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淑懷
證嚴上人曾說:「有心有願就有力,只要人人願意,愛心『惦』在這裡;一念愛心起,這念愛就是造福人群。」臺中神岡區志工楊銘樹,秉持上人淨化人心的理念,走入街道巷弄募心募愛。半年來,他已募集了三十八家愛心店家的支持。
退休後的楊銘樹(左一)拜訪愛心店家,獲得很多相鄰好朋友的支持和肯定。(圖:楊銘樹提供)
有些店家非常認同,但也有被拒絕的情況。例如有一家彩券行老闆娘最初很樂意讓志工放置愛心竹筒,但一個月後,志工前去盤點金額時,她卻很生氣地說:「你們當初那麼多人來,要求放愛心竹筒,都沒有人來買彩卷,收回去好了。」楊銘樹看她很生氣,最後只好收回竹筒,用感恩心祝福她,因為上人曾經說過,面對不同的境界,要用平常心去面對,都是修行的好機會。
逆境重生 愛心竹筒店家
有了彩券行的經驗後,楊銘樹碰到賣咖啡或飲料的店家時,會適當地消費並投愛心竹筒,不再只是單純放置竹筒和收回盤點金額;也鼓勵「巧成自助餐社口店」老闆娘陳秀羽:「把握布施的機會,自己每天開門第一件事,先投入零錢祝福自己再做生意,投多少都是一分善念,讓竹筒聲音響亮,祝福今天生意興隆。」這麼一說,老闆娘很高興,楊銘樹募款也越來越順利,善緣越結越廣。
富有愛心店家老闆娘陳秀羽,每天投竹筒再開張,祝福生意興榮。(圖:楊銘樹提供)
楊銘樹謹記上人的教誨,凡事都要「藉事練心」。人與人之間,難免有善惡因緣,對任何人、事,應時時心存歡喜、感恩,保持身心的輕安自在。
有一天,楊銘樹到耳鼻喉科診所收集愛心竹筒時,在門外恰巧遇到十多年前曾照顧過的個案,印尼籍外配金佳美。金女士也開店做生意,她希望店裡能放一個愛心竹筒,讓她有機會回饋慈濟,也因此成為愛心竹筒店家。
金佳美女士(中)與先生開店,成了富有愛心店家,回饋慈濟,慈濟志工楊銘樹(右)、陳素珍(左)為她祝福。(圖:楊銘樹提供)
金女士十六歲時來臺灣當看護,負責照顧一位阿媽。阿媽非常欣賞她的乖巧和細心,甚至撮合她與兒子。金女士與阿媽的兒子結婚後,生下一個兒子。不幸的是,婆婆過世後,丈夫逐漸染上酗酒的惡習,並經常酒後施暴,也不負責家庭經濟,金女士不得不承擔養家的責任。最終,因壓力過大,夫妻以離婚收場。
離婚後不久,前夫因糖尿病控制不佳,引發視網膜病變,走路跌跌撞撞,因此跌倒受傷住院。因無力聘請看護,金女士於心不忍,最終放下工作去照顧他,慈濟基金會也伸出援手,將他列為慈濟照顧戶。三年前,前夫去世,慈濟的志工關懷才隨之結案。
現年四十二歲的金女士生活幸福,她與越南籍丈夫組建新家庭,又生了三個孩子。丈夫經營一家雜貨店兼小吃店,專門出售家鄉的物品和料理,並成為慈濟的「富有愛心店」家之一。她每天投愛心竹筒,並發願:「飯包賣得多,愛心竹筒的金額就增加。」
金女士特地來到溫馨座談會現場,感謝上人和慈濟人的幫助與照顧。上人讚歎她:「妳很有愛心,為妳祝福,希望妳能快點加入慈濟。」相信不久的將來,擁有善心善念的金女士也會穿上「藍天白雲」,跟著楊銘樹等人,一起走進店家募心募愛。
金女士(中)特地來感恩上人感恩慈濟給予前夫的幫助。(圖片來源:連線畫面)
人生有規劃 退修不是退休
楊銘樹白手起家,成功經營汽車百貨批發業二十六年。今年(2025年)1月退休,將事業交由兒子和媳婦管理,自己則全心投入志工服務。今年報名參加委員培訓,親身體驗募款的辛苦和挑戰,也因而更深入了解委員所承擔的責任。
除了參加委員培訓課程,楊銘樹每月到醫院做志工、募愛心店家。他於2020年擔任神岡慈善會理事長,在得知社口國小「天使班」缺少經費、缺乏志工,不只捐款贊助,更每天中午到校為孩子們餵飯,已持續五年之久,從未間斷,即使在暑假和寒假也不例外。
慈濟志工楊銘樹五年來,為社口國小的「天使班」孩子們餵飯,無論寒假暑假不曾間斷。(圖:楊銘樹提供)
「自己的人生早已規劃好,做志工是我唯一的選擇。」楊銘樹從職場退休,但並未在人生中退休。他希望在自己仍有充沛精力和體力的時候,抓住機會為社會付出,發揮生命的價值。
慈濟五、六十年來,開始的第一個念頭,就是一天五毛錢,上人說:「我現在,也是一樣,每日行一善『竹筒歲月』。希望每一個店叫做「福店」,福『惦』在這裡。」只要店家發一個心說「好」,那零錢一投,就叫做隨喜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