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諸眾生真善知識|「輔弼」第一

0觀看次
A- A+

文.釋德(木雨)

《無量義經》:「智慧日月,方便時節,扶疏增長大乘事業。」正是慈師父一生的寫照,一輩子修行功夫,完全用在「扶疏增長」上人創建慈濟大乘事業。

德慈師父出生於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農曆十一月十七日阿彌陀佛聖誕。一九六四年農曆四月初八佛誕日,依止上人,法名悟雲,字德慈,號紹惟。二〇二一年五月二十六日,農曆四月十五日南傳佛教衛塞節,圓寂於靜思精舍,世壽八十七,僧臘五十七載,戒臘五十五載(註一)。上人出家弟子中,德慈師父堪稱「輔弼」第一。

今年五月COVID-19疫情嚴峻時,慈師父最後一次入院,病榻中,五月十一日上人與他視訊通話,當眾讚許,今天慈濟有這樣的規模,能夠幫助世界苦難人,慈師父功德無量。「師父面對著人間(苦難),做慈濟的志業,是你,用心守護在常住!我們精舍自力更生的家風、靜思法脈,就是這樣建立起來的……」

《無量義經》:「智慧日月,方便時節,扶疏增長大乘事業。」正是慈師父一生的寫照,一輩子修行功夫,完全用在「扶疏增長」上人創建慈濟大乘事業。

慈師父一生中,重要的日子都與佛教節日有巧妙的因緣。正如他常說的:「上人不是普通人!我能跟隨上人,是有因緣、有福報!」而在上人的心目中,我們的大師兄不但有福報、有因緣,而且在慈濟史上,也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佛陀座下有許多傑出第一的弟子,上人座下兩百多位出家弟子中,位居「輔弼」第一,非慈師父莫屬!

作為上人大弟子,慈師父恪守本分、顧護常住,樹立靜思家風,一輩子修行功夫,完全用在「扶疏增長」上人創建慈濟大乘志業。(攝影:羅明道)

不可思議的師徒緣

上人決定出家修行時,曾立下「不收弟子」的原則;卻在不可思議的因緣中,收下了我們的大師兄,這因緣不可思議,是開啟靜思法脈源頭的門閂。二〇一八年我因為撰寫論文之故,得知慈師父皈依上人那日,其實才認識上人一個多月。謹記下這段奇特的因緣:

「那天,我來慈善院聽上人講經,剛好遇到當天有人要皈依上人。當時我想,皈依的儀式時間都會很久,因為要誦讚文、讀疏文。那時,我已自行落髮現出家相了,不好意思在大殿的現場,就在外面的角落靜待儀式完成。等了好一會兒,心想怎麼都沒有聽到唱誦聲?好安靜。

我好奇走進大殿裏面,想要一探究竟。只見她們兩位(劉秀蓮及阿蘭)正在禮佛三拜。我問了現場的人:『不是在舉辦皈依嗎?怎麼沒有聽到唱誦〈爐香讚〉?』當時,有人悄悄回答我:『這個師父的皈依儀式很簡單,只要在佛前三拜,再向皈依師父頂禮三拜就可以了,說是了解真正皈依意義比較重要!』我心想:『原來,皈依儀式這麼簡單!原來,師父也肯收弟子。那我也要皈依!』心中大喜,未經上人同意,就提起勇氣把握機會,當下就跪了下去,隨著德融師父(劉秀蓮)她們的動作,一起向上人頂禮。起身時,上人就問:『怎麼多了一位?』感恩上人給我面子,不忍心拒絕我皈依,還當場賜給我法號『紹惟』。皈依結束後,我才去補禮佛三拜。我把握刹那因緣皈依上人,因緣實在很奇妙,我和上人真的很有緣。」(註二)

在慈濟史上,那是具有重要指標的一天,因為靜思法脈的傳承,此時已然靜靜地開啟序幕。

五十七年後的五月十一日,慈師父大病中,師徒兩人視訊通話,上人喚著大師兄皈依時的名號「紹惟」,叮嚀生生世世再來人間行菩薩道:「我們師徒的緣很長,將近六十年了,你是第一位跟隨師父的,陪著師父一路走過來,很辛苦……我們師徒這輩子來人間,為的就是利益眾生,我們都做到了,沒有虧欠……」

上人對「紹惟」的叫喚囑咐,「紹惟」對上人的守護陪伴,師徒共同的修行方向就是利益眾生,樹立靜思僧團家風典範。

慈師父作為上人出家弟子,恪守本分,顧護常住樹立靜思家風,協助上人創建慈濟志業,挑起大師兄的重責!

「在常住一天,就要為常住付出。」慈師父恆持不懈走過將近一甲子。(攝影:許榮輝)

說好「陪上人一起做慈濟」

慈師父與融師父同一天皈依上人,師兄弟兩人,原本就為上人自力更生的修行志節所折服。在上人成立慈濟之後,又見上人為濟度苦難眾生,終日辛勞奔波,於是師兄弟間,相互約定一個祕密。此祕密直到慈師父住院期間,上人又行腳在外,向來沉默的融師父,天天電話問候,才讓我們知道。

有一天藥石時間,如常的電話又響起,融師父從高雄打電話來問候慈師父。

慈師父開口第一句話便問:「上人好嗎?」

融師父說:「目前為止,上人法體還算不錯。就是每天都很辛苦、很辛苦……」

融師父又與慈師父相互勉勵:「我們有發願喔,要陪上人一起做慈濟,所以您的身體要趕快好起來……要記得,我們是來報恩的,要記得我們的發願!」

聽到大師兄與三師兄的對話,讓在旁的師弟們感動不已……(註三)

融師父默默守護「陪上人一起做慈濟」之約,擔負隨侍上人執事,夙興夜寐,無微不至,近一甲子。慈師父病了,融師父電話中不忘提起兩人之間的約定。

大師兄與我的二三事

慈師父挑起大師兄的重擔,總是盡責照顧守護僧團家風;常住大大小小事務,處處都有他代替上人教導後輩的身影。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我蒙上人慈允,成為常住近住女。初入精舍,對很多常住事務充滿好奇,連出坡戴著斗笠,對我來說都是很新鮮的體驗,經常一面走路一面拿下斗笠在手中轉或是搧風。有一天,慈師父大老遠快步走來,對我說:「麗雲,修行就是從頭到手到腳,都要如規如儀;上人是這麼教我們的。你這樣如果被上人看見了,不行喔……」當年慈師父才六十四歲,膝關節已經常常不舒服了,卻不惜腳力追著我們,盡他所能的承擔起大師兄的重任,耐心調教後輩。

二〇〇三年十月,蒙上人恩准,我們共二十人在上人座下剃度出家。慈師父在靜思僧團之僧序是一號,是我們的大師兄,我則已是編號第一百四十多號了。上人賜予我們這一梯次法號的部首是「木」字邊(註四),記得那一年,上人常開示「菩提林立同根生」,我明白上人總會在命名之中,寄予對弟子的期許,因此人人都非常珍惜自己的法號。

一天晚上,總機廣播著:「木 雨 (木雨),(木雨)師父,請與總機聯絡。」過了不久,一位師父來找我,笑著說:「剛才慈師父聽到廣播後,一臉認真地問我:『這麼晚了,還在找木魚,是有什麼事?』」當時大家笑成一團。我卻從此了解,大師兄縱然聽力已漸退化,還是盡心力從生活點滴中,時時刻刻負起大師兄的責任,協助上人照料僧團日常事務。

二〇一八年盛暑,精舍田園裏的黃豆,終於可以收成了,因為種植面積不大,所以採割下來的全株黃豆莢,就近曬滿在「陶慈坊」旁連鎖磚道路上。那年採收量不多不少,正好舖滿整條路,只留下腳踏車過得去的通道。那陣子常有午後雷陣雨,每天就是收、曬,曬、收,宛如佛經所云「黃金舖地」,好不美麗!

這一年,慈師父八十四歲,膝蓋完全退化了,開刀後仍有疼痛的問題,電動車漸漸成為代步工具。慈師父每天從寮房到陶慈坊,總是騎著代步車小心翼翼穿過鋪滿黃豆的路;還常下車示範,怎麼鋪曬才會又快又整齊。望著大師兄俐落的身影,我知道他是強忍著膝疼,教導我做事的方法。

精舍不用農藥,所以黃豆採收的品質不一,有青有黃。全株黃豆曬了幾天後,開始挑選曬得乾透的黃豆莢。為了減少耗損量,我堅持用手工慢慢剝殼,慈師父見狀,對我說:「黃豆這樣剝太慢了!明天早上你全部鋪在路上,我剝給你看!」

這一條路,是慈師父晚年每天必經之路。隔天一早,果見慈師父騎著代步車準時出現,然後,用那部電動代步車一路從黃豆上面輾壓過去……我著急豆子會因此受損、汙染,嚇得大叫:「慈師父,這些黃豆磨成豆漿,上人也會喝到啊……這樣輾過去,對上人不禮貌啊!」慈師父忍受我的無禮,悠哉悠哉地說:「黃豆要去豆莢,除了用機器,也可以用車子輾壓。等一下我叫阿嘉開貨車,來回輾它個四、五次,就差不多可以全部去殼完。這樣做事情才有效率,黃豆沒有人像你這樣慢慢剝的啦!事情趕快做一做,你才有更多時間去寫論文。」

看著慈師父用代步車輾過後,蹦出完好飽滿的黃豆,我這才明白,自己是多麼的幼稚與頑固;細心的慈師父,教導我做事方法,還不忘叮嚀課業,令我感動莫名。

從慈師父身上,我看見上人的教育成果。慈師父人如其名,我真正從他身上看到了智慧與慈悲。

德慈師父雖然生病身體不舒服,仍每天騎電動代步車到陶慈坊工作。(攝影:游錫璋)

不要讓上人操心

慈師父直心照顧守護靜思家風,一半來自上人親身教導,一半來自他對上人身行典範的觀察。

慈師父術後不久,寒流來襲,醫院的空調擋不住冷氣團,護理部主管們建議他:「戴上帽子,比較溫暖。」慈師父卻道:「不用戴帽。因為我的頭早已被我訓練得不怕冷了!」見大家投以好奇的眼光,慈師父詳細解釋:「我觀察到上人從不戴帽子,我想一定有道理在。後來我想到,我們的『臉』不用包起來,也不覺得冷,所以『頭』一定也可以!而且,我也擔心,一旦習慣戴帽子了,從此就拿不下來了……」我想,慈師父早已證得「妙觀察智」了。

望著慈師父的慈悲身影,我常常忍不住說:「您是我們永遠的大師兄!」他總是回答:「我只有大師兄的名,沒有大師兄的實。」謙虛、誠懇,是他對我們的身教,把靜思家風落實在日常生活中,點滴傳承給我們後輩。如果沒有他們前面幾位師兄的承先啟後,上人會更辛苦!

有回,大醫王讚歎慈師父輔助上人功勞有加。慈師父卻回答:「我一生當中,沒能力為慈濟做什麼事。上人早期為建院找土地非常辛苦,我看見上人這麼忙,卻沒有辦法分擔,很自責……我自己帶來的福報、因緣如此,就只能盡本分,盡量做好幕後工作,不讓上人操心而已!」(註五)

不愧是大師兄!總是做最多,卻是最縮小,又是最孝順!

慈師父曾告訴我,他心中有一個未了的心願:「如果這次的病,能夠好起來的話,我要在上人身邊好好隨師!」因為,慈師父謹記著上人曾經交代他:「來我身邊隨師,可以幫忙『講古』,讓大家不忘來時路,不忘初心!」先前慈師父自認為:「身體已老邁不堪,無法勝任上人的期許。」所以只能把上人的交付,重重擱放在心頭。

然而,在生命盡頭之際,大師兄回歸一念初心,念念不忘「陪上人一起做慈濟」的約定!相信「輔弼」上人第一的慈師父,為報師恩、守承諾,一定很快又乘願再來了!


註一:一九六六年十二月十三日,德慈師父在臺北臨濟寺受三壇大戒。

註二:節錄自:《慈濟靜思僧團體現大愛精神之探討》,二O二O年,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碩士論文,頁25。

註三:取自:「慈師父壺腹癌手術住院日誌──用照片寫日記」,二O二一年一月八日:大師兄與三師兄的對話。

註四:上人自一九八四年之後(德宣師父出家那一年),因為追隨出家者漸增,慈濟志業漸忙,從此出家者名號,每一梯次皆同一部首,賦予期望於名號之中。

註五:取自:「慈師父壺腹癌手術住院日誌──用照片寫日記」,二O二一年一月七日:慈師父講古。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