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諸眾生真善知識|華嚴心 法華行(下)

0觀看次
A- A+

文.陳依欣

華嚴九心,是親近善知識應具備的心態——孝子心、金剛心、大地心、輪圍山心、僕使心、除穢人心、乘心、犬心、船心。在靜思家風中徹底實踐。

如輪圍山心——

像圍繞著小千世界鹹海外的鐵圍山,

即使波濤洶湧拍打,仍巍然不動。

比喻依止善知識的心,任憑一切苦惱皆不能動搖。

自出家受戒以來,每天清晨三點五十分打板即起,晚間九點四十分安板就寢,日常生活與工作,時時持守戒律、注重威儀,分分秒秒做中學、做中覺;這是維繫佛法傳承在世間的僧寶常住生活應有的內涵與樣貌。

也因此,戒臘愈久的僧伽,理當由於勤修戒定慧三無漏學,而令道心愈堅固、信心愈清淨、習氣愈減少、功德愈增長。慈師父五十七年來的久修梵行,就在彌留之際,展現了這分戒臘的深厚功夫。

德倩師父指出,大師兄回到精舍後,因處於肝昏迷狀態,時睡時醒;然而,當聽見早課唱誦的梵唄,他睜開眼睛、炯炯有神地聽完全場。其中,維那有一段起腔的音調稍低,慈師父微蹙著眉,應是擔心大眾不易跟隨唱誦。

晚間七點四十五分左右,倩師父於大師兄耳畔以手機播放大愛電視「人間菩提」節目,看似沉睡的慈師父聽見上人聲音那一剎那,竟然睜開眼睛,全程聆聽開示。足見其對上人的依止心,儘管當下承受病苦,心安然不動,對法水的渴求直到臨終前,都不曾或忘。

如僕使心——

如同世間僕使般,照顧恩師生活起居,

再累再髒,也不嫌棄和猶豫。

早年常住的出坡與冬令物資發放打包等工作,上人也時常參與。精舍大殿前方有座臺灣造型的水池,是上人設計,與常住眾一同用雙手挖掘、堆砌而成。慈師父回憶起這段往事,記憶猶新。

「上人說我們住在臺灣,他愛臺灣,要做一個臺灣形狀的魚池。所以我們跟著上人一起挖土,挖成臺灣的形狀,再用一顆顆石頭疊好,旁邊灌入水泥,填塞住石頭縫才不會漏水。當時我們直接用手攪拌水泥,沒想到一個小時後,我們的手都被侵蝕破皮了!擦了火油(花生油)之後,才比較不痛!」

更早之前,常住師父們也試著種田。剛開始因為沒有牛可犁田,慈師父竟然扛起犁頭,打算自己來犁!後來發現實在沒辦法,才去商借水牛。

慈師父如獅子般的勇猛心,由此可見一斑!

如除穢人心——

就像清潔工,以謙卑的心安於底層工作。

侍奉善知識需有謙虛心態,盡斷一切慢及過慢。

佛門中人最忌心懷驕慢,無論是「七慢」中的哪一種,都會障礙善法的學習與實踐。

《法華經.方便品》中,經過三請三止,佛陀終於答應舍利弗開演大法。但就在此時,在座五千人起身作禮而退。佛陀不僅未加阻止,反而說:「我今此眾,無復枝葉,純有貞實。」佛陀告訴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

佛弟子應成為堪能容納大法、勝法、妙法的器皿,慢心卻如陳年髒垢般,令身為容器的我們無法盛裝佛菩薩與善知識的教導。因此,對於精勤修行者來說,必欲除之而後快。

慈師父身為眾所崇敬的「上人大弟子」、「大師兄」,他從來不倚老賣老,更不會對人頤指氣使,反而以謙和、慈祥但充滿堅定的態度,以身作則教導後輩。

有一回,慈師父到慈濟醫院看病,和其他病患排排坐,約莫等候了一、兩個小時。一位志工看見,主動請求護士讓慈師父優先就診。慈師父連忙婉拒:「不行不行,我這樣回去會被上人罵!」上人聽聞此事,在一場開示中讚歎大弟子:「就是要這樣!我對弟子很嚴格,絕對不能有特權。」

如乘心——

就像車乘裝載沉重貨物,

路途即使艱難亦必能達。

弟子對於恩師的志業,無論如何困難,

也勇悍歡喜承擔,毫不推卻。

上人曾說,從一個人種出來的菜圃,可以看出內心的修持。修於內、形於外,如果能把菜圃種得又直又漂亮,表示內心正正當當、老老實實。

早期,精舍前面有一塊三角形的畸零地。慈師父想:如果能種一片菊花,不但可以美化環境,過年拿去賣,也可以增加常住的收入。花圃通常是圓形或方形,慈師父用心思考,將三角形的地規畫成半圓形,像一面扇子,依扇面、扇柄等分成三塊園圃,只剩最前面的尖端是三角形。整體搭配起來,菊花盛開時就相當美觀。

一回,修道法師來到精舍,看見整齊的菜圃,他臉上讚歎的表情,讓慈師父每每談到這一段都不禁笑了起來:「就是要用心啦!只要用心,就不困難了!」

一九八七年吳毓棠教授來精舍,送給上人一組自製的杯子,上人遂請教授指導陶藝。慈師父用心學習、認真實做,不怕失敗,即使窯燒七個只成功一個,而且還有些許瑕疵,他還是咬緊牙根堅持做出成品來。後來慈師父成立陶慈坊,將佛法的精神融入作品,取自《無量義經》和《法華經》中大白牛車等各種譬喻故事,都成為值得收藏的藝術創作。

如犬心——

如同忠犬,無論主人打罵,始終不肯離開且毫無怨恨。

真正的弟子亦如是,

雖然受到善知識毀罵也不離不棄,沒有絲毫忿恨之心。

在精舍常住之中,流傳著早年慈師父與上人師徒間一則感人的故事。

精舍的午休時間到一點半,有一次,慈師父頭暈不舒服,時間到了仍無法起身。上人一點半叫他,兩點又再叫一次,到了兩點半,慈師父還是起不來。三點時,上人進來喝斥:「你不是我的徒弟!你給我出去!」並取下牆上的衣服往外丟!

慈師父這才向上人說明自己身體不適。「生病了,為什麼不去看醫師?躺在床上睡覺會好嗎?」慈師父低頭不敢回話。「現在是怎麼樣?」看到他沒有行動,上人幾乎快發脾氣了,慈師父這才勉強說出沒有錢。

「沒錢,借也要去看病!」慈師父記得那次向護持上人的平老太太借錢去看了醫師。經過那次事件,他告訴融師父、恩師父:「就算被從前門趕出去,也要拾起包袱,從後門再回來。」上人偶然聽見這句話,點頭稱許:「這樣才是我的徒弟!」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慈師父無論如何都要依止上人,生前最後一次住院時,鼓勵自己:「上人還在,我不能先走!」如子憶母,不肯捨離。

如船心——

如同擺渡舟船,無論往來多少趟也不疲厭。

對於老師交代的任務,弟子不論承擔多少,

來回奔走都沒有厭倦的心。

早期的精舍常住師父普遍有個特色:出勞力做事情都很拚,但就是不敢接待訪客或在大眾面前說話。那麼誰當知客師呢?大師兄只好當仁不讓了!

「回來了啊!吃飽飯沒?」從簡單的招呼到詳細介紹、導覽,慈師父充滿真心和熱誠,也因此在後來全省的「慈濟列車」參訪行程中,意外開出「慈師父講古」這一堂頗出名的導覽內容。慈師父逐漸應邀到各地演講,足跡走遍全臺,甚至跨海遠行。直到八十歲了,還是繼續宣講慈濟的人間菩薩道,精進不懈、熱情不減!

慈師父不只拿起麥克風分擔上人開示的辛勞,他的精進與勤快,也得到上人的肯定。有一次,上人當眾讚歎這位「老弟子」:「聽到慈師父在念疏文,我真的很佩服這一位老弟子。他的年紀比我大,可是他的聲音還可以那樣宏亮,我一邊聽一邊感覺到,啊,現在叫我讀,我已經沒辦法了!」

二〇二一年五月,當慈師父病重開始出現肝昏迷現象時,德宣、德寋師父一同到醫院探望。慈師父在清醒時不忘叮嚀宣師父:「要把身體照顧好,幫助上人!」當寋師父問慈師父有沒有要對常住眾說的話?慈師父堅定而懇切地說:「要精進!要合和互協!」

「我們學佛是拚生死。生,我們要拚——簡單的生活,還要活得有意義。死,我們也要拚——活得輕安,才能去得自在。」誠如德如師父這番話,在慈師父看似平凡的一生,他腳踏實地將佛法活出了不平凡的典範,足為後人景仰與效法。

五十五年來,慈濟慈善工作已經履及全球一百二十四個國家地區,靜思精舍常住眾,依舊過著自食其力、克己克勤,守志奉道的修行生活。(攝影:蕭耀華)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