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靜君
受「丹娜絲」颱風生成影響,證嚴上人年中行腳提早於今日(7月5日)離開高雄啟程北上。高雄團隊臨時應變,迅速集合現場弟子在靜思堂一樓大廳等待,剛抵達高雄準備與證嚴上人溫馨座談的臺南靜思弟子,恰巧趕上送駕。
行前,證嚴上人叮嚀大家:「哪裡有需要,我們就要去那裡幫助人,這樣瞭解嗎?師父祝福大家都平平安安,菩薩道路要精進。」眾人齊聲唱誦《立願文》,虔誠堅定的聲音繚繞,眾人恭送證嚴上人及隨師團隊登車北上。
保持如常 見苦知福同成長
靜思精舍德禪師父主持溫馨座談,肯定大家在這分無常中能保持如常。(圖片來源:螢幕擷取畫面)
「大家有沒有感到很驚訝?但是我們依然很如常。」靜思精舍德禪師父主持座談,肯定大家在這分無常中能保持如常。座談現場,德勷師父、德惇師父、德懷師父與德柔師父陪同,依原定計畫,在高雄靜思堂七樓慈濟部與臺南靜思弟子溫馨座談。
「相蕉牽手(臺語),守護鄉親,大愛湧現,大放光芒。」臺南靜思堂二樓現場四百多位志工和鄉親齊聚,透過連線與高雄靜思堂互動,分享社區力行深耕的點滴與心路歷程。鄉親們也帶來楠西香蕉、玉井芒果、關廟鳳梨與龍崎竹筍,展現臺南地方農特產品,其中部分更特別送至高雄現場,要跟精舍師父結緣分享。
臺南靜思堂二樓現場四百多位志工和鄉親齊聚,透過連線與高雄靜思堂互動,分享社區力行深耕的點滴與心路歷程。(圖片來源:螢幕擷取畫面)
座談由資深志工張文郎引言,青年志工邱博義承擔司儀,依序從四大主題帶入。內容包括「0121嘉義大埔地震」,楠西震災後續援建關懷陪伴、鹽水區「慈濟環保巷」的安美法親關懷、「臺南區青年空間分享」、《高僧傳》叢書發行感恩會。
志工陳金柱提到,楠西震災後的援建關懷陪伴,高雄工班吳宗樺師兄帶隊修繕至最後一日,甚至一邊接受針灸,一邊規劃工程進度,令人動容。七十七歲的新營工班黃清叁師兄,清晨巡完田後便投入工班,滿臉粉塵仍甘之如飴。
志工黃惠回應道:「不說感恩太困難,當時高雄人醫團隊及大林慈院醫療團隊,等工班下工睡覺前,志工一字排開,在宿舍區為他們提供診療舒緩筋骨,再連夜返回高雄、大林。還有因為住房不夠,屏東區社工及志工每日六、七部車往返工地。」每個人都盡心盡力,只為了讓鄉親能夠安穩、安心。
「0121嘉南地震災害援助」台南市楠西區受災戶修繕,專業工班接力修補裂痕盡心力。(攝影:温寶琴)
修繕完成後,鄉親也投入志工行列,舉辦祈福會、行動浴佛,與社區結好緣。慈濟並與市政府合作興建「大愛福利園區」,動土典禮當天,鄉親共襄盛舉,整建「楠西大愛廚坊」,提供熱食餐點奉茶好環境,展現志工與社區同心同行、彼此關懷的深厚情誼。
地震雖已過去近半年,現場互動依然熱絡如一家人。臺南區與高雄區志工踴躍分享,感動的故事說也說不完。德禪師父開示,關心修繕志工的健康,提醒大家施工時務必配戴防護裝備,保護呼吸道,也勉勵大家,在災難中要能夠見苦知福,真的非常重要。
臺南市政府攜手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為協助受0121楠西地震災害之民眾,簽訂「安居計畫」齊心打造「大愛福利園區」,於6月21日舉辦動土祈福典禮。(攝影:李雅貞)
勇往植前 青年志工善串連
「要用心、聽話、走入人群!」慈青學長邱博義代表臺南區青年志工,謹記證嚴上人的關懷與鼓勵,分享臺南青年團隊的緣起過程。自2016年鼓隊集結,在慈濟五十周年之際種下團結的種子,爾後成立「勇往植前」青年團隊及創立社群,走過疫情挑戰,實踐「戒慎、茹素」的大哉教育,期望將推動素食、無痕環保與善的力量,深耕在社區每個角落。
今年(2025年)4月13日,青年團隊舉辦第一場「植托邦市集」,積極推廣蔬食與無痕理念,並著手籌建青年活動空間,期盼成為慈濟精神在社區生根的起點。經過設計規劃,於6月29日舉行臺南青年空間試營運開幕茶會。原本期待透過此次座談,當面恭請證嚴上人為青年空間命名,惟因緣尚未具足,只能再等待好時機。
青年團隊舉辦第一場「植托邦市集」,積極推廣蔬食與無痕理念。(攝影:吳雅惠)
二十六歲的青年黃慧杰分享:「一開始辦植托邦市集時,真的很擔心沒有人會支持無痕與蔬食,但慢慢發現,只要我們堅持對的事,就會有同行的人,甚至連攤商都主動用不鏽鋼筷取代竹籤、血桐葉包裝果乾,替代一次性用品。」現場資深志工也見證,從小參加社區親子成長班的黃慧杰,經過慈濟的培育,如今成為勇於承擔的青年。
臺南慈青學長劉奕辰分享,青年空間由年輕設計師共同打造,巧妙運用回收資源「化廢為寶」。例如青年志工蔡欣妤,利用回收木棧板與油漆重新打造成桌椅,不僅用於會場布置,更具多功能性。許多默默支持的資深志工與會眾,也以貼心的巧思凝聚青年們的愛心與創意,一起打造親子友善、共創共學的溫馨空間。
劉奕辰的父母都是資深志工,爸爸劉銘正親切稱他為「兒子師兄」。劉奕辰分享:「感恩上人當年的叮嚀,要把所學用在社會上。這些年,我們和慈青學弟妹一起共學共行,期許更多年輕人『學而知、知而覺』,發心投入善的行列。」
青年空間由年輕設計師共同打造,巧妙運用回收資源「化廢為寶」。圖為安平青年空間試營運開幕茶會。(攝影:洪順發)
青年團隊中有不少「慈二代」,甚至「慈三代」。例如「Plantopia植托邦市集」臉書(facebook)小編陳穎萱,從幼兒園開始,在慈濟的完全教育體系中培育近二十年,現即將升讀慈濟大學傳播系三年級,負責拍照記錄、美工編輯與宣傳海報,是不可多得的人才。現場精舍師父和志工看到她當年身穿台南大愛幼兒園制服,手持靜思語海報的可愛模樣,忍不住歡喜讚歎。
社區志工長期陪伴與引領,用心守護孩子們純真的心,為他們過濾外在誘惑與錯誤觀念,指引正確的人生方向。面對環境變遷與世代挑戰,臺南志工和青年團隊將持續推動無痕市集、蔬食教育及社區共學基地等行動,串聯更多人投入善與環保,讓愛與慈悲成為城市最堅定的力量。
從大愛幼兒園一路走來,陳穎萱成為能記錄、能設計的青年志工,精舍師父與志工看了歡喜不已。(圖片來源:螢幕擷取畫面)
箍人箍好 精舍師父祝成佛
德禪師父感恩大家的用心分享與行動,也肯定大家動員的力量與經驗傳承。「很希望幫上人『箍人箍好』。」 並特別提及德惇師父會後將為大家送上法品與穀糧結緣,象徵「箍人箍好」的祝福。德禪師父也邀請在場三位精舍師父與大家勉勵和分享。
德懷師父勉勵,「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得大智慧,通達諸法。」無量法門是為了接引眾人,最終同行菩薩道。大家分享的活動目標,也是為了對內凝聚、對外接引,否則容易淪為單純的活動化,並鼓勵大家記錄每一位志工的身影與故事,成為生命與慧命的盤點。「『菩薩所緣,緣苦眾生』,就是這些是苦難的眾生,才需要菩薩。」德懷師父勉勵志工將苦難的世間轉化為歡喜幸福的人間。
德懷師父鼓勵大家記錄每一位志工的身影與故事,成為生命與慧命的盤點,並將苦難的世間轉化為歡喜幸福的人間。(圖片來源:螢幕擷取畫面)
德勷師父肯定大家的付出,肯定每個人都是菩薩,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鼓勵大家邊做邊學,從行動中覺悟。「每一個活動不是只有辦活動,我們學習到什麼?慢慢去覺,有一天就悟了。」德勷師父祝福大家早日成佛。
「回家的感覺很好。」原是高雄人的德柔師父幽默感恩,看到三位香積志工已在現場等待,他笑稱自己就是「請大家吃飯的人」。最後,德禪師父邀請大家向臺南分會連線現場揮手致意,共同感恩圓滿完成這場溫馨座談。
德勷師父肯定大家的付出,並勉勵大家珍惜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的因緣。(圖片來源:螢幕擷取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