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釋德澡
有機吃健康
為了保護秧苗不被雁鴨破壞,志工在稻田周圍架起「愛的防護網」,守護農作物成長。(攝影:蕭耀華)
「一般農田大多是使用『慣行』農法,乃透過農藥殺菌、殺蟲,遏阻雜草生長。」恆師父強調,這種方式不必「挲草」,但農藥會破壞生態,產生惡性循環。話鋒一轉,他道出有機農法是純天然,能夠完好保持生態,所以容易滋生『稗子』(雜草),同時也是雁鴨戲水及麻雀覓食的最佳地點。
一望無際的水田,是雁鴨的最愛,因為牠們在這裡可以悠遊自在地遊水。為了避免尚未扎根的秧苗被破壞、傾倒,插秧之後就要在稻田周圍及田中水道牽起「愛的防護網」,以防這些搗蛋鴨來破壞而前功盡棄。
一位桃園志工分享,如果沒有牽細線,白天至夜晚,每兩小時要趕一次雁鴨。為防雜草蔓延叢生,插秧後一星期左右要開始「挲草」,此時又得將細線收起,工程浩大,辛苦的程度點滴在心頭。
志工們輪班進行夜間巡田,防止雁鴨入稻田裡戲水吃秧苗。(攝影:黃曾幼馨)
「挲草」一方面是除草,一方面也幫剛播下的秧苗扎根,讓它更加穩健成長。而稻子收割前,還要再度拉起「愛的防護網」,以防麻雀越雷池一步,吃了黃熟待收成的稻穀。
恆師父說,麻雀很聰明,牠們會彼此護航,站在細線上,以成群的力量將細細的線壓低,以便數以千計的家族成員闖關成功,大快朵頤。恆師父慈悲地說:「就讓牠們吃,不要全部吃光就好。」這也是上人曾經對常住的教誨,小鳥吃剩的就是我們的。
「這飯怎麼這麼好吃!好香喔!」曾經一位到精舍參訪的遊客讚歎有加,連吃了三碗飯。德倩師父也分享,有一次印尼慈濟人回心靈故鄉,在飯桌上就表示,「這米在哪裡買的?煮出來的飯真是好吃!」「我們自己種的。」
「怎麼這麼好吃!」不是形容詞,是真實、真誠用心耕耘、實踐出來的。恆師父強調,不只是有機,還自己碾米,現碾、現煮、現吃。現碾就不易氧化,營養不流失,吃起來口感好,又甜又香。
適逢元宵節前夕,靜思精舍常住師父帶來元宵和精舍種的蔬菜,陪伴志工歡度元宵節。(攝影:黃曾幼馨)
由於志學農場距離精舍約半小時的車程,常住師父通常沒有實地去耕作,只是扮演加油打氣的角色。除了平常的關懷,每期稻作收割圓滿時,就是歡慶豐收的圓緣日。前幾年都是由慈師父帶領師父們準備餐點與結緣品,前往農場感恩志工長年的無私付出。
這二年,恆師父與其他主責的愉師父、禪師父、寧師父、守師父、勘師父、霈師父、恬師父覺得,也應該讓後輩的常住眾了解農場的運作過程與收成,更重要的是要大家體驗農夫的辛勞,因而加入「挲草」的行列。
八月十四日是常住前往農場「挲草」的日子,師父、清修士們一行三十人,清晨六點多便浩浩蕩蕩地向目的地出發。師父們戴著斗笠、穿著長靴,各個有備而來,大家小心翼翼地走在小小的田埂上,藍天白雲為伴,映照綠意盎然的水田,構成一幅天、地、人合一的美麗風景。
稗子、稻子難辨,慎選擇
稗子與稻子外觀相似,但葉子觸感不同,稗子光滑,稻子略帶粗糙,巧妙區分就在指尖之間。(攝影:許榮輝)
「種田要照顧好稻子,必定不能讓田地長雜草。」上人於二〇一四年七月二十八日講述《法華經譬喻品》時開示,有一種叫做「稗子」的雜草,看起來和稻子幾乎一樣,所以下田「挲草」時,要懂得分別。它們剛長出來時很相像,僅僅差之毫釐,但摸起來卻大不相同,稗子的葉子很光滑,稻子則有一點粗糙感,用眼睛看幾乎一模一樣。上人進一步提醒:「一定要有經驗,要會選擇,若稗子不拔,卻將稻子拔掉,就麻煩了。」做任何事都要從經驗中汲取智慧,說盡千萬遍,不如做一遍。
因為稗子的種子細小緊密,發育得比稻子快,落入土裡會快速成長,搶盡稻子的養分。上人強調:「農夫要『挲草』,是為了照顧稻子的根,更重要的是分辨出稗子,長了就要趕快拔除。若不拔乾淨,讓它成熟蔓延就拔不完了。」上人叮嚀大家,就如人生道上,要懂得慎擇善友益己德,以引導我們走上正確的道路。
好友如稻子,共享天地互相增長;惡知識如稗子,侵佔養分危害善種。因此守護心田要捨惡近善,拔除雜草,培育純淨善念茁壯。(攝影:許榮輝)
上人再度強調,拔掉了稗子,田裡的養分會讓稻子成長得更漂亮。好的朋友是善知識,就如稻子共同分享這片天地,互相增長;惡知識就像稗子,既無益這塊土地,還會將肥料搶走,佔領善種的空間。
「我們是耕耘土地的農夫,要好好珍惜善種子,收獲有益的資糧。」上人愷示,大家要懂得捨惡知識慎勿近,一發現對心田、善種有損的雜草,就要趕快除掉,要謹慎不讓敗類種子靠近心田,好好護住善念,不讓惡念生起。
種稻需除淨稗草才能豐收,修行亦然,唯有淨化心田,才能收穫清淨與智慧。(攝影:徐政裕)
種稻時,要將田中的稗子除乾淨,才有好收成,而我們修行也要在心地下功夫,讓自己的心乾乾淨淨。上人耳提面命:「首先要對治自己的惡念,貪、瞋、癡、慢、疑這五毒就如無用的稗子,會傷害整片土地。」因此我們要勤耕心田,斷除不好的習氣,否則就像稗子的種子,很快就成熟再落土生長,一生無量。上人再次提醒大家:「修行要善治心地,對治自己的毛病,當貪、瞋、癡、慢、疑的心念起,要及時降伏。」
上人於二〇一四年八月十七日講述〈信解品〉時又再次告訴我們,修行如種稻,要深心信受,深耕信根;要相信、接受,還要身體力行,堅固道心。上人表示,就像農夫耕田一樣,為什麼要「挲草」?除了除雜草外,還要將稻子的根扎得更深,讓它能承受風雨的考驗,穩健成長。
修行如種稻,要深心信受,深耕信根;要相信、接受,還要身體力行,堅固道心。(圖片來源:甘清文提供)
(成稿於2024年8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