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在日常】志學大愛農場 全球慈濟糧倉(一)

0觀看次
A- A+

文.釋德澡

全球慈濟「糧倉」 舉足輕重

志學大愛農場享有「典範農場」的美譽,並通過有機認證,是靜思精舍及全球慈濟人的「糧倉」。(攝影:卓秀蔭)

享有「典範農場」之譽,並獲得有機認證,以友善種植、尊重生命的志學大愛農場,不僅是靜思精舍的「糧倉」,更是全球慈濟人的「糧倉」。它坐落於花蓮縣壽豐鄉如世外桃源的鯉魚山腳下,這片廣袤的田地是精舍向台糖承租而來,占地十二公頃,自二〇一六年起開始規畫、耕耘,至今已經八年了。

為什麼需要這麼大的土地?精舍是全球慈濟人的心靈故鄉,也是全球慈濟人的後盾,精舍每年需收成五十噸的稻穀,才足以供應。安住精舍修行四十年,主責志學農場的德恆師父表示,這大片土地,一方面是為了精舍平常需求,一方面作為濟貧、國際賑災之用;一方面是上人非常擔憂未來的糧食危機,曾多次叮嚀:「要儲備存糧,以備不時之需。」

二師兄德昭師父回憶,近十年前,他每十天仍需向碾米廠買米,每袋三十公斤的糙米、白米,三十至五十袋不等,應平常日、年節或營隊的需求而調整,以供應所需。

主責志學農場的德恆師父(左)表示,志學大愛農場一方面是為了精舍平常需求,一方面作為濟貧、國際賑災之用。(攝影:釋德澡)

慈濟近一甲子,慈濟人日益成長,遍布全球六十八個國家地區,加上精舍有二百多位常住眾與數十位清修士,以及在精舍上班的同仁,「五十噸的稻穀量」還是保守的估計,年年增加,以滿足悠悠眾「口」。

關懷志學農場團隊之一的德愉師父,謹記上人的教誡,「人生很無常,晴天要積雨來糧。」走過早期艱苦歲月的愉師父表示,有飯吃肚子就不會餓著。上人曾說,農耕是慈濟志業其中的一法,又早期大師兄德慈師父等四位師兄弟,耕耘九分地的水田,常住耕耘這片農場是使命,也是傳承。

水田顧名思義,土地需有充足的水量,稻子才得以順利成長豐收。除了一位職工常時耕耘,恆師父表示:「很感恩屏東、臺中、桃園的慈濟志工輪流來插秧、拉『愛的防護網』(黑色細線)、『挲草』(臺語。意指跪行田間,以手除草)等,八年來一直守護著這片福田。」志工團隊合和互協的接力付出,讓農場的運作更加順暢,並由常住農場五年的賴松勇師兄及同修邱桂珠師姊,與同仁吳紹民日日看顧巡田水。

荒田變良田

常住承租十二公頃荒地,經整地、撿石、開「水觀音」灌溉溝渠,逐步將溪灘地化為良田。(攝影:徐政裕)

恆師父再細說從前。精舍在此耕耘之前,原是慈濟慈善基金會向台糖承租了二十二公頃的土地,由於經驗不足,幾年下來成果不彰。基金會於是請求精舍承接,但常住考慮能力所及,只承租了十二公頃,一步一步從整地、撿石頭、開「水觀音」(編按:因水道如一尊觀世音菩薩而得名)灌溉溝渠等等,將一片荒蕪的溪灘地化為良田,其艱辛過程,斯人飲水,冷暖自知。

對農耕有豐富經驗的屏東志工曾天寶和賴松勇師兄最早投入,承擔規畫、種植、機具操作;花蓮康天德居士是志學農場的顧問,他對什麼時候該插秧、挲草等相關知識與時程,毫不藏私,傾囊相授;桃園團隊呂春桃師姊、張世園、楊志明師兄等人,負責撿石頭、挲草、拉「愛的防護網」等。

臺中甘清文師兄團隊承擔開通灌溉溝渠、除草、施有機肥等粗重工作,默默付出守護農場。(圖片來源:甘清文提供)

臺中甘清文師兄團隊,承擔打通灌漑溝渠(水觀音)、除草、施有機肥等粗重工作;苗栗頭份張文相師兄團隊,每個月則抽空來除田間周圍雜草;而嘉義葉麗卿師姊及花蓮的陳慕湘師姊則承擔行政業務流程,只要農場有需要,他們就主動付出。

恆師父非常讚歎大家,不求掌聲、不求回報:「他們總是默默付出,因為這片福田離精舍有一段距離,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更少有機會與上人分享點滴。」

人稱「康班長」的康天德,是花蓮有機產銷班班長,因感動志工的認真付出而成為有問必答的顧問,進而受證慈誠。他期許自己更努力護持這片慈濟大糧倉:「有需要,我一定配合,更何況這是我應該做的。」

全長420公尺的溝渠打通水脈,為12公頃水田提供充足水源,促進水稻茁壯成長。(圖片來源:甘清文提供)

自二〇一九年起,甘清文帶領團隊守護這片糧倉。當時稻田周圍水道如一座叢林,大量污泥堵塞,二十八位志工披荊斬棘,將全長四百二十公尺的溝渠打通水脈,並整理山邊六百六十公尺長的水溝,整整五個工作天才圓滿。甘清文說:「除了清理水溝,還安裝了塑膠管,以確保即使在缺水情況下,農田仍能有穩定的水源供應。」這水脈一通,讓十二公頃的水田得到更充足的水源,以利水稻成長。

當時天氣炎熱,甘清文有感而發,大家的衣服溼了又乾,乾了又溼,酸甜苦辣自己嚐,「對的事,做就對了;自造福田,自得福緣。」雖說難行能行,但大家全力以赴,秉佛心、承師志,使命必達。

甘清文(左排一)帶領團隊守護這片糧倉,並有感而發,對的事,做就對了;自造福田,自得福緣。(圖片來源:甘清文提供)

二〇二一年十二月十三日的志工早會上,上人曾開示,原本這片荒蕪的土地,慈濟人花了一段冗長的時間整理、開通溝渠,再引水入地,還將石頭撿乾淨,改良了土質,接著就是耕田。「精舍所吃的米糧,都是從那一塊土地所種植。」上人感恩志工長年的付出,「有這麼一大群慈濟菩薩發心、耕種,就可以得到這麼多的資糧,全球慈濟人回來,這資糧可以供應,實在是很感動。」

聽到志工菩薩分享他們做得法喜充滿,上人更是歡喜,「談到了耕耘土地,大家輕安自在,那一種的感情融洽,合和互協。」上人滿懷感恩地說:「這麼多人志同道合,人人的心會合起來,力量這麼大,不可思議啊!」

志工見師父們一字排開,頻頻說道:「師父來了,就沒問題了。」這分向心力帶來了安心與歡喜。(攝影:釋德倩)

對於志工的無私付出,愉師父有道不盡的感恩。「志工的唯一心念:這是精舍要用的,一定要顧好。」鯉魚山下一望無際的稻田,「志工如果沒有那分心力,是辦不到的。」渙師父也說:「這就是一分使命感。」

其實當天我們也沒幫什麼忙,但志工看到師父們一字排開,就很歡喜地說:「師父來了,就沒問題了。」還重複了多次「師父來了,就沒問題了」,這就是志工對家的一種向心力,讓人安住、歡喜。

苗栗團隊的合和互協,讓每個人的心緊緊相連,凝聚出強大的力量。(圖片來源:甘清文)

(成稿於2024年8月23日)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