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在日常】心靈故鄉 萬人經行祈福

0觀看次
A- A+

文.釋德澡

慈濟五十九周年慶朝山經行,雙手合十,虔誠念誦「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聖號,共霑法喜。(攝影:李彥緰)

慈濟五十九周年慶期間,超過萬人返回靜思精舍,於菩提大道或菜園大道列隊唱誦佛號前行,虔誠善念共聚,祈願天下平安。

「爐香乍爇,法界蒙薰,諸佛海會悉遙聞......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爐香讚》聲中,大家開啟經行法會,一字一句真誠之聲,遍虛空法界。

慈濟邁向一甲子,靜思精舍於今年將三步一拜改為經行,自3月7日至4月27日,逾萬人虔誠參與。(攝影:李彥緰)

朝山,是每年慈濟周年慶的重頭戲。新冠肺炎疫情後,考量跪拜時的碰觸傳染,且上人記掛著資深慈濟人漸漸年邁,在慈濟即將邁入一甲子之際,靜思精舍於今年將三步一拜的朝山,全面改為「經行」;從三月七日到四月二十七日,超過萬人參加。

菩提葉象徵覺醒與本性,正如經行是行禪的修行法門,觀身、觀受、觀心,步步安住當下,靜靜對照自心,種下覺悟的善種子。(攝影:楊國華)

以佛法而言,經行又稱行禪,是以步行來修行止觀,關照自己的腳步與他人是否合齊,是觀「身」;觀照肢體的覺觸是觀「受」;觀照所生的心念是觀「心」,是否有執著、妄念。

而活動組德渙師父另有一番詮釋:「朝山,基本上是我們心中的那座靈山,也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藉由這樣的因緣,讓大家能夠跟自己靜靜地相處,看見自己的本性。」

《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云:「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經行中,大家全程唱誦「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聖號,緩步前行,年長、不便跪拜者均能滿願。德法師父說:「希望能讓還不了解慈濟的社區會眾,心裡種下一顆善的種子。」

鳥鳴聲中,塵囂漸遠——在精舍的自然氛圍裡,經行者放下煩惱,與大地合一,感受前所未有的寧靜與感恩。(攝影:蕭嘉明)

三月二十二日,與中區豐原慈濟志工、社區會眾「飲一杯智慧的水」。一位女士讓我印象深刻,她道出前所未有的「寧靜」之感:「經行中,我可以全然『放下』,沒有塵囂的煩惱,只聽到鳥叫蟲鳴,很自然與大地合在一起。」她很感恩擔任慈濟志工的婆婆帶她來,「在精舍的氛圍中,連分享都是一種『放下』,這是我第一次有這種感覺,希望能一直延續下去。」

還有一位資深慈濟志工,已經九十歲了,做環保沒有間斷。她說:「我已經十多年沒回精舍了,所以把握這次經行的因緣,因為不知道明年還有機會嗎?」

三月三十日也是經行日,巧遇來自臺南慈小四年級的方楷維,他一身「藍天藍雲」志工服,引起我的好奇。「您是『小慈誠』耶!」他巧妙地回答:「我喜歡這套衣服,長大後我要當『慈誠』,幫師公上人承擔慈濟志業。」人小志氣大,我拍拍他的肩膀:「您是慈濟未來的希望,加油喔!」慈濟人間菩薩道一代傳一代,就能傳到上人所說的「第五十代」,綿延流長。

受康芮颱風強風吹襲,靜思精舍折損許多檥木。中區劉福銘師兄慷慨捐贈出五葉松給精舍重新栽種大樹。(攝影:釋德懋)

去年十月底,康芮颱風來襲,精舍大殿前,朝山步道周圍的景觀樹木倒的倒,甚至有的連根拔起,幾乎無一倖免。陳令勇師兄在第一時間接到德愉師父的電話,他說:「我聽到愉師父的哽咽聲,心裡就打算要承擔起整理精舍景觀及種樹的責任。」又,去年十一月初上人行腳臺中,便委託陳令勇:「要回精舍幫忙種樹。」上人全權交給陳令勇處理,於是他帶領團隊,在這短短五個月中,來了精舍八次,每次都動員幾十人,移樹三百多棵,新種植的有一百多棵。陳令勇很感恩上人給他機會,「這是本分事,要盡心盡力完成,而不是應付應付。」

陳令勇師兄(左)與劉冠蒼師兄(右)商討石板間的接縫,種植草皮的要領。(攝影:張美齡)

他思及所種的樹不能擋到大殿的視野,所以在朝山步道中,他種植了二十多棵五葉松為行道樹,他的構思來自於松給人的感覺是頂天立地,「五葉松堅毅挺拔,有護法的作用,來當大殿的護法具有精神意義。」

景觀雖然不同,但大家虔誠的心念,從慈濟肇始,如一不變。今年經行從三月七日啟動,到四月二十一日慈濟周年慶後,陸續還有社區報名,預計超過萬人經行祈福,為四大調和,人心淨化,社會祥和,注入一股大力量。

佛的心靈道場就是大家精進的道場。在精舍道場中,在經行步步精進的隊伍中,大家領受佛號聲的滋養,再與大地呼吸的聲音、蟲鳴鳥叫聲共伴,天地人合一,共同行入法華的境界;人人安住在當下的行禪中,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在精舍道場中,大家隨隊經行,聆聽佛號,與自然聲共鳴,天地人合一,行入法華境界,安住當下,行禪中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攝影:詹進德)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