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釋德格|整理.陳秀嫚、林宜靜、詹大為、張翎慧、編輯組
2025年,台灣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普遍存在著獨老長者、雙老家庭,以及子女照顧年邁父母的情況。隨著這樣的家庭不斷地增加,當家中有一人生病,就會牽動全家,生活節奏也隨之打亂。
許多長者在生病期間或出院返家後,往往需要使用輔具,以方便日常起居與照顧。但若所有輔具都要自行添購,將是一筆不小的開銷,日後用不到時,丟了可惜,保留又佔空間。
愛物惜物,創造生命延續的價值
回收再生的輔具成為架構社區關懷網路的載體,展現慈濟慈善的生命力,也開啟環保輔具平臺的契機。(攝影:蕭耀華)
慈濟人看見這樣的需求,開始將閒置的輔具透過服務回收再生,成為架構社區關懷網路的載體。這正是慈濟慈善生命力的展現,也成為環保輔具平臺的開始。
此次上人行腳至臺中,大臺中的輔具團隊分享了推動輔具服務的概況。自2024年6月起至2025年6月,中區六大聯區各合心輔具團隊,以及港區、南投、彰化合心區,每逢週六下午,輪流前往后里聯絡處進行輔具清消維護與拆解回收。根據2024年6月至2025年4月的統計,已有六千七百五十一戶次受惠。
因為愛,所以激發了大家的責任和使命,大家合和互協。每一張輔具都有它的故事,每一個整理、動作都變得有意義,所以輔具就成了「福聚」;輔具不在只是工具,而是載著願力的法器;慈濟的輔具平臺,不只是個倉庫,而是一個生命的延續,愛心串連的地方。
東大輔具據點運作一年八個月,申請量從月初二十件成長至四百多件,展現志工團隊的堅持與成果。(攝影:陳麗雪)
其中東大聯絡處的輔具據點已運作一年八個月,志工們克服重重困難,從最初一個月僅二十幾件的申請,到如今每月平均超過四百多件,反映出團隊努力的成果。超過一百五十位的志工,他們在動中求穩,穩中求進,將輔具服務據點視為人間菩薩的密集訓練班;用百分百的職人精神,精益求精,對細節極度的追求,這也是東大輔具特有的風格。
輔具平臺也是善接引。在東大園區裡面,有大人有小孩。一位孩子因為小時候車禍腦傷,聽力和智力都受損。媽媽一週五天,帶著他來東大園區的輔具據點付出。他以一顆單純的心用心做事,每天笑瞇瞇的,很樂觀且開朗,做得很法喜。
張雪慧把握孩子有外傭照顧、身體尚可,以佛法觀無常,珍惜因緣積極付出。(攝影:林聰穎)
張雪慧師姊與同修許文獻師兄,因為兒子從小罹患重度腦性麻痺,一路以來都需要輔具協助復健與移位。深知輔具對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重要性,張雪慧因此投身輔具團隊,盡己之力回饋社會。
上人告訴我們,「人間的苦,莫過於病苦。」而苦中之苦的家庭,莫過於這一個案例。一個家庭三張病床,三臺輪椅,先生中風,兒子又車禍重創,腦性麻痺的女兒躺在地上四十年,當我們的輔具送到他們家,就是這個女兒生平第一次可以躺在屬於她的床上。
我們的團隊很用心,他們安排復健師到他們家,告訴他們正確的方式,也指導照顧者正確的照顧方式。
臺中東大園區於2024年舉辦大專青年營,跟著送輔具的同學體會志工全心付出,運送途中以感恩心傳遞幸福,並體會「大愛」的意義。(攝影:黃薰緣)
2024年,東大園區舉辦大專青年營,其中一項課程為「社會參與」,特別安排學員參與輔具服務,期望讓年輕人實地了解輔具在社會上的應用需求,並認識到隨著人口老化,需要輔具協助的族群日益增多。
透過實際的輔具服務與付出,讓學員們從接觸中見苦知福。出發前,志工會向學員詳細解說輔具的使用方式,到了案家後,才能進一步指導案家家屬正確操作與運用。
有一位學員分享,看到志工們全心全意地為這些陌生人付出,讓他深刻體會到慈濟「大愛」的意義。所以在協助運送輔具的過程中,他都懷抱著感恩與惜福的心情,將這分幸福送到案家。學員們也隨志工親自將輪椅送達案家,藉由實際行動,了解輔具中心的運作,也在服務中激發善心,學習如何付出與感恩。
對於環保輔具團隊的努力,上人給予高度肯定,更殷切盼望世代接棒,善行永續。(攝影:蕭耀華)
通過輔具服務,上人讚歎志工們的用心付出。上人慈示:「愛物、惜物,把舊變成新的,發揮它的大用;無私的付出,不貪求名利,真正是地方上的好人,就是菩薩,讓人感動又感恩。」
上人更慈祥地比喻:「我們要將生命當作輔具,好好地惜福,自我修整多付出。人間好事,大家要一起來推動,更需要代代相傳,呼籲更多的年輕人、中壯年來投入這這個服務。」
對於環保輔具團隊的努力,上人給予高度肯定,更殷切盼望世代接棒,善行永續。
(整理自2025年7月5日志工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