)們也帶著家人從上人手中接受這個《傳家寶》,一起領受上人的祝福。所以這份「傳家寶」,不僅是一種榮耀,更是為後代的法華行者開道鋪路。
上人要我們盤點生命的價值,是我們責無旁貸的使命與責任。上人也對常住說,宗門要盤點,法脈更要完整記錄。所以,為了在六十週年時呈現「經、史、子、集」,去年精舍成立一個小小的「子藏團隊」。
德慈師父做手拉胚,不只是出於自己的興趣,更是為了減輕常住的負擔,他常叮嚀:學任何事,唯有一個「勤」字。(攝影:古亭河)
我們從資深師父刻苦修行的典範著手記錄。早期五位長老師父陪著上人走過克難、艱苦的歲月,一甲子以來道心不退,而他們的動力來自哪裡?
在大師兄德慈師父捨報後,常住與職志曾為他立傳《一蓑風雨任平生:樹家風 立典範 守志不動的德慈師父》一書。記得慈師父曾對我說,「在精舍的一天,就要為常住付出一天。」這句話令我印象深刻,也成為我經常與人分享的一句話。不僅是慈師父的堅持與甘願,他每天馬不停蹄,只求為精舍盡一分心力。
當初慈師父做手拉胚,不只是出於自己的興趣,更是為了減輕常住的負擔,而他的叮嚀語,就是學任何東西,唯有一個「勤」字。當我在學鐘鼓時,慈師父常說:「要勤練,勤練、勤練是學法器的不二法門。」打鼓的時候,要用「內力」,也就是上人所說的「軟實力」。當我們用內力擊鼓,鼓聲才能遍虛空法界,聽起來渾厚飽滿,展現出柔中帶剛、堅實有力的感覺。
兩位高齡師父忍痛剝印加果,只為成就一桌佳餚,展現永恆的靜思家風。(攝影/釋德澡)
「子藏團隊」成立後,我們非常感恩棨師父及時為昭師父留下文字,讓我們免於再次措手不及。所以,不是只有「做」來「囤」,就連「寫」,我們也要「寫來囤」,才不會當無常來臨時,又是來不及的遺憾。
昭師父的勤行道,正是「多少還能做一點,我一直不想休息」,雖然他不識字,但對常住的付出,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五位長老師父中,昭師父與融師父擁有長達六十年的法親之情。融師父是上人的侍者,每天都非常忙碌;而昭師父行動不便後,為了見融師父一面,總會設法在每天中午十一點半或下午五點半,前往大寮側門等候。每當師兄弟見面時,都會互相擊掌,就好像老朋友間的一種約定。
昭師父(右)每日定時守候,只為與融師父見上一面,兩人擊掌問候,宛如六十年法親情誼的默契約定。(攝影:廖文娟)
昭師父勤修實做一甲子。他曾說過︰「都(是)我自己操我自己。」精進也是昭師父的如常,他每天早上誦〈普門品〉與《阿彌陀經》,下午則誦《無量義經》。雖然他不識字,卻能誦讀得句句分明,沒有差錯。即使在生病期間,早課聞法依舊如常,直到7月5日因自椅子上跌落而送醫。昭師父就是我們要學習的典範。
昭師父一向非常疼惜後輩。我從2011年起與他同住了六年多,2013年10月,我前往基隆的「靈泉禪寺」受戒前,他特地給了我一件黑色的小毛毯說︰「天氣漸漸涼了,這一件應該用得上。」基隆素有「雨都」之稱,尤其冬天陰雨不斷,雖然我們都有自備睡袋,但我特別把那件小毛毯包在腹部,真的非常溫暖。
德昭師父(中)疼惜後輩,用心良苦,如果能理解他的用心,就不會覺得他嚴苛。(圖片來源:釋德懋提供)
受戒回來後,我跟他說︰「昭師父,很感恩您!您的小毛毯,讓我溫暖了一個月,而且在這一個月,我只有想上人和您哦!」他笑一笑,眼睛也是微笑的。我又逗他說︰「因為我每天蓋您的小毛毯,不想您也不行。」他瞪了我一眼,可是他應該覺得非常欣慰。
這是他對後輩的疼惜。如果能理解他的用心,就不會覺得他嚴苛。昭師父也有非常慈悲的一面,一旦得知有人生病或往生,他總是非常堅持地要把對方的名字與生辰問清楚,然後誠心為他誦〈普門品〉與《阿彌陀經》迴向祝福。
昭師父堅持此生就是要磨、要做,不要享受,如果要享受,就不用來修行了。所以他勤修了一輩子,做事第一、種田第一,總是自我要求:「要做,動作就要快一點,不要拖拖拉拉。」
昭師父堅持修行就是要磨、要做,勤修一輩子,事事帶頭、動作俐落,從不拖拖拉拉。(攝影:黃錦益)
耐操、耐磨、耐苦,無非就是要跟著上人修行。這五位資深長老師父為精舍立下了永恆的靜思家風,也為他們的來生增添了慧命的彩筆。
那麼,「咄!你醒了嗎?」上人說:「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真實不虛」。因緣不昧,如影隨行,就連佛陀也有「九惱」(註),餘業未盡。所以,業要自己消,福要自己造。我們要「知因識果」,才能寫好人生的劇本,更要時時牢記上人的叮囑:「開口動舌的一個態度、一個動作,都是在善業當中。」
靜思弟子要時時警醒,珍惜聞法與親近上人的每一天,唯有精進,來生才能再遇上人。(攝影:蕭惠如)
作為靜思弟子,我們要自我警醒,就是要「咄」,珍惜可以貼近上人的日子,珍惜可以聞法的日子。唯有珍惜與精進,來生才有可能再度尋得上人。
最後,希望大家都可以盤點自己的生命價值,為慈濟書寫大藏經,把大家的菩薩心、菩薩行,這一條菩薩道上的心地風光寫下來。莫讓自己有「來不及」的感覺,也讓慈濟的大藏經更加厚實與精彩。
(整理自2025年7月21日志工早會)
註:九惱,又作佛九惱、九厄、九橫、九難、九罪報。指佛因過去世之業障,而於成道後所受因果報應之九種災難。(摘錄自佛光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