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靜思精舍常住眾
慈師父一生的修行,為慈濟世界寫下了動人的大藏經,也是靜思精舍篳路藍縷,從一念悲願到愛灑全球的見證。
德慈師父一九六四年皈依上人,是上人座下的大弟子,僧臘、戒臘在精舍兩百多位出家眾中為第一。曾有人問:「師父,什麼是修行?」慈師父回答:「修行最簡單的講法,就是修掉不好的習氣、修掉不好的行為,專心奉獻給大眾。」一句「專心奉獻」,道出了慈師父一生守志奉道,堅定跟隨上人「為佛教、為眾生」的大願。
道風德香,樹立靜思典範
上人早年就曾跟慈師父等弟子們說,「第一代的弟子都是要徹底犧牲。」這話不只沒有讓這群弟子起煩惱,反而讓他們更加精進投入慈濟菩薩道,為這廣大的人間佛教道場,與全球慈濟人的善心善行奠定了根基。
慈師父曾經分享早年跟隨上人修行時的點滴,憶及上人告誡他們:「我們有能力時吃三餐,沒有能力時就吃一餐。而且不能回家要東西,這會讓你們起依賴心。我們修行就是要自力更生……但是要幫助貧病人的事是不能停的……」所以身為大弟子的慈師父,就開始想著靜思精舍該如何自力更生,同時還要與師兄弟們掙出錢來投入濟貧。於是,大家開始了織毛衣、種番薯、做嬰兒鞋、做高週波嬰兒尿褲、製造手工蠟燭……等手工。這分「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克己、克勤、克儉、克難的精神,奠定了綿延流長的靜思家風。
靜思精舍五十多年來,維持自食其力、奉獻眾生的家風,各項執事充滿對萬物的慈悲、對大地友善的祝福。(攝影:黃筱哲)
師徒情深,法華會上因緣綿長
五月十一日,上人與住院中的德慈師父視訊通話時,師徒間的真摯情誼令人動容。
慈師父說話雖然十分吃力,仍勉力表白:「生生世世求懺悔,生生世世追隨上人行菩薩道。」
上人讚歎慈師父:「你守護精舍的家規,做好常住的典範。我們師徒緣深近六十年了,雖然一路辛苦陪著師父走過來,不過也造很大的福,今天的慈濟才有如此規模,可以幫助全球的苦難人。你功德無量!」
上人復叮嚀:「五百年前師度徒、五百年後徒度師;你先去開路,師父後面再去就有一個方向。這輩子能有師徒緣分,要相互慶幸。你與慈濟人、與師兄弟都很貼切互動,可見你比師父更有福,也更有貼切的眾生緣。師徒之緣是生生世世,你一定要顧好這念心,輕安自在,這段人生走得很有價值。一切的牽掛都要放下。」
慈師父當時雖然身體虛弱,但心志依然堅定,對上人說:「謝謝上人,現在無罣礙,很自在。」
五月二十三日下午,當專車將慈師父從醫院送回到了精舍,上人也來探視這位老弟子。「紹惟啊!師父在這裏。」上人趨近床前,俯身開示道:「就算千般情,萬般愛,我們都要放下。很感恩你陪伴師父五十多年了,這條菩薩道一定要繼續向前行。要記得,先走的人要發願再回來鋪路,你我師徒情深,永遠不會隔礙。」
上人叮嚀慈師父,隨著自然法則,千般情、萬般愛,都要看開、放下,才能走得輕安自在,要趕快再回來莊嚴美麗的慈濟世界。「其實你我兩千多年前,都已在法華會上,向佛發願;我們現在就在身體力行菩薩道。要安心,我們師徒的緣,會一直延續下去。」
慈師父的梵唄得自上人真傳,從二〇一一年「水懺」經藏演繹開始,其莊嚴具道風法味的聲音,攝受無數海內外慈濟人的心。
永懷慈師,言教身教示現菩薩行
慈師父安詳辭世,他的修行典範與慈濟足跡,是留給所有靜思弟子最珍貴的道風德香。
輕安自在,專心一意。如同投入陶藝創作的他曾說:「上人告訴我們要藉事練心。陶瓷是一種藝術,我們不是專業,雕刻一個瓷器要花很久的時間,曾經燒七個才一個成功;把工廠當做道場,這不只讓我們的內心能夠發光發亮,也是藉外境來修自己的心。」慈師父的身教、言教,也落實了無處不修行的行者風範。
近年來,慈師父為了要讓更多慈濟志工認識慈濟的故事,也開始了「慈師父講古」的分享,透過演講、影片,一遍又一遍細數早期追隨上人修行的往事,信手捻來,一磚一瓦都是故事。雖然現在聽來親切有趣,但背後血淚辛勞實在難以形容。
慈師父還讓後輩了解到僧眾們在刻苦生活中,承蒙上人親自授讀《論語》,師兄弟們比賽背書的趣事;還有為了籌出精舍生活費,他騎腳踏車獨自載地瓜到市場賣,負荷太重摔到溝裏的慘況;以及追隨上人踏遍臺灣偏鄉,膚慰孤獨患病的長者……點滴回憶,都是慈濟的大歷史,沒有前人鋪路,豈有後輩慈濟人的康莊大道。
在靜思精舍,身為大師兄的慈師父,帶領所有常住眾,跟著上人一步一腳印,開展四大志業八大法印。他對後來陸續加入常住的修行人從不曾疾言厲色,遇到修行考驗和個人難題,他總是好言勸慰開導,從未說出一句重話,這也讓眾人更尊敬這位「大師兄」,發心自省改過。
而晚年投入陶藝創作期間,慈師父因為長期接觸泥坏與粉塵,導致皮膚過敏患疾,雙膝也因年邁與過度勞損,必須置換人工關節。但他的修行日常依舊,秉持上人的教誨,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還是駕著他的電動代步車,每天到陶慈坊報到,與團隊研究設計新產品。分秒不空過,從日出到日落,就著天光為泥坏一筆一筆畫出與眾生結下的好因緣。
慈師父一生的修行,為慈濟世界寫下了動人的大藏經,也是靜思精舍篳路藍縷,從一念悲願到愛灑全球的見證。他的身影已經深深刻印在靜思精舍的各個角落,他的付出、他的開導、他的創作,專心奉獻如春露暖陽,也滋養照亮著每一位慈濟家人。
慈師父出家前希望念佛學院、弘法利生;跟隨上人出家後雖無緣進修,卻能傳法──他「講古」皆是「說我所做」,畢生弘揚慈濟的「人間菩薩道」。(攝影:林昭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