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釋德澡
學到覺 慧命成長
五年來持續參與的呂德寶(右)表示,這麼好的福田,希望上人能允許我們繼續耕耘,讓這個大糧倉越做越順。(攝影:卓秀蔭)
八月十四日這天共有三十多位桃園志工前來志學大愛農場「挲草」,一連七天在這片福田付出。五年來從不間斷的志工呂德寶師兄表示,這麼好的福田,希望上人可讓我們繼續做,讓這個大糧倉越做越順。負責凝聚團隊向心力的呂春桃師姊,六年來做得滿心歡喜,她非常感恩上人給他們這片大良福田,能親近大自然,讓他們越做越健康,做得法喜充滿。她說:「要收成好,就像秧苗要有水,沒有水就會長草;而我們每天也要有法水滋潤,才會輕安自在。」呂德寶補充說道:「有法水,就沒有煩惱。」他們一邊挲草,一邊薰法香。呂春桃說:「時時有上人法音陪伴,非常開心法喜。」
精舍是慈濟人的心靈故鄉,呂春桃感恩地表示,志學大愛農場就像回家,大家一起承擔家的工作。(攝影:李昭田)
到志學農場享受大自然的洗禮,呂春桃分享每天近二萬步來回於田間,就如踏實行在菩薩道上,福慧雙修。本身是榮董的她,天天持之以恆,將上人的智慧法語和慈濟慈善足跡,分享給實業家及會員,久來有了愛的存款,進一步邀約他們到志學享受農禪之樂,借力使力接引了二十六位榮董、四位慈誠、二位委員及七位見習志工。
務農耕種是件辛苦的工作,曾竟也有人想退轉,但大家像家人般的愛,彼此關心,互相鼓勵,因此不僅每次都來,還越做越歡喜。例如志工楊志明每次都來參與農禪精進,從進口車代理商高階主管退休的他,來到農場總是放下身段帶頭做,並深刻體會農耕的辛苦而發心培訓及受證慈誠。他表示,因為師兄師姊不藏私的經驗傳承與心得分享,讓他受益良多。他說:「我從完全沒有經驗,到現在算是半個農夫了。我發願繼續在農場付出自己的力量,因為這是一件幸福的事。」
實業家楊志明(左)透過農禪生活體悟到大愛農場的真實意。(攝影:李明霂)
楊志明的同修萇秀卿師姊則是默默在廚房做香積,她說三年前初來乍到,比想像中的還要克難。「廚房比一扇門寬一點點而已,只有一個棒棒爐。」萇秀卿表示,現在廚房樣樣俱全,已是不可同日而語。「很好吃!」大家對她的廚藝讚歎有加,讓她更有信心,「這三年來我只請假過一次。」
萇秀卿分享,他們如革命般的情感,相互貼心,合和互協。「我們度過多個酷暑寒冬,就是要完成使命。」有時見大家淋著大雨,渾身溼透、發抖,她便煮熱熱的薑湯讓大家暖暖胃。「看到大家滿足的神情,讓我越做越有力,無限歡喜。」
為守護精舍糧倉, 下雨天大家仍把握因緣勤耕福田。(攝影:李明霂)
呂春桃接著描述大家如何過關得歡喜。人人學習忍受日曬雨淋,對抗腰痠背痛,甚至因穿著雨鞋過久而腳趾頭發黑,需擦痠痛藥品才能入睡。又因雙手不停地「挲草」,導致端碗時手不停地顫抖,這種種帶來身體的不適,沒有打退他們守護糧倉的道心。「能夠與全球慈濟法親家人結好緣,再累也甘願。」
上人曾在桃園歲末祝福時,鼓勵呂春桃:「雖沒有職稱,卻分分己獲。」因此她時時將上人的智慧法語「善念是無限的財福」銘記在心,並拳拳服膺,將善力行在日常生活中,自度度人。
蔡素敏師姊在陽光的照耀下,透過大量排汗,感覺身體非常輕鬆,絲毫沒有病人的倦色。(攝影:呂春桃)
罹患胃癌第三期的蔡素敏師姊,絲毫沒有病人的倦色。「我寧願工作,也不要躺病床。」在這裡有太陽的眷顧,大量排汗,身體變得非常輕鬆。「五年了,越做越健康。」蔡素敏自信滿滿地說:「經過這裡的磨練與付出,社區的環保與精舍的出坡等工作,都是小case。」
為了省力、不用彎腰,且能長期抗戰,志工發明了「漏勺」。志工們與師父們拿起長長的漏勺,學習如何將稗子壓入泥中,這個動作同時也增加了秧苗的含氧量,讓它長得更好,結成飽滿稻穗,有助收成。
「挲草」時使用的漏勺,不僅是除草的好工具,還能作為前進的支撐,幫助避免跌倒。(攝影:釋德倩)
「挲草了!」大家一字排開。「踏入田裡的剎那,好像陷入泥沼中,要提起腳來,真的難以自拔。」近住女劉欣盈表示,起初她用漏勺劃過泥土,將雜草壓進土裡,但她看到幾位志工沒用漏勺,便依樣畫葫蘆。「我也學著彎腰,雙手伸入水中觸摸泥土,覺得徒手挲草比使用工具更快,還能徹底地將雜草埋入泥土中,同時享受大自然的療癒力。」
這樣的新發現,讓劉欣盈彎下腰,把重心降低,反而感到更加穩定。「人要縮小自己,放低身段,學習大地厚德載物,無聲安忍。」這次的初體驗,讓她領悟到大地的開闊胸襟。而渙師父則有另一番體會,「這漏勺是除草的好工具,也能當做前進的支撐力,避免跌倒。」
插秧時,退後向前,步步接近豐收;挲草時,積極向前,拔除心中五毒,立下決心,洗滌心垢,回歸清淨本性。(攝影:黃曾幼馨)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內心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插秧時,退後就是向前,才能一步一步完成耕作,期待豐收;而「挲草」時,卻要積極地向前再向前,就像拔除心中的雜草──五毒,要立下破釜沉舟的決心,才能徹底洗滌心中的垢穢,回歸清淨本性。
沒有汗水淋漓的辛苦,哪有豐收的喜悅。「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經過挲草的鍛鍊,渙師父說:「手中的這一碗飯,得來是多麼不易。」他覺得要多承擔,多學、多做就多得,也多成長慧命。唯有親身體驗汗流浹背的「幸福」,才能體會農夫長期付出的辛苦。當我們口中嚐著米飯香,就要知福、惜福、再造福。
唯有親身體驗汗流浹背的「幸福」,才能理解農夫的辛勞。當我們品嚐米飯的香氣時,要懂得知福、惜福、再造福。(圖片來源:慈濟大學提供)
對於上人「深心信受,深耕信根」的教育,讓所有志工在付出中難行能行,忍受與克服環境的考驗,他們時時以上人的法水滋潤身心,並在挲草的事相中印證「法水除煩惱」的體悟,讓他們深心信解,深厚信根,道心更加堅固。
有形的精舍糧倉滋養了全球慈濟人的色身,而上人的法就像無形的心靈糧倉,溫潤的道糧豐富了我們的心宅,為我們的慧命備糧。靜思弟子跟隨上人度化眾生的腳步,以法糧溫暖與喚醒迷茫的眾生,豐厚與飽滿了彼此的心靈道糧,在菩薩道上自利利他。
志工對上人的教法「深心信受,深耕信根」,在付出中難行能行,在挲草的事相中印證「法水除煩惱」的體悟,讓他們深厚信根,道心更加堅固。(攝影/宋啟德)
(成稿於2024年8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