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靜明
碗、盤、湯匙、筷子等器具,經過煮碗機一百度高溫熱氣的蒸騰,且安全地從煮碗機拉出後,接下來我們需要做的,就是一層層或一盤盤地,將還冒著熱氣的它們從蒸碗車上卸下。
此時,兩手經不起熱的我,總要確認有兩條抹布,並事先浸濕且緊緊抓在手上。否則,當滿載碗盤、又熱又重的不銹鋼架從蒸碗車上抬下來時,我還真怕一個不小心,兩手因遇熱時本能地鬆開,讓碗盤摔得粉身。
碗架卸下後,接下來需將碗盤一件件小心地從碗架上「抓」出,才能整齊堆疊收納。(攝影:楊文輝)
把碗架卸下後,接著就是要將碗盤等一件件地從碗架上「抓」出,才能疊好收藏。說是「抓」,一點也不為過,因為這些帶著高溫的器具,若不快手快腳地將它們抓出來,手指頭肯定會被燙得彷彿不是自己的。正如師父所說的,這就像在練鐵砂掌。而進行這個步驟時,手指頭不耐熱的我,往往才抓個幾下就得停下,讓手稍微降溫。
不過呢,任何事物總有一體兩面。在炎熱的夏天,進行煮碗的高溫工作顯得尤為悶熱,但在寒冷的冬天,就會令人感覺溫暖備至。而當然,事的一體兩面,用在瓷製的碗盤來說,遇熱容易,遇冷倒也挺快。只要電風扇一吹,不一會兒,水分很快就會收乾,接著再一個個套疊後,便能放進收納箱中,整個程序倒也簡單。
在炎熱的夏天,煮碗時的高溫讓人感到悶熱難耐;而在寒冷的冬天,這份熱氣卻成了溫暖人心的陪伴。(攝影:童素娟)
然而,當處理塑料環保碗筷時,情況就有點麻煩了。由於石油製成的塑料與水的相容性不佳,一旦接觸便不太容易分開。因此煮碗後,我們得一個個把它們拆開,放在電風扇下吹了又吹,加上人手一塊乾淨抺布,逐一將它們擦乾才能收納。若將還沾著水的塑料碗套疊在一起,之後它們便會難分難離,就算祭出德需師父「用轉的」技巧,也不管用了。
體積較大的碗或蓋子,擦乾起來相對方便;但遇到筷子、湯匙等細小物件,唯有耐心以對,一支支地慢慢擦拭。即使多一點,也不過是兩三支、四五支一起擦,速度總是快不了。這也就是煮碗時,得全組總動員的原因,這與平時分批整理碗架的模式完全不同。
筷子、湯匙等細小物件,唯有耐心以對,一支支地慢慢擦拭。(攝影:廖嘉南)
而在此時,師父總是在工作完結時,自個兒把那些擦拭過的抹布拿去洗滌,一點也不假手他人。遇收納環保碗筷的收納箱不夠時,師父也會獨自往地下儲藏室跑,找出空的收納箱,好讓碗筷有其安身的地方,同時也讓我們方便省事許多。
這事兒,若以世人習慣性僵化的思維而言,實在不大,微小的不足為題。然而,正因世人習慣性僵化思維的前提下,叫人感覺真有點不同。依照通常、一般,甚至可以說亙古以來人類的生活習慣,大多是大的喊小的,小的喊弱的,而師父喊在家的,在家的只能摸摸鼻子,乖乖地做吧!
志工專注投入每一個微小的任務,雙手默默實踐著「做得比說得多」的精神。(攝影:柯敦晴)
在這裡,許多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卻讓我這個平常指派外甥、外甥女跑腿的人,嘗試跳出思路陷阱的思考模式,在腦內翻動著。許多師父都不怕做,正如當初慈濟吸引我的,也是因慈濟人做得比說得多。猶記得德愷師父曾說過:「以前大家工作都搶著做,慢一點到的,工作都會被做光了。」看來,不必追溯到過去,光是現在我們的所做所為,也確實還保有那麼一點影兒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