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在日常-2004年隨師劄記】信、願、行完成遺願

0觀看次
A- A+

文.釋德澡

只有慈濟能滿願

來自馬來西亞沙巴的賴藹芳師姊認為,圓滿父親的遺願,非慈濟莫屬。(攝影:林炎煌)

來自馬來西亞沙巴的賴藹芳師姊,帶著父親的遺願,飄洋過海前來謁見上人。

二十多年前,賴藹芳師姊的弟弟病重,父親於是發願:「只要兒子的病能夠好起來,我要為沙巴山打根的貧困居民蓋一座醫院。」

如今,賴藹芳師姊的父親已往生五年,而父親的遺願仍深植在她心中,多年來不曾或忘。事實上,這些年她不斷尋找慈濟;早在921地震後,弟弟便曾捐出十萬美元予慈濟賑災,並親赴花蓮拜見上人。「但因緣不具足,」賴藹芳師姊惋惜地表示,「慶幸的是,兩個星期前,我輾轉認識慈露師姊,更深覺圓滿父親的願,非慈濟莫屬。」

沙巴人口逾260萬,醫療資源匱乏,品質堪憂;加上私人醫院收費高昂,令許多貧苦家庭難以負擔。(攝影:林炎煌)

據賴藹芳師姊了解,沙巴有260多萬人口,當地醫療資源不僅落後、醫療品質堪憂,且私人醫院收費昂貴,許多貧苦人家根本無力負擔就醫費用。為了回饋鄉里,她希望能興建一所非營利的醫院,目前四十公畝的土地、所需資金與醫療設備皆已準備齊全,只欠東風。賴藹芳師姊殷殷期盼,「醫院蓋好之後,能完全交由慈濟經營。」

難行能行

賴藹芳師姊早上並未用餐,原來是因為昨日在飛機上不知吃了何物而引發食物中毒。上人聞言說:「這是在消業障。」

黃思賢師兄轉述她的話:「我是不是因為業很重?所以到現在才得以見到上人。」

上人慈祥地安慰她說:「有緣,就不怕緣來得遲。」

上人與賴藹芳師姊繼續就醫院興建一事深入談話。

上人表示,興建醫院是功德,但找到願意付出的醫生更為不易。圖為山打根慈濟人與山打根中央醫院的醫療團合作,每月前往巴哈拉島義診。(攝影:謝秀華)

黃思賢師兄提到,賴藹芳師姊的家族企業規模龐大,但為人很謙卑。上人肯定地表示,興建醫院、服務較苦的地方是功德一樁,但也明確指出,找到能付出愛心的醫生更難,並進一步關心醫院的設計是否有專業團隊協助。

賴藹芳師姊回應:「由紐西蘭專門設計醫院的人負責。」對此上人提醒,是否有經營醫院經驗的人共同參與?賴藹芳師姊表示,可以請有相同理念的人予以修改。

上人進一步以慈濟的關山與玉里分院為例說道:「小醫院,醫生不能多,也不能少,像我們的關山、玉里分院;好的醫院是不考慮後送的。如果規模小而需後送,醫療品質就不是我們能控制的。」

此時,賴藹芳師姊淚流滿面地說:「我已經等了五年了。」語氣中充滿想對父親盡孝的渴望。

上人感同身受地說,賴藹芳師姊的心急,如同當年發願蓋花蓮慈院時的心情,更指出真正的挑戰在於完工後尋覓醫療人才。(圖片來源:花蓮本會提供)

上人感同身受地表示:「妳現在心急的程度,和我當初想蓋花蓮慈院的心情是一樣的。」上人回憶,當年雖然有許多人支持建院,但醫院落成後,尋求專業醫療人才,才是最大的考驗。上人接著指出,經營小規模醫院,「專」與「精」是必走的路線。並舉大林慈院為例,透過醫護團隊及良好的醫病關係,與小鎮營造出醫院如家般的溫馨,甚至有醫生主動建議在醫院附近設立小學。這就是大家為愛付出,有志一同的表現。

因此,上人勉勵賴藹芳師姊:「醫院的設計要與有理念的人相結合,才能有宏觀的視野。」

黃思賢師兄也補充道:「在設計定位之後,譬如人才、志工都需一併考慮,做長遠規劃。」

上人說:「好的醫生難找,除了視病如親,為了救人還得做往診的工作,才是真正對病人貼心。」

整段談話中,賴藹芳師姊雖不斷啜泣,卻仍仔細聆聽上人的開示。

大家有志一同,為愛付出;大林慈院以醫護團隊與良好醫病關係,營造出如家般的溫馨。(攝影:黃來發)

最後,上人語重心長地說道:「蓋醫院不是不可能,但難度高。我自己走過那段有苦難言的日子,妳心急的程度可想而知。最重要的是,不要先想眼前困難的事,要有信心;非絕望,而是難行。」

上人請濟雨師兄、慈露師姊陪同賴藹芳師姊前往關山、玉里分院,實際走訪、深入了解醫療的運作和理念,這讓她心寬許多。所謂「有願就有力」,相信賴藹芳師姊的信、願、行,一定能完成父親的遺願。這不僅是沙巴居民之福,也是當地慈濟人之福,讓大家有一塊福慧之地,盡情撒播無數無量的美善種子。

上人請濟雨師兄與慈露師姊陪同賴藹芳師姊走訪關山、玉里分院,親身體會醫療的理念與溫度。(攝影:黃筱哲)

(2004年8月5日完稿)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