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鄭毓媛|文.鄭善意
那年離家出走來到花蓮,找到隱身鄉野間的靜思精舍,遇見了慈師父,改善了我的家庭,也改變了我的人生。那是一段永銘記憶的知心相遇……
「下次要穿旗袍回來喔!」因為慈師父這句話,促成我參加培訓、成為慈濟委員。
一九九二年十月,我當時從事課後輔導工作,幫學生們複習功課。一天和女兒發生爭執,先生又不理解我、火上加油,我決定離家出走。
搭上往北的火車,我選了靠窗的位置坐下,望著窗外不斷倒退的田園景觀,女兒咄咄逼人的神情再次浮現。她自小聰明伶俐、成績優異;但愈大愈愛頂嘴,偏偏先生又順著、寵著她,真令我氣炸!
我想起師姊送我「渡」的錄音帶,裏頭有一位媽媽說,她去過花蓮慈濟回來後,孩子就聽話了。想著想著,平快車已緩緩抵達臺北車站。「各位旅客,開往花蓮的車班馬上要開了,還沒上車的旅客請趕快上車!」耳邊傳來催促的廣播聲,我心裏一陣震動:「何不就去慈濟!」於是,我跳上開往花蓮的火車。
一路上看到了開闊的田園、山色、大海,抵達花蓮時已是萬家燈火。我搭上計程車往靜思精舍而去,約莫過了半個小時,司機請我下車。我一看窗外,黑漆漆又靜悄悄,根本就看不到「廟」,心慌地哀求他:「你把我載到師父那裏,多少錢我都給你!」司機回答:「車子只能開到這邊,你往前面小路一直走進去,就可看到了。」
下了車,我提心吊膽地朝著小徑慢慢走。在昏暗燈光下,突然被一個聲音嚇到:「請問你要找誰?」一位外貌素雅的婦人出現在眼前。我說:「我想找證嚴法師。」「喔,你走錯了,這是去菜園的路。請跟我來……」婦人親切地引領我往回走,不久就來到一處矮房子的前庭,婦人逕自進去屋內,隨即一位法師出現。
我曾在報章看過證嚴法師照片,脫口而出:「你不是證嚴法師!」這位師父說:「我是上人的大弟子德慈。師父已經休息了,明天一大早,你就可以看到他。」接著他關心地問我:「你怎麼來的?還沒吃飯吧?」
我紅了眼睛,坦言自己離家出走。他眼神閃過一絲憐惜,立刻帶我去餐廳用餐,然後帶我去安單,他說:「你第一次在這裏住,要留下家裏的電話、地址,以及先生的名字和聯絡方式。」
進到寮房一看,是可以睡很多人的大通鋪。正想坐下時,卻聽到旁邊一位婦人的啜泣聲。思忖著:「我才想來這裏大哭一場,怎麼有人捷足先登了!」我好奇問她為何哭得這麼傷心?
「我女兒死了!」婦人將手上的照片遞給我看,哽咽地說:「我和先生育有一男一女,後來先生外遇,我們離婚時協議,他扶養兒子,我帶走女兒。卻沒想到,五歲的女兒罹患腦癌,不久前往生了!」
聽完婦人的話,我心裏顫動了一下,又看著照片中小女孩可愛的笑臉,有股酸酸的感覺湧上。我恍然覺悟:「雖然女兒老愛跟我頂嘴,但她健康、聰明;先生也沒有外遇,我們家庭是幸福的。」想到這裏,我決定明天就回家。
第二天清晨四點,我起床參加早課,透過螢幕看到了上人。用過早餐後,有志工告訴我,上人正在中庭召開志工早會。我走到中庭、坐在一群志工後面,遠遠望著上人,不知為何,淚水不由自主地潰堤!我邊擦淚邊想:「慈濟實在太奇怪,明明我昨晚很想大哭,卻一滴淚都沒掉下;今天我不想哭了,眼淚卻淅瀝嘩啦流個不停!」
志工早會結束後,慈師父笑瞇瞇走向我:「我打電話通知你先生了,他說要開車來接你。」我嚇了一跳,連忙說不用啦!「昨晚那場雨太大了,我怕蘇花公路會有落石,先生開車來太危險,我自己搭車回去。」慈師父說:「不要緊,就讓他來一趟,我想聽聽你們之間到底出了什麼問題?」他的語氣像慈母般,想幫忙解決問題。
先生趕來精舍已接近中午,慈師父和他會談後,對我說:「你的家庭很幸福,先生很愛你,只是欠缺溝通。只要你願意改變自己,就能影響他人;就算剛開始只是『假裝』,但假久了就會成真,對待先生或孩子都一樣。」
要和先生回家時,我問慈師父:「在精舍住一晚,需要付多少錢?」他愣了一下,笑說:「不用付錢啦!」我接著說:「那我供養你。」卻被慈師父一句話給震懾:「我們不接受供養!」我滿臉疑惑:「那你們怎麼生活?」慈師父說:「自力更生。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第一次聽到有出家人是這樣自食其力,讓我很震撼。慈師父見我很有善心,就說:「剛剛早會時,你有聽到上人要為尼泊爾水災流離失所的家庭蓋房子,你若想要發心,可以捐款幫助尼泊爾。」我聽了點頭答應。
當我們要離去時,慈師父細細叮嚀:「天雨路滑,車子開慢一點。下一次要穿旗袍回來喔!中壢聯絡處上個月底剛成立,有時間的話歡迎去走走。」
花蓮之行後,我很努力改變自己,每當想要強硬管教女兒時,慈師父慈祥的話語就會浮現,澆熄了我的怒火,也軟化了我的稜角,母女之間的關係漸漸改善。感恩慈師父的殷殷開導,讓我及時醒悟。
離開精舍時,我並不明瞭慈師父為何要我「下一次要穿旗袍回來」。直到去到慈濟中壢聯絡處時,看見師姊們穿著深藍色、暗紅滾邊的旗袍,才終於懂得師父的話──他希望我培訓、受證成為慈濟委員,成為上人的弟子。
為了不辜負他的期許,我開始參與募款、訪貧、義賣等活動,甚至幫忙聯絡處做財務工作。一九九三年十月,慈濟成立骨髓捐贈資料中心,我也立即加入成為宣導志工,三年後,正式受證為慈濟委員,法號「慮琌」;先生也一直鼎力支持著我。
我能有今天,讓家庭重拾幸福,也讓自己活得更有意義,這一切都要感恩慈師父當年的接引。二十九年前的那段知心相會,彷彿又重現在眼前;他慈藹、親切的笑容,將永遠銘刻我心。

靜思僧團不是閉門修行,而是走入人間苦難,力行菩薩道。在慈濟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擔任助理教授的純寬師父(右),二〇一一年參與慈濟在貴州羅甸的冬令發放,與靜思精舍德勘師父(左)及慈濟志工下鄉訪視。 (攝影:蕭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