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音嫋嫋 法喜不斷

0觀看次
A- A+

分享.釋德晴|整理.林書柔、謝美雪、編輯組

5月11日,花蓮靜思堂舉行「三節合一」浴佛典禮。慈濟志業體主管與同仁恭敬獻上香花,表達對靜思精舍常住師父的敬意。(攝影:徐政裕)

5月11日的浴佛典禮,全球共有超過兩百八十場,不僅有大型的浴佛,許多社區也安排了行動浴佛車,讓人人都能透過佛誕日的浴佛,沐浴在佛恩裡。而浴佛大典之後,那分法喜,如同梵音嫋嫋,時刻縈繞在腦海中。

萬人一念,感動無聲

浴佛當天,花蓮地區的氣象預報降雨機率高達百分之百。當靜思精舍常住師父們抵達花蓮靜思堂時,空中下著毛毛雨,但就在儀式即將開始的那一刻,雨竟不可思議地停了,一陣陣適意的微風吹拂,浴佛大典現場是那麼的祥和沉靜,充滿道氣;這殊勝的氛圍,實在令人讚歎與感動。

靜思精舍常住師父引領大眾唱誦《爐香讚》、梵唄。(攝影:沈萬清)

在唱誦〈爐香讚〉時,得以重溫德慈師父熟悉的起腔,我內心澎湃不已,彷彿慈師父一直陪伴在我們身邊,年年與眾人一同參與浴佛。之後的〈讚仰三寶〉,我內心一陣悸動,因列於浴佛隊伍之中,必須抑制感動的情緒,但淚水仍在眼眶中打轉;特別是唱誦到「佛陀智慧開導我,佛陀慈悲救拔我」時,全身滿溢著感動與感恩,感恩這一生能有幸跟隨佛陀,追隨上人修行,這是多麼珍貴的福報與幸運啊!

在這分法喜中,我深刻體會到,這一生若能走對路,就能感受到那一分美好的心地風光,歡喜地繼續往前走。而在行進當中,腳步要穩,方向要對,讓身後的人也能安心跟隨。

一念專注,萬眾同心

浴佛典禮正如上人所說,人人不可或缺,各安其位。靈山法會不曾散去,因為靈山就在你我心中,只要精進向前,就能與佛同行。(攝影:沈萬清)

有菩薩說:「師父,你們走得很莊嚴,可是看起來好緊張喔!」確實,當下內心既虔誠,又緊張;無論是《爐香讚》或《讚仰三寶》的走位,我們不僅要用心在自己的動作與步伐上,還必須隨時觀察身邊的人,橫排、直排都能整齊劃一,此之所以九十二位常住師父要彩排那麼多天,就是讓大家同一個心念、同一個默契。

這不也就像是我們每日的早晚課嗎?在維那與悅眾執法器時,他們不只是自己專心唱誦,還必須彼此配合,不論是起腔或接腔,都需要高度的默契與專注,才能使整個唱誦順暢進行。而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人與人之間也需培養彼此關懷、互相照顧的心念。

所以整個浴佛典禮,就如上人所說,少不了任何一個人,少不了你、我、他,各自都要站在對的位置。透過空拍機的鏡頭,看到浴佛典禮的場面是如此的莊嚴,整個圖騰非常合齊;「修行無他法,就是順『道』用心」,上人告訴我們,只要照著對的路去走,這條修行道上就可以順道而行。

秒差不離,心香共薰

5月11日,英國倫敦舉行佛誕日浴佛典禮,慈濟志工與師生民眾一同感念佛恩、親恩、眾生恩。志工引導會眾禮佛足、接法香。(攝影:許禹婕)

在浴佛典禮的唱誦中,有一段〈說法品〉的詞:「法譬如水,能洗垢穢,若井、若池、若江、若河,溪渠、大海,皆悉能洗諸有垢穢,其法水者,亦復如是,能洗眾生諸煩惱垢,善男子,水性是一,江河井池,溪渠大海......」白天,精舍隨時播放這一段詞曲,練習時,也不斷地縈繞在我們耳邊,讓我們依著這個聲音,透過每天不斷不斷地練習、唱誦,洗滌內心的垢穢,感覺身心的輕安自在。

典禮開始,從〈爐香讚〉起腔,我們依序走出銅門;在彩排時,地面上有地標、有路線,可是典禮正式開始,乾冰煙霧一起,整個路線都是霧茫茫的,這時,要靠的就是心中的清明,方向、步伐皆了然於心,跟著心中的那把尺往前走就對了,所以每一次的彩排、活動,我們都可以跟佛法相映照。

正如上人在浴佛大典時的開示:這個時刻有三十五個國家地區都集眾,用同樣虔誠,很真、很善、很美的一念心來慶祝佛恩、父母恩,還要感念眾生恩。在人間,我們共同有這一念感恩心,虔誠面對著人間,虔誠彼此祝福,借用這個時間裡,普天同慶。

這讓我聯想起上人在講述〈常不輕菩薩品〉中提到:就像現在,時間七點對七點,對話、說話,你虔誠在祈禱,我也虔誠在祈禱,音樂一播放,穿過了天空,日與夜就是這樣穿透過去,大家同這個時間,雙手合十祈禱、祈福。

所以薰法香跟浴佛大典都是一樣的,全球同一時間,一起與佛對話,在心中祈禱發願;在現代科技的幫助下,無論身處何地,我們都能無秒差地同步親近佛法、親近上人和接受上人的教誨。

靜思家風,泉湧心田

彩排練習如火如荼,精舍日常運作照舊不懈。眾人合和互協,如常中修行,安住一念正念心。(攝影:陳麗英)

浴佛大典前,總共有六個整天的彩排。由於精舍的執事運作是每七天輪替一次,彩排的安排也因此得非常巧妙,考量到有些常住師父在彩排期間剛好輪值大寮或香燈,彩排日期就特別避開他們輪執的期間,讓他們能在不影響輪值的情況下參與彩排。

雖然我們要彩排練習,但精舍內的各項執事工作如常,一樣都不能少。從早齋結束到早上八點半出門彩排之前,我們就必須把精舍所有的日常家務全部完成。為了能如時出門,大家集中人力、合和互協,而維持「如常」,正是靜思家風的體現。

靜思精舍常住師父彩排浴佛流程與走位。常住師父們加強練習向靈鷲山禮佛的手勢,期望讓道氣更加莊嚴。(攝影:柏傳琦)

在彩排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他人的指正,有時是自己真的做錯,有時則可能動作沒錯,卻仍被提醒,這時候,內心若無警覺,很容易升起一念無明。

有一天彩排的下午,我因為內心起了那分無明煩惱,心念一直沒有平和下來,結果到了晚上竟然失眠。這讓我體會到,一個起心動念,讓我們不平和而惱怒時,身心狀態都將會影響到日常生活。所以,我們要保持平常心,守好本分,心不隨境轉,這就是修行的基本。

心定正念,安守本分

浴佛圓滿後,精舍生活如常進行。日常中放下複雜與執著,用心聆聽上人法語,在簡單字句中體會深遠法味。(攝影:李彥緰)

浴佛大典圓滿後,回到精舍,所有的家事,出坡、種菜、拔草......還是如常地進行,所以我們要化簡單為道理。而凡夫在日常中,事情總想得太複雜,於是人與人之間就容易產生誤會與隔閡,難以放下成見與執著。上人說,「法」很簡單,聽來淡而無味,但是對會意的人來說,極其深遠,而且法意無窮盡。我們聽著上人的法,讀著《靜思語》中的每一句話,真的就是那麼的簡單,在簡單的字句裡,卻有著深深的法味。

學習常不輕菩薩,恆懷謙恭,尊重他人、讚歎成就;在境界中安住正念、不執不動,守住初心,即是日常中的菩薩行。(攝影:Matt Serrano)

〈常不輕菩薩品〉中所言:「菩薩修行向佛法僧,孝順深敬父母師恩,常生謙恭卑下尊上,咸從正化大勢圓滿。」我們要常懷謙恭,學習常不輕菩薩,尊重他人看世界的角度,讚歎他人的努力與成就,恭敬每一段相遇的因緣,恆常不輕視他人即是菩薩行。

常不輕菩薩不論被人如何辱罵,始終安然自在,心不起執著,也不動搖,他藉由這樣的環境修行,提醒自己,任何境界都是一種考驗。

修行者總要在不同的環境中,仍保有那念不變的初心。修行,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顧好自己的心,將心安住於正念,安守本分。

(整理自2025年5月14日志工早會)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