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一方】德和師父的大寮歲月(上)

0觀看次
A- A+

文.靜明

《維摩詰經.香積佛品》:「香積佛住於眾香國,由於香積佛住世之故,眾香國的香氣為十方三界第一,人們用香飯供養諸佛菩薩,故在僧團中,準備法師及大眾齋食的人,稱為『香積』。」

1976年德和師父到精舍常住,領受過師兄們的手藝。後專責大寮執事,成為大寮指導師父。(攝影:釋德懋)

一九六四年底,證嚴上人帶著五位弟子修行。其中有些弟子在家時沒進過廚房,決定修行後,輪值執事、承擔大寮香積,都是必需。

「慈師父、融師父、恩師父都很會煮。」靜思精舍第七位出家的德和師父,一九七六年到精舍常住時,年齡最小,領受過師兄們的手藝。而他在輪值執事十二年後,因常住人增多,慈濟列車也帶來參訪會眾,因而固定香積執事,不再輪值。慈濟醫院建造工程期間,參訪者愈多,他起而負責大寮,日後成為大寮指導師父。

有什麼菜,就吃什麼菜;吃得下,就有營養

早齋四菜一湯,主食以豆料為基礎,搭配鹹味滷菜、配色菜,最後不可或缺的是新鮮青菜,展現簡單卻營養均衡的飲食智慧。(攝影:陳明清)

早年,精舍早齋是四菜一湯,午齋是五菜一湯;主要在豆料,二者是,帶點鹹的滷菜;三者,是配色菜;四者,是不可少的青菜。

青菜,是菜園裡有什麼菜,就吃什麼菜。德和師父表示,菜園種的菜,一個季節的菜種都差不多。長成時,天天採同樣的菜,吃同樣的菜。怎麼煮?「早上用燙的,下午用炒的,晚上煮湯。我們經常煮青菜湯,燙一個麵拌醬油,也非常好吃,人間美味!」

人間美味,多只是醬油調味!德和師父說:「早期的生活,食材比較缺乏,沒有香料,也不知道有哪些香料。所以,不是醬油爆香,就是薑或辣椒。」

靜思精舍菜園,一畦畦青綠的蔬菜,蘊含著常住修行人長年來盡本份承擔的清淨道心。(攝影:黃錦益)

精舍平日裡齋食清簡,逢年過節菜色會多一些,也不過是長年菜、菜頭(蘿蔔)、筍干多煮一點。「筍干耐煮;長年菜,一個過年可以吃好幾天。」現時代人們會覺剩菜不要一直熬煮,德和師父卻懷念,物資缺乏時期,重新加熱的剩菜,很好吃、很甘甜!他說:「有得吃就不錯了!一樣菜三餐都吃著,也沒說營養不均衡。吃得下就有營養;吃不下,就算吃人蔘也沒有用;其實吃得下,能夠吸收,那才是真的。」

沒有吃不下去的理由;把飯吃下去才有體力,才可以繼續工作

早期靜思精舍大寮,簡單的爐灶即能料理每日三餐。(攝影:黃錦益)

德和師父一九七六年十二月到精舍常住時,用餐桌數只有一桌,與上人同桌,慢慢的才有兩桌。因用餐人數少,大寮香積,只排一人。「一個人,要去菜園摘菜、洗菜、切菜,然後一個人煮。」

那年代,精舍大寮用的是二尺一特大號的「大鼎(鍋)」,燒的是柴,火力大小,全靠人工控制。需要火力大時,得往灶裡添枝加柴;一道菜起鍋後,下一道無需太大火力,得把還燒著的柴退出來。一邊煮食,一邊要顧柴火,考驗著香積的功夫。

那時,精舍鍋子少,又要煮湯,又要滷,又要炒;有時客人來,桌數多時,一鍋炒不起來,得分批,時間不會加長。德和師父心會急;但急時,他不說話,一個人靜靜地做,不希望有人打擾,「這樣要做什麼,自己很清楚。」

早年精舍大寮使用二尺一特大號的「大鼎」,火力大小全靠人工控制。(攝影:陳美玲)

曾經,德和師父煮好餐,天氣太熱,先回寮房洗個臉,再回齋堂時,菜已沒剩。「我用菜湯拌一拌,兩碗飯也吃下去,還是非常好吃!」

德和師父認為,精舍是唯一提供三餐所在,如果吃不飽,還能到哪裡吃?「所以無論如何,我一定會吃得飽飽的。」即使過了用餐時間,他亦可放點醬油、拌點湯,「吃得很飽、吃得很自在!」他說:「我沒有吃不下去的理由。因為吃不下會沒體力,把飯吃下去才有體力,才可以繼續工作。」

平日裡省吃簡用,把最好的食材留給別人,供眾的心很虔誠

花蓮慈濟醫院工程期間,眾多參訪者在精舍用餐。德和師父認為,大寮是與大眾結緣最多、最深的地方。(1991/3/3;攝影:黃錦益)

花蓮慈濟醫院工程期間,很多參訪會眾,多在精舍用餐。德和師父咸認,能與大眾結緣最多的,是在大寮。「一餐可以結很多緣。我們供眾的心很虔誠;他們吃得歡喜,就是我們最大的歡喜。」

那歡喜,是平日裡,便要省吃、簡用。「平常就要省,等那些人來時,就煮比較好的給他們吃。」德和師父記起幾些趣事,「那時大寮開放讓人看,有些會員看到菜色後,以為我們吃得很好。其實那是給他們吃的,不是我們。」

除了把最好的食材留給別人,常住師父有時連自己的飯,也讓出來。那是遇上營隊、年節、周年慶,齋堂坐滿十方而來的志工、會眾;在供養開動不久後,有志工拿著已空了的飯鍋,想再添飯。若預備的大飯鍋也用罄,常住師父總二話不說,拿起自個兒桌上的飯鍋,便往志工手上遞去。

花蓮靜思精舍冬令發放暨歲末圍爐,志工精心準備豐盛的圍爐菜餚,與照顧戶歡度農曆新年。(圖片來源:花蓮本會提供)

志工不知,常住師父鍋裡的飯,原本就比志工桌的少,再把整個飯鍋讓出,常住師父們已沒有添飯的可能。靜思僧團最大的精神理念,是謹記上人叮嚀的「要讓人吃得夠、吃得飽」。德和師父記起一段往事,「一次,上人用完餐要離開齋堂,見飯鍋裡的飯量很少,怕客人沒吃飽,提點了我:『要煮,就要歡喜一點,不要不情不願,不夠讓人家吃。』」

當下,他有點難過。「其實大家都盛過飯了。有的吃一碗、有的兩碗。」事後他轉念,將難過化為改進的動力,一改往日做法,菜不夠沒關係,飯一定要充足。「飯若不夠,再煮的時間比較久,會來不及。寧可剩飯,菜不夠馬上找個花生或乾料補上,或炒一道菜,很快。」

那次經歷,讓德和師父體悟到破除「我相」、「執著」,「大寮,真的是好修行的地方!」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