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釋德棨|整理.李志成、蔡翠容、編輯組
浴佛節前,大家都積極地投入準備工作。不禁讓我思索,在平常的生活中,我們是否時時將佛放在心上,抑或只是到了浴佛節,才去參加一些浴佛的活動?
上人教導我們,念佛要「佛」入心,要有佛心。在平常生活中,上人也時時提醒我們要「感恩」;而,懂得「感恩」就會「感念」,進而知道要報四重恩,「佛恩」便是其中之一。
浴佛不只是一場儀式,更提醒我們時時存佛心、懷感恩,將佛法落實於日常。(攝影:徐政裕)
吾日三省吾身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只有佛教徒才需報佛恩。而佛法是無所不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面對周遭的人事物,要法入心、入行,才能夠在繁雜中處事圓滿。事實上,慈濟人有各種的宗教背景,大家在上人的帶領下力行菩薩道。這就是《法華經》所教的菩薩法,這就是佛法。
人事之間難免有是非,我們常常會忘記力行「三好」,總是在發過脾氣後,才懊悔地想起來要口說好話、身行好事、心想好意。有位師父與我分享,印順導師在靜思精舍休養期間曾說:「修行,就是要反省自己。」這是重點喔!我們每天都要自我反省。
無論宗教背景,人人皆可行菩薩道。在日常中體現佛法,讓心安定、行端正,就是對佛恩最真誠的回報。(攝影:李彥緰)
我們常說「吾日三省吾身」,一天要反省三次。但事實上,我們有做到嗎?因此,這位師父與我分享了一段他的親身經歷......
有一天,他擔任出坡班長帶著大家出坡。到下午四點多工作結束後,大家準備回去做晚課,而他也急著回去完成自己的定課。就在這時,一位資深師父突然問他:「你那個東西做了沒有?」他心急且生氣地脫口而出:「做什麼啦!」然後轉身離開去禮佛。
當他禮佛時,眼淚卻止不住地流,他懺悔自己剛才怎麼可以如此對待資深師父?他哭了許久,心中不斷反省,並告訴自己:「明天看到那位資深師父,一定要跟他道歉。」
佛前一拜,照見剛起的無明與懺悔的淚。情緒放下,心念轉向,修行即在當下的一念覺醒。(攝影:陳靜惠)
第二天,他一看到那位師父,就立刻上前向他道歉。沒想到,那位師父反而嚇了一跳,或許是沒料到他會主動懺悔,轉而對他說:「我沒看到,我沒聽到。」那位資深師父完全沒有將這件事放在心上,令他非常感動。從那之後,兩個人在溝通時的聲色語氣,就變得和緩許多。
所以我常覺得,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不管當下自己是對是錯,事後都不該讓它白白過去,要在心裡省思,是對自己的教育,也是幫助自己成長,並提醒自己未來該如何改進。
出離煩惱,解脫五蘊
但,日常生活中,懈怠與惰性時常出現,所以《八大人覺經》要我們「修精進覺」,心靈必須常行精進,精進,才能破煩惱殼,因為煩惱往往都是在人事互動中產生。
人生如水,若不精勤自持,便隨波逐流,唯有摧伏內心四魔,才能從迷界中覺醒,修得慧業,不虛此行。(攝影:陳靜惠)
《八大人覺經》也提到「摧伏四魔,出陰界獄。」人在世間必精勤不息,若是散漫懈怠,則不足以成為人生。我們來到人間,知道人間是苦,所以要多修慧業。雖然我們不知道自己如何來到人間,上一世做了什麼也無從得知,若這一世不懂得如何運用時間,時間就任它消逝,來這一趟人生又有何意義?
所以,我們要「摧伏四魔」──煩惱魔、五蘊魔、死魔與天魔。煩惱魔,如貪、瞋、癡、慢、疑;五蘊──色、受、想、行、識,色屬於生理,受、想、行、識屬於心理,而人的生理與心理互為影響,生理的不適會影響心理,心理的煩憂也會反映在生理上。
枯枝綻放新芽,象徵生命的循環與無限可能。每一段結束,都是新生的起點。珍惜此生的每一分每一秒,為來世種下最美的果實。(攝影:楊文輝)
常說「生是死的起點,死是生的開始」,所以我們不說「死亡」,而說「往生」。與其害怕死亡,不如珍惜「生到死」這一段有限的時間,如何安排、如何演好這段劇本,才是重點。如果能有這樣的概念,就知道下一世該做什麼。我曾比喻,如果你上一世是種芭樂,你這一世想要吃蘋果可能嗎?不可能。你希望你下一世是做什麼樣的,完全操縱在你自己。而今世所承受的,是前世種的因。
「出陰界獄」中的「陰」就是「蘊」,指的是心念中微細的行動,也稱為「無常」;「陰界」就是煩惱的聚集。而時間成就道業,把握時間精進修行,如果能夠「摧伏四魔」,則「生死苦惱不受五蘊控制」。真正解脫的佛教徒,做任何事都要專心,把握、珍惜每一個分秒。
「陰界」是煩惱的聚集,修行之道,在於專心;心不專,事難成。(攝影:徐郁茜)
信能渡淵,慧到彼岸
功德需要具備四種條件──信心、精進、攝持、智慧。《法句譬喻經》〈篤信品〉記載,佛曾說一偈言:「信能渡淵,攝為船師;精進除苦,慧到彼岸。」當時,佛陀在東村說法,東村與南村之間隔著一條河。南村有位年輕人聽聞佛陀正在說法,心中非常想前來聽法。然而,河水深淺不明,岸邊也無船,他遲疑之際,有人對他說:「你既然這麼急,就自己渡過去吧!」
這位年輕人憑著一念虔誠,真的就自行涉水渡過了河。佛陀問他如何過來的,他答道:「佛陀開啟人心的智慧,智慧可以滅除眾生的煩惱業,所以我虔誠一心要來聽佛說法。」佛陀讚歎他:「信能渡淵。」正是因為這分堅定信念,才能跨越眼前的艱難。
法如渡船,信念為帆,攝受教法、勇於承擔,方能精進除苦、慧到彼岸。修行當下調習氣,才能脫離三界、超越六道。(攝影:蘇彤)
「攝為船師」,攝就是接受,即使沒有渡船,但只要你有信念,肯去接受教法,這個法就像是一條船,可以送你到彼岸。所以聞法後要受持,將法實踐在日常生活中。「精進除苦」,若要解除心中的苦,就需要時時精進,也就是要能勇於承擔。
「慧到彼岸」,具備信心、精進與攝持後,還需智慧引導。唯有智慧,才能脫離三界、超越六道。上人告訴我們,法要用來降伏自己,修行不應只是事後懺悔反省,而要在當下就能夠發現自己的錯誤。修行就是在修習氣。
放下我執,成就願行
國王為百姓求得離苦之法,甘願七日受釘萬釘之痛,願力堅定,最終感動天神,釘子自落,苦痛消除。(圖片來源:大愛電視擷取畫面)
最近上人分享了一則《七日千釘》的故事。有一位國王為了百姓的幸福,渴望得到讓百姓老病死可以自在的法。一位外道答應給予國王要的法,但提出條件──七天內每天在他身上釘一千根釘子。國王願為百姓承受苦痛,堅定接受考驗。到了第七天,他的願力感動了梵天。
帝釋天問他:「你難道不辛苦?你何苦呢?」國王說:「我的願就是如此,我要為全民謀求幸福,所以我願意承受。」最終因願力感動了帝釋天,身上的釘子奇蹟般地脫落。
雲霧繞山,如同修行路上的迷思障蔽。唯有放下「我見、我思、無明」,調直身心,依教奉行,才能突破難行,步步走向覺悟明朗的山巔。(攝影:徐郁茜)
凡事「難行」者,唯有能「捨」,才能突破。修行最難的,就是捨棄「我見、我思、無明」。上人提醒,不論是被教的方法,或是自己做的方法,只要做得順就是好方法;但既然在學習,應當依教奉行,為何還執著己見,不肯放下我執?
因為每個人的思惟、習氣與思考不同,所以「我見、我思、無明、惑」是我們修行道路的障礙。因此,我們要調直,降伏無明。當我們凡事想通、了解,並不再執著,便能夠去除我見、我思。
「感恩、知足、善解、包容」是上人給我們反省的方向,我們大家一起努力。
(整理自2025年5月8日志工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