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文玲 洪素養
「我是林滿里,很巧合嫁給水田。以前很怨嘆!怎麼嫁來這個家庭?有一回,上人祝福我們『水田滿里』落土時就註定好,這世就要歡喜接受。」林滿里幽默的介紹自己。
慈濟沒有退休金
2025年慈濟環保三十五周年,盤點大中區環保站超過二十年以上,至今仍在默默付出的資深環保志工,邀請他們來與上人溫馨座談。
資深環保志工在一片歡愉中的溫馨座談,以一曲〈歡迎你來做慈濟〉來歌詠多年來堅定付出。徐水田(左一)、徐林滿里(右一)一起比手語。(擷取自連線畫面)
6月30日,座談一開始,八十六歲的徐水田便以一首「感謝、感謝......」的歌聲來表達對上人的敬愛。他表示,感恩上人三十多年來的陪伴與愛護,「讓我們能夠持續做到現在。」他還說,「感謝我的師姊,千辛萬苦把我拉進慈濟,讓我做不退。」
有人問,「你做慈濟,要做到何時才退休?」
「這裡沒有退休,慈濟也沒有退休金。」徐水田的回答,引來一片笑聲。他接著表示,做慈濟工作讓他感受到事業和家庭都很順利圓滿,「非常感恩師父。」
「慈濟是有增無減,所以還是要一直做,來生還要再做,是生生世世。」上人隨機應答。
林滿里在慈濟找回好命,與徐水田三十多年來全心投入,不論是在環保站,還是醫療志工,總能看到他們一唱一和。(攝影/劉秀美)
「水田,滿里」一唱一和,帶來妙趣的分享。林滿里回憶,「以前覺得我的名字好俗氣,沒人跟我一樣,不知道跟他配起來這麼合。是師父祝福才知道有合,不然他也覺得我的名字怎麼這麼俗,我也說『水田才是俗』。」徐林滿里的話一出,又引起一陣哄堂大笑。
林滿里又憶及,原本在原生家庭,是個好命的第三女兒。婚後沒幾年,「我每天像一隻守門狗,半夜還在等他回來。」一想到守門的日子,林滿里哽咽地說不出話來。
過去,她與徐水田育有三個兒子,一起在臺中的繼光街經營服裝百貨,生意很好。顧家盡責的先生,被邀去當交通義警隊長,漸漸走了樣。從此,他就像大哥一樣帶著一群義警弟兄搏感情、挺義氣,比拚事業還要認真,每天飲酒作樂好不快活。
台中志工參訪南部志業體,林滿里師姊和同修徐水田師兄車上帶動手語歌曲。( 2007/11/11;攝影/鄧和男)
滿里看著先生醉醺醺的模樣,心中充滿無奈;她試過各種方法,軟硬兼施,卻絲毫不起作用。於是她勤走各寺廟求助。其實,早在1970年代,林滿里即皈依廣欽老和尚,是個樂於布施又虔誠的佛教徒。為了先生,她更是四處參拜,一直求,將心中的苦楚寄託於各佛菩薩的保佑。
約莫1987年,林滿里的阿姨請一位勸募志工林愛蓮來跟她收善款,成了慈濟會員。沒多久,便由隔壁賣布料的黃翠霞(慈濟志工)接手收款,送了一卷《度》錄音帶。林滿里從中聽到上人開示:「福是自己去做,不是去求。」「要改變自己,不是改變別人。」句句的靜思語,讓她恍然大悟,因為跑了十五年的道場,只是在求,希望先生改變,而不是自己改變。於是,她決定為好命找出路。
林滿里於1993年受證慈濟委員,善巧妙法接引同修徐水田師兄同行菩薩道。(2009/12/09;攝影/陳和石)
改變自己 找出好命
1941年,林滿里出生於豐原,備受爸爸的疼愛。她慶幸有讀到初中畢業,是當地少數接受教育的女生。1991年,她開始到臺中分會(現民權會所),擦地、擦窗戶、樓梯等清潔環境,叫做福田。她猶記,分會日式建築,原地進行改建,內部軟體還在施作,環境很髒。東勢、彰化、臺中等各地的志工都來幫忙,做好福田一起分享做慈濟的心靈風光。她對當年一起走過的足跡歷史,一直念念不忘。
林滿里師姊與慈濟人前往社區宣導節能減碳觀念,同時廣邀參加「歡喜‧感恩‧七月吉祥」祈福會。(2010/07/31;攝影/鄧和男)
林滿里初進慈濟,徐水田還在沉迷。以往看到先生醉酒,她總是忍不住大聲斥責,甚至與他吵架。然而,當她決心改變自己後,便努力忍住怒氣,試著柔聲說,「老公,你會口渴嗎?我拿茶給你喝。」話一出,讓先生大感吃驚地問:「妳是吃錯藥嗎?」
有一天林滿里請王萬發來家裡泡茶,希望能接引先生。王萬發問徐水田,「明天一起來做志工,好嗎?」
「要做什麼都可以,沒問題。」徐水田渾身酒氣,拍胸脯地答應。於是,隔天晚上他跟著王萬發去助念,從晚上一直到天亮。那一晚,林滿里睡得很安穩,因為她知道先生是去做慈善,心裡很放心。接著,徐水田開始跟著林吉祥一起隨車收集環保,持續做了兩個月後,整個人瘦了一圈。林滿里驚訝地說:「至少瘦了十公斤,變得又黑又瘦。他以前是白白胖胖的,肚子很大。」
徐林滿里(左起)與徐水田、林美蘭、王萬發夫妻倆帶動手語,回味當年帶慈濟列車的情形。(攝影/章宏達)
朋友們少了酒伴、少了賭友,見到林滿里劈頭就問:「妳帶他吃菜,甘對?」一群弟兄的歡笑聲戛然而止。還在適應改變的徐水田,常常悶悶不樂,不愛說話。林滿里心生不捨地問:「你不想去朋友那裡嗎?」
「妳怎麼那麼傻,我來了,妳又要我出去。」徐水田的話語一出,林滿里心中的大石頭終於放下。從此,他將划酒拳的手變成比手語。因為他超愛唱歌,有一次羅明憲在彰化臺塑廠的一場演講中,請他上臺比手語。第一次比手語,徐水田緊張得滿頭大汗。從此,他認真地學習手語,慈濟的每一首歌曲,他都能倒背如流。
徐水田(前一)、林滿里(後三)等慈濟志工與慈青同學一起比手語歌曲,帶給臺中家園護理之家歡樂。(攝影/鄧和男)
做慈濟 兒孫相挺
林滿里於1993年受證慈濟委員。即被資深志工林美蘭慧眼相中,便說,「妳就是筆耕隊,下週要淨山,妳要寫出一篇文章。」林滿里心想:「糟糕,我怎麼會?」雖然擔心自己不會寫文稿,仍認真地接下了任務,她用心地一字一字把它完成。
「以前我寫的文章常常被刊登在檀施。」林滿里回憶地說,受到肯定之後,更有信心繼續寫。她說,在美國的大兒子文筆好,每次要投稿,會經過兒子的修潤。二兒子出錢助媽媽持續發願捐了榮董。小兒子也買了一部相機,讓媽媽為慈濟留下很多彌足珍貴的歷史。
志工以「克己復禮,全民減碳」運動為主題,舉辦彩繪圍籬、兒童寫生活動,林滿里參與彩繪美化台中慈院二期工程圍籬。(2007/08/26攝影/陳榮豐)
「組裡的活動,我都去拍,慈濟三十周年我也回去花蓮,都是我在拍。我有一個記者證。」「九二一地震,大專青年營隊有兩年在災區帶動。」「我也背著孫子到災區攝影、寫文字。」身兼多功能,林滿里信心滿滿地表示,「粗細的工作,我都會。」
「過去帶慈濟列車,常常分享漏氣自己。三十(周)年回去花蓮做醫療志工。後來又做環保幹事,接著做福田的合心幹事。什麼都做,也做大愛媽媽做了二十年,做到變成『大愛阿嬤』。」
八十四歲的她,三十多年的福田,至今仍繼續守護道場。她謙虛地說,「讓我學習很多,做得很高興。下星期還要去做醫療志工。」
台中縣豐原市某老人養護中心關懷,林滿里師姊親切地用掌心拍拍阿嬤的胸口,要讓阿嬤安心。(2008/05/22攝影/林昭雄)
林滿里因為眼睛黃斑部病變,已經接受了七十多次注射,視力變差,沒辦法寫字,而徐水田則因重聽須靠滿里幫忙。夫妻倆互相依靠,兒孫也全力支持,作為他們堅強的後援隊。
「感恩上人,賺一個師兄回來,就是回收。」林滿里說。
上人聽得歡喜地開示:「做到變專家,做到全家很幸福,你們要寫出來,這慈濟的歷史,你們很精彩,要寫下來,成為慈濟裡面,變成歷史傳家。」
林滿里在慈濟找回好命,與徐水田三十多年來全心投入,不論是在環保站,還是醫療志工,總能看到他們一唱一和,比著手語,為大家帶來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