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做 才有得

0觀看次
A- A+

分享.釋德勘|整理.郭玫君、廖耀鈴、編輯組

精舍師父分批前往各地會所,參與共修、培訓與法親關懷,見證菩薩身影與動人故事。(攝影:王翠雲)

慈濟是一個日不落的大家庭,在世界每個角落,都有慈濟人持續傳播著善與愛。

三月是個忙碌的月份,精舍師父們分批前往臺灣各地會所,參與精進日共修、培訓課程以及法親關懷;在這過程中,得以聆聽並見證了許多菩薩的身影,以及動人的故事。

苦既拔已,復為說法

上人在開示中,時時叮嚀我們:「是日已過,命亦隨減。」人生要把握分秒,認真做該做的事情;認真做,才有得。

烏日和氣雖然迷你,卻展現高度協調與團結,靈活分工,互相支援,共同圓滿勤務。(攝影:許順興)

談到「認真做」,在與中區志工互動的過程中,大家都面臨了一個共同的問題--「人口老化」。

隨著法親們年紀漸長,新生代尚未及時補上,人力不足的現象逐漸浮現。儘管如此,在家菩薩智慧長,臺中烏日的戴桂蘭師姊分享,烏日和氣是個很迷你的和氣,在面對各項勤務時,卻能展現出高度的協調與團結。例如,某項勤務需要二十五人,他們會將名額平均分配給各協力,若無法找到足夠人手,也不要有壓力,只需在群組中回報,其他協力便會來支援。即使最終人數無法湊齊,就以這有限的人力來圓滿勤務。

他們的訪視工作也做得非常扎實。有一天,陳金盛師兄的朋友發現一位年邁的阿伯居無定所,露宿橋下,十分可憐。陳金盛得知後,便與朋友帶著食物前去關懷,幾次互動後,建立了信任關係,阿伯就向他們訴說自己的故事。

烏日和氣扎實推動訪視工作,陳金盛師兄得知一位年邁阿伯露宿橋下,便與朋友帶食物關懷,逐步建立信任,聆聽他的故事。(攝影:許順興)

原來,阿伯曾有妻兒,與太太離異後孩子由前妻撫養,他選擇逍遙自在地生活。直到年紀漸長,倦鳥想歸巢卻無處可去,前妻與孩子都不肯接納他,僅願意付他微薄的生活費。從此阿伯四處漂泊,夜宿車站、橋下和公園涼亭。寒冬時,只能蜷曲取暖,艱難度日。

於是,烏日和氣組隊與訪視團隊協助安頓,為他找了一個住所,並接引他到環保站。他因為長期在外流浪,剛開始對人有著很強的防備心,加上重聽且態度不友善,說話聲音又大,一副準備跟人吵架的模樣。然而,慈濟人如家人般的關懷問候,在環保站又有熱食可享用,他每天一邊做環保,一邊聆聽上人開示,耳濡目染下,心就漸漸安住。

「苦既拔已,復為說法」,慈濟人如同將一個個流浪迷失在外的孩子接引回來,讓他們找到人生的價值與方向。上人叮嚀大家要盤點生命,思考今生是否有認真精進,若因過去的好因好緣而有今生的成就,就應該繼續努力向前;過去若有所不足,便應懺悔,及時改過。

流浪多年的阿伯無家可歸,烏日和氣與訪視團隊協助安頓,接引至環保站。初時阿伯防備心重、態度不善,後在慈濟人的關懷下,漸漸安住身心。(攝影:吳淑妃)

生命的因緣果報

烏日的張昭芳師兄從小弱視,視野能見範圍有限,但幾乎每項勤務都有參與,包括經藏演繹、環保與醫院志工。起初,有人對他的能力有所質疑,讓他有一段時間不敢去醫院當志工。

後來,在組長的鼓勵下,並安排固定的點與路線,讓他熟悉環境後再投入服務。張師兄也深知自身條件受限,於是更加用心練習,以確保能適當引導與陪伴來院民眾,與大家結好緣。

張昭芳(中)誠心懺悔道:年幼無知時曾殘害生靈,如今復健需綁住雙腳,身體倒懸,猶如當年殘害田鼠般引堆刺骨,因果歷歷不爽。(攝影:林勝楙)

回顧童年,張師兄滿懷懺悔。小時候家庭環境不好,父親曾受僱台糖的甘蔗園砍甘蔗,偶爾捕捉田鼠帶回家當佳餚。他年幼不懂事又好玩,曾一隻手捏住田鼠的脖子,一隻手拉扯後腳,導致田鼠脊椎斷裂。

多年後,二十幾歲的他在公司年終大掃除時,從八尺高的鋁梯上摔落,脊椎受傷需做復健。復健時,他的雙腳被綁住倒吊,瞬間讓他想起田鼠的哀號求助,驚覺這不正是現世報嗎?從此,他不斷地勸說大眾要救生、護生,不可殺生,因為因緣果報皆歷歷不爽。

因緣相伴,菩薩同行

上人叮嚀:「好事要多做,好話要多說。」呂員與陳彩蓉兩位師姊,她們在投入慈濟前就是很好的朋友,但各自都有人生的課題。

呂員懺悔未將小兒子教育好,幸得法親的陪伴與關懷,讓孩子能回歸正常的生活。(攝影:林成章)

呂員是非常精進的香積菩薩,平時便與人結了非常好的緣,也帶動很多人出來。她雖不識字,卻將上人的法納受入心,並落實在生活中。然而,她的人生並不順遂。小兒子國中時因交友不慎染上毒癮,甚至因沒錢買毒品而想販毒,多次進出勒戒所;有幾次,都是呂員親自報警將他帶走的。但她從未放棄這個兒子。三十多歲時,小兒子終於回歸正途,但在四十多歲時卻因車禍往生,這件事成為她心中的痛。如今年近八十歲的她,仍在學習護理,為糖尿病且視力受損的先生量血糖、打胰島素、處理傷口。

陳彩蓉(左一)帶領環保志工從事資源回收工作。(攝影:李鍊傳)

呂員的好姐妹陳彩蓉比她更早走入慈濟,三十幾年前,彩蓉聽聞上人在呼籲做環保,就積極投入。當時,她在沙鹿經營一家百貨店,生意很好,也邀約朋友一起投入環保。

去年十二月,陳彩蓉遭遇一場車禍,肋骨斷了七根,醫生建議她自費裝釘子,但她寧願省下這筆錢給上人,毅然忍痛復原。她此次陪伴好姊妹呂員一同前來,不是讓師父關懷,而是讓師父們看看,自己恢復得很好。

陳彩蓉雖有先生疼愛,卻也經歷了磨難。她的女兒在二十幾歲時突發重病,數日內往生。她為解喪女之痛,拚命投入做環保,先生當時本來反對她做環保與慈濟,但看她這麼認真,後來也跟著一起投入慈濟。然而,幾年前的一場車禍,導致先生腳骨折並傷及腦部,好不容易復原已快能行走,卻又意外跌倒,如今長期臥床,生活全賴陳彩蓉照顧。

陳彩蓉進行人間菩薩招生,接引民眾成為社區志工。(攝影:吳芳美)

兩位菩薩人生歷經不少波折,卻互為「善知識」,互相鼓勵。她們的故事宛如一部現代《阿含經》,在修行路上互相陪伴、精進不懈。

人生難免起伏,在順境中應懷「無常觀」,在逆境中則要有「因緣觀」。善知識的陪伴至關重要,有苦的人生就是一部「苦經」,關鍵在於如何從中領略道理,進而昇華自我。

佛經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上人叮嚀大家:「這輩子有因緣聽聞佛法,了解道理,又有因緣走入慈濟大家庭,能夠有伴一起走這條菩薩道,就要用心走,互相勉勵、互相為伴,為來生勤造福田。」

我們因緣具足,互為法親、伴侶,大家要彼此勉勵、互相陪伴,並以溫暖與關懷,撫慰世間的苦難。讓這個世界因為你、因為我、因為他而變得更好,共同打造人間淨土。

人生難免起伏,順境中應懷「無常觀」,逆境中持「因緣觀」。在善知識的陪伴下,從苦中領悟,勉勵互助,累積福報,共創美好來生。(攝影:蕭耀華)

(整理自2025年3月24日志工早會)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