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一方】洗碗不僅是工作,更是修行

0觀看次
A- A+

文.靜明

煮碗與行堂相似,由小組分工十天一輪,並由師父輪流通知煮碗時間。(攝影:曾東勝)

煮碗這件事,我是後來才明白,它和行堂一樣,是由小組分工負責十天的碗架整理。而負責的小組,會主動通知煮碗;因此,有時由這位師父發言,有時又是那位師父通知煮碗的時間。

之前因為不熟悉狀況,輪到煮碗的第一天,我以為要去整理碗架。然而,當大家要煮碗時,我卻成了「落勾之魚」,因為趕著上班,沒接收到通知而未到場。漏做了幾回,我對煮碗的程序,是在實際做幾次後,才充分了解狀況。通常洗碗和行堂的工作,在十天結束後自然就停了,隔天大家便不再來。但煮碗的第十天,會有個盛大的「結業式」,來向它做個告別。

煮碗「結業式」大清掃,讓煮碗區域及器具整潔地迎接下一輪小組。(攝影:林炎煌)

結業式,就是把所有煮碗工作領域的器具和區域,做個大清掃與整理,讓它整潔、乾淨的迎接下一輪值的小組。第一次參加時,看到淑照媽全副武裝,圍上圍裙、穿著雨鞋,把所有的碗架和蒸碗車推到外面的水槽旁,準備開始大洗特洗。我也學著穿上圍裙和雨鞋,全副武裝地跟著大洗特洗。

雖然滿心準備要大洗特洗,但其實我根本不知道怎麼洗。這時,淑照媽帶著我一步步實際操作。她教的方法簡潔有力,洗蒸碗車時,她只簡單地說:「就是把每一根(指不銹鋼架)都洗到就對了!」

「哦!這簡單,懂!」我拿著水管和菜瓜布,一根根地刷洗蒸碗車上的鋼架。我想,這一組的師父們,包括淑照媽在內,彷彿都是「同道」的集結(其實就是所謂的人以群分)。大家講話都很簡潔,卻能明白地把事說得很清楚。

資深師父洗碗多年,始終盡守本分,處理事情一點也不馬虎。(攝影:張清和)

外面的水槽邊,有人負責清洗各項器具;而齋堂內的煮碗區,其餘的師父們則是一邊煮碗,一邊擦碗,同時還要清潔和洗滌煮碗區的各項物品,我卻還沒弄清楚狀況,一直跟著淑媽在外面洗啊洗。

淑照媽和我,接應著齋堂內負責煮碗的師父們送出來的盤、架等,一一討論哪個還沒洗,哪些需要等煮好碗後再洗。如此輪替進行,不讓任何一個「落勾(漏掉)」。

那時,我不禁想到,精舍裡的師父們,尤其是那些資深的師父們,洗碗也都洗了好多年,而那些架子、車子等器具,每十天輪到值的小組便會大洗特洗,即便如此,師父們處理事情仍一點也不偷懶,無論表面看起來有多乾淨,或即使少洗一根架子或偏僻處,別人可能也看不出來,師父們卻總是盡守本分,該做,就做;該洗的,就是洗。

德偕師父面對清潔不止於表面,更是在關鍵時刻先行發現問題,並在他人未見的地方,將細節清理徹底。(攝影:邱繼清)

德偕師父在我初到洗碗貴寶地時,便一路帶領我、教導我。說起洗碗的資歷,也有十幾年了,然而再下幾回,他已全副武裝,獨自一人在水槽邊洗起所有的碗架和碗車等,結束後再進來諮詢其他師父,再換該洗的去洗。真要說起來,德偕師父讓我感覺沒有架子(雖然要洗很多架子),該洗的就是洗,該弄的也就是弄。

我在那時才明白,外面的洗滌,可以一個人來就好,其他的人應全力支援內部的煮碗及洗滌工作。而此時,德俱師父的「重點」哲學,總在別人還沒看到狀況時,就先看到了重點,在容易忽略的地方,傾力地清理乾淨。

師父們幾十年來如一日,真是有耐性與耐心,或許對他們而言,這些事已稀鬆平常,但對在紅塵俗世過慣了日子的我,不免真的打從心裡佩服,因為若是我,可能偶而會想偷個懶,一次不洗或簡單地洗洗就好,反正每次都在洗。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