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雨密密 因深永恆

0觀看次
A- A+

分享.釋德修|整理.陳吉如 、許秉輝、藍明姮、編輯組

有水才有生機,水滋潤萬物,我們要心存感恩,珍惜每一滴水。(圖片來源:freepik)

上人說,水是大生命。我們生活在天地之間,只要看得到的,無不都需仰賴雲雨的滋潤。無水就無生機,水能滋潤土地、拯救枯竭,所以我們要感恩水、珍惜水;這不僅是日常生活的態度,更是一個深刻的比喻。

如同大地需水滋潤,我們的心地也需要「法」來「保濕」。〈藥草喻品〉中提到:「一時普雨,草木饒益。」上人手札中寫道:「法喻天地雲雨長慧命。」佛陀的法,就像甘霖普降,不管我們是參天大樹還是低矮小草,只要心中有根、有土,就能吸收法水與受益。

一念動三千,慈悲無間斷

欲使雨水普降、潤澤大地,必須仰賴厚密廣布的雲層;同樣地,佛法之所以能廣被普遍,也是因為佛陀心懷大慈悲、不捨眾生苦。(攝影:黃筱哲)

佛法為什麼能夠普潤天下蒼生呢?因為「雲不密不能等澍生萬物,慈不密不能廣利眾生。」欲使雨水普降、潤澤大地,必須仰賴厚密廣布的雲層;同樣地,佛法之所以能廣被普遍,也是因為佛陀心懷大慈悲、不捨眾生苦。

佛陀以身、口、意「三密」宣澍法雨。「密」,意指密接、普遍、無間斷。佛陀的三密猶如雲雨般密集,才能普潤天下。「身密」,是佛陀以身示教,行菩薩道,長住人間,行於大眾之中,甚至與眾生比肩而坐;「口密」,是佛陀說法四十九年,以佛口轉法輪,度化眾生;「意密」,則是指佛心無二念,念念為眾生,每一念皆為度化眾生而起。

我們在每一個剎那中生起的那分利他的心、慈悲的念,不僅穿越時空,也與宇宙中所有善的能量彼此呼應。(攝影:許馨文)

「身密」、「口密」,其實來自於「意密」,若意念不起,身與口也無從發起作用。正如「一念動三千」,意念可以穿越時空、無遠弗屆,一個念頭,甚至可以影響廣大世界。詩人魯米曾說:「What you seek is seeking you,你所找尋的,也在尋找你。」我們在每一個剎那中生起的那分利他的心、慈悲的念,這分心念不僅穿越時空,也與宇宙中所有善的能量彼此呼應。

上人的口密,上人曾自問,面對自然法則我能放棄嗎?上人說:「我不放棄,雖然吊著點滴,只要有力量,我一樣要出來給大家看。」上人就是要把握分秒用力的抽氣,用力傳法、說法。「為佛教、為眾生」,這一念心不能斷、不能有間隙。上人說,他要將每一分秒都要連接起來,秉持這樣的大願力,讓這一念心密密延續,長長久久。

台北中正紀念堂舉辦「2025年佛誕浴佛孝親感恩祈福會」。天降甘霖,來自各地道場五百多位諸山長老法師帶領大眾,以莊嚴身行虔誠祝禱國泰民安。(2025/05/11;攝影:羅景譽)

今年的中正紀念堂浴佛典禮,儘管天降大雨,法師們在雨中莊嚴進場,上人讚歎那分莊嚴、穩定,真是難得一見。各界諸山長老、法師們的身、口、意,如三密交融的法水注入人間,法師們身在雨中,口誦梵唄,法音圓演遍滿虛空,更是誠意方殷、意誠情長,祝禱世間太平。雨中浴佛讓我們看到了不僅是慈密的可貴,更是密密集集的佛心。

傳遞智慧與愛的「掘井人」

由於辛巴威沒有很多工業,地下水資源充沛,只是缺乏設備,因此朱金財師兄決定協助當地居民建設水井,提供居民安全衛生的取水方式。(攝影:Hlengisile Jiyane)

在辛巴威,當地居民平均壽命大約三十七歲,很多孩子來不及長大,無緣看見世間的美好。朱金財師兄因此向上人發願,希望能讓辛巴威居民的平均壽命提升到六十歲,並期許自己為「掘井人」。

從2013年第一口井啟用以來,截至今年四月,慈濟團隊已在當地修復並開鑿了三千一百一十八口井,一天可為超過五百萬人提供乾淨的用水。朱金財師兄說,慈濟人不斷與時間賽跑、搶救生命,努力讓取水之路不再遙遠。然而,這不只是為了取水,志工們更把握機會分享上人的法與《靜思語》,傳遞智慧與愛的因緣,希望能夠掘出當地人的愛與善。

辛巴威長期乾旱,居民缺乏乾淨水源,動物與人類只能共用河床僅存的水坑。(攝影:Hlengisile Jiyane)

維修水井最大的挑戰,是來自同樣對水需求的動物,且用量遠比人類多。為此,志工們憑著平等慈悲心為動物抽水,讓牠們也能飲用。這正呼應了〈藥草喻品〉中所說:「如來身口意三密,不可思議,能益九法界六道四生。」慈濟人不僅為牛羊群提供水源,也為牠們宣說《靜思語》,這些牛群竟能夠很專心地聆聽。

所以,不論身在何處,只要有「藍天白雲」的地方,慈濟人便以身、口、意三密之行,讓佛法如水般沒有縫隙、能夠綿密地灌溉人間。上人說,只要我們平時能夠被相信、發心為人間做事,不怕沒有力量,因為力量就在我們的密密願行中。

讓一生的修行,成為一棵庇蔭眾生的大樹

上人希望我們都能用「大根、大莖、大枝、大葉」來接受雲雨,以大根器來接受佛的教法,發大心、立大願、入人群,廣度芸芸眾生。(攝影:謝佳成)

每個人的根機不同,就如「三草二木」,但是上人希望我們都能用「大根、大莖、大枝、大葉」來接受雲雨,以大根器來接受佛的教法,發大心、立大願、入人群,廣度芸芸眾生。

〈藥草喻品〉中,將一棵樹的根、莖、枝、葉分別比喻成善種、善願、善門與善行。「善種」,是為了提醒自己回歸發善種的初衷。修行,不只是外在的行動,還要時時向內回觀,反問自己為什麼而出發?莖比喻「善願」,即是四弘誓願,讓我們在修行道路上不迷失、不偏差。枝則比喻「善門」,也就是四弘誓願中的無量法門誓願學。每一個人都是一道法門,唯有深入人群,才能自我提升智慧。葉子比喻「善行」,葉子是與外界接觸最多的部分,能行光合作用,也能庇蔭眾生,遮陽避雨。葉子繁盛,象徵善行影響力的廣大。

南非約堡慈濟人前往垂克寇卡小學發放物資,嘉惠清寒學生與貧困居民。張敏輝師兄協助小朋友領取物資。(攝影:徐梅玉)

南非張敏輝師兄,是南非最早的種子之一。三十年前,他在南非看到《證嚴法師的慈濟世界》小冊子,因而牽起與慈濟的緣。他曾擔任南非約翰尼斯堡聯絡處負責人,愛的足跡遍及當地的貧苦家庭。

有一次,他前往貧民區關心大愛屋的工程進度,正與居民熱情地擁抱、話家常時,突遭一名持槍歹徒闖入,當場朝他開槍射擊,子彈擊中臉頰。所幸菩薩保佑,沒有傷及要害,臉上雖留下一道五公分的深溝,幾針縫合後便無大礙。歷經生死一瞬,他仍堅定地說:「我不怪他們,我還要繼續救人。」他心中所種下的那顆金剛種子就是──立菩薩悲願,乘菩薩願行,開展慈悲,庇蔭眾生。

南非張敏輝師兄在靜思精舍巧遇三位來自莫三比克,目前正在慈濟大學華語中心學習中文的學生,張敏輝師兄給予三位學子勉勵,並相約回非洲再見。(攝影:顏婉婷)

四年前,張敏輝師兄返臺定居,但他仍心繫南非。如今他已九十二歲高齡,依然每日拿起手機與南非志工連線,傳授救災經驗,只要有時間,他還會投入環保工作。

有一天,早期的南非慈青們邀約師姑師伯一起聚餐,張敏輝師兄背著慈青背包,風塵僕僕地從臺中來到臺北參加聚會。我想,張敏輝師兄身上背的是慈青的書包,但心中背負的是上人的叮嚀與生生世世的使命。他以願力長出枝葉,即使在風雨中也不失慈悲、不失智慧、不失初心,讓一生的修行能夠成為一棵庇蔭眾生的大樹。

培育慈濟的種子

上人在年輕時即立下堅定願心,發願一旦開啟善門,便永不關閉。也正因這不退的初心,讓無數眾生得以入善門、聞法修行。(攝影:徐郁茜)

上人在講《法華經》時曾開示:「《法華經》從『跡門』一直到入『本門』,入本門來了,真正我們要進去的那道門,腳若沒有踏進去,那裡面到底長什麼樣,我們還是不清楚......」。

當年克難慈濟功德會剛開始籌劃時,許多老人家都提醒上人:「上人,你一定不能做慈善,你做了會招來很多煩惱。慈善門難開,你以為做善事救人那麼簡單嗎?千萬絕對不能做喔!」當時的上人不到三十歲,對最關心他的許老居士(許聰敏)說:「我善門一旦開,我永遠不會關。」正因為上人堅定的這一念,讓芸芸眾生得以有因緣入善門、聞法修行,如樹木開枝散葉、華果敷實,一生無量。

栽培一棵樹,需要用心灌溉、除草;而培育人比培養樹更需時日,不只教導,更要培德,為其指引方向,並陪他走在實踐的道路上。(攝影:蔡淑婉)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栽培一棵樹,需要用心灌溉、除草;而培育人比培養樹更需時日,不只教導,更要培德,為其指引方向,並陪他走在實踐的道路上。佛陀來來回回人間,無非要在人間結善緣;有些人這輩子雖然無法發大心、立大願,但至少也要讓他能與佛結緣。

上人手札中提到:「若作遠緣,深敬低頭舉手。」儘管離佛很遠,總有一天或在未來世,他也會遇到有緣人度化,也能修行。所以,即使那顆種子撒在天涯海角,只要因緣成熟,終將開花結果。我們要把握因緣,把種子種下去,眾生就有得度的因緣。

上人感念與印順導師「因深緣淺」,雖有深厚法因,卻難常伴左右。然上人亦言:緣可深可淺,唯有「因」須自我培植,方能綿延法脈。(圖片來源:擷取自靜思人文)

布善種子,最關鍵的就是「因緣」這兩個字。上人曾感嘆與導師「因深緣淺」,雖有深厚的法因,卻少有機會能夠隨時在導師的身邊。然而,上人卻說「緣可深可淺」,但「因」一定要自我培植。上人也告訴我們,因和緣的聚合,其實只需那麼一點點滋潤,唯有自己真心珍惜的因緣,才是真永恆。

法雨密密,因深永恆。無論我們與法、與上人、與佛陀的緣深或緣淺,最重要的是我們是否種下一顆「因深慈密」的種子,並日日以法雨密密點滴滋養,就能締結真永恆的法髓緣。

(整理自2025年6月16日志工早會)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