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編輯組;攝影/陳靜惠
「建築工地一向予人不好的觀感;除了工程進行,常令附近居民覺得不得安寧,建材與垃圾隨地放置,不但髒亂不堪,並且阻礙交通,造成出入不便。」上人在一次慈濟委員聯誼會中強調「工地人文」的重要性。
慈濟建築除了講究建築物本身的品質外,更提倡工地人文。工地人文,可說是慈濟人文的縮影──講求三高「高安全、高環保、高品質」,力行「三不」──「不抽菸、不飲酒、不嚼檳榔」,稱呼建築工人為「工地菩薩」,並且照顧他們的身心。
上人提醒大家要感恩在工程中勞作的菩薩者,尤其是大樹共修處還在工程進行中,「我們若對工人一分好,他會給我們很多,因為多用心一點,鋼筋多纏一下,那個安全會很大的安全。」
2020年4月16日這一天,位於台29線上的大樹共修處正式動土,動土前,組隊先行拜會左右鄰居,為未來兩三年內可能打擾的地方先行致意。
大樹和氣(註一)有130多位慈濟人,除了有人文真善美常駐工地紀錄工程點滴,還有負責清潔的生活組、午餐以及茶水點心的香積組、機動組等等,連環保都維持一貫的用心。
夏天,貼心的生活組為工地菩薩準備冰鎮過的毛巾,冬天則是熱熱的毛巾,讓工地菩薩在用餐前可以擦洗手臉。一位工地監工說:做了30多年的工地沒有遇過這麼好的服務。
在這些工地菩薩中,有一對夫妻來自杉林大愛園區,先生直言因為慈濟的照顧很感動,所以不定期都會拿錢來捐獻,經常不是紙鈔就是竹筒。有一天,他拿了一個竹筒來,沉甸甸的,倒出來一看發現裡面有一個金元寶。師姐問他確定要捐出來嗎?這位先生看到這顆差不多2兩的金元寶喜出望外,原來他找這個金元寶找很久了。
還有一位負責鐵工的印尼籍年輕人,穿的工作鞋可以看到十根腳趾頭,一位師姊看了心裡難過,從家裡找了鞋子讓他換上,師姊說:我們把他當家人,雖然他是外籍,語言不通,但可以感覺得到他的歡喜。
一場大樹共修處的工程報告,喚起上人的回憶,「我去過工地,我也踩過那個鐵板,不過我是穿著鞋子,我看到工人是打赤腳。」
「30多年前,那時在蓋慈濟醫院,精舍都要送點心過去,那一天我送點心過去,招呼大家來用點心,他們用點心,我就去走走,走進去(工地),鋪得很平坦,底下是地下室,上面鋪著鐵板,我走在那裡太陽很大,就可以看到一個個師傅走出來,(地面)很燙,(天氣)很熱,所以才會一直感覺得我們要很感恩,感恩工地菩薩,沒有他們在大太陽下,他們不怕風不怕冷,也不怕雨水,他們忍著辛苦在為我們付出,不要說那就是我們用錢僱的,有時候有錢是無法請得到。」
對於左右鄰居,上人提醒弟子「我們要招呼,我們呼他會應,這叫做呼應,我們虔誠的呼喚、邀請,他們歡喜來聽,來響應我們,我們讓他們來聽,會聽到真正佛法所教的菩薩道是那樣的真與誠。」
上人惕勵弟子,「人生本來就是相對待,所以我們要體諒真正的勞作者,期待我們的道場,借重這些菩薩來幫我們完成,此時他們在流汗付出,我們開始就要好好內心大家來會合,我們的道場,要完成起來之後是要做甚麼樣的道場?是合和互協,這種合和互協不只是慈濟的菩薩,其實是地方的典範,希望我們在那個地方就要發揮人生典範的良能。」
有形的建築,是為了凝聚無形的善念,慈濟社區道場,就像一座座愛的堡壘,帶動愛的循環,期待著這股力量匯聚成清流,有朝一日能體現一個真善美的祥和社會。
註一:慈濟組隊運作方式之一:合心、和氣、互愛、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