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靜明
大寮內,香積志工與常住師父將一盤盤白飯分裝到一個個飯鍋裡準備上桌。(攝影/鄭啟聰)
無論是面對鍋桶、湯瓢及飯匙的熱燙,或是大地行蘊的悄然體悟,行堂的主要任務,就是等待爐上大鍋裡的飯煮熟後開始打飯。這通常在清晨五點十分、早課的三皈依後進行。而「暖身運動」,則是請教大寮裡負責飯頭的師父,有關飯的一些情況。
因為飯不是我們煮的,問明了,才好思考如何作業。負責飯頭的師父經驗豐富,我們只要起個頭,師父就會不假思索地告訴我們哪鍋是白飯,哪鍋是糙米飯,哪鍋可以先盛,哪鍋得再等等。所以,就算生手如我,還不太會問問題,也不用等我問完,師父就會行雲流水地一一解答;我唯一的責任,就是負責把答案聽懂!
飯頭師父經驗豐富,行堂的師父也不遑多讓,他們會一併考慮剩飯問題,事先這鍋瞧瞧、那鍋看看,再把勘察結果與飯頭師父來個口頭「協商」後,盛飯工作也正式開始。
齋堂裡,德瑝師父仔細檢視香積組的菜餚和生活組的餐盤擺設是否妥當。(攝影/朱秀蓮)
我首趟的行堂任務,由德需師父帶領,開始一鍋鍋、一桶桶地打飯。首先添的是剩飯,有多少就用多少。這些隔夜的飯,說什麼也不能留著,是故得先取而用之;而施用的對象,是精舍的常住眾們。對我這個新人來說,是有那麼點誠意與克己復禮的明證,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這樣子表現的吧!
在華人世界裡,品質較差的一定留給自己,而品質較好的則呈給客人。在靜思精舍,剩飯當然由常住自己來消化,新煮的飯則會供應給醫療志工,或是前來安單與早齋的客人們。
看似名不見經傳,卻有令人感動之處。是故,就算剩飯都盛到精舍常住、無需耗費一分一毫的人桌上,我們也甘之如飴並感謝天地。只是,令人感動的理由還不僅於此,剩飯的添加只是前奏,當天新煮的飯才是熱鬧的開端。
打飯要趁熱,任何時間的準備與等待,為的就是這一刻。(攝影/黃月嬌)
新煮好的飯,每鍋六公斤,配上沉重的外鍋,起鍋時必得由兩個人抬起,方能順利送上工作檯。每當鍋蓋掀起的那一剎那,我最欣喜的便是那蒸騰的熱氣下,鍋面上平鋪著粒粒飽滿,香Q可口的米飯,彼此扎實地緊挨著,豐厚地在鍋裡向人打招呼。
它們不油不膩,清爽適中,水分控制得恰到好處,增一分飯粒太軟,減一分則過硬。這樣的米飯,叫人不忍拿起飯勺對它們「進攻」,就怕破壞那美麗的外表。
然而,打飯要趁熱,任何時間的準備與等待,為的就是這一刻;故再怎麼不忍,也得狠下心拿起大大的飯勺,對準它們展現最佳的「破壞力」。一鏟,盛入抱在手上的鍋內;二鏟,還是那樣的鍋內;三鏟、四鏟、五鏟......,直到鍋裡的飯量足夠才歇手。而後蓋上木桶的蓋子,交由前來協助的志工們送上桌。此時,行堂人員得留意它們是否正確送到指定的桌上,否則就會出現張冠李戴的情況,叫張家的人去吃李家的飯了。
常住師父向志工講解大寮各項工作,分派切菜、打包便當、清理廚房等任務。(攝影/汪秋戀)
由於大寮所煮的飯有白米與糙米兩種,前來協助的志工們,大多貢獻自己的時間與心力來到醫院或精舍付出。平時習慣居家的他們,吃不慣粗糙的糙米乾飯,是故白飯為他們而添。添時,行堂人員得留意哪幾桌是規劃給男眾師兄,哪幾桌是女眾師姊。所以,師兄們桌上的飯相對要添多一點,師姊們的則可少一點,若是飯量大的師兄只得到飯量少少的桶子,那可是會供不應求呀!
白飯添完後,略帶米糠色的糙米飯就屬精舍常住眾的領域。每當掀開糙米飯的鍋蓋時,那粒粒分明、金黃亮麗的色澤,可真會讓人捨白飯而就糙米飯。而行堂需要特別記住的是,上人桌、常住師父桌以及靠近大寮門邊的阿媽桌,都是糙米飯的忠實用戶。上人桌的糙米飯要盛自鍋中間,那一層軟硬、水分適中;而年紀較長的阿媽桌則需要底層,飯粒較軟的那一部份。
在師父的細心指導下,將飯菜準確地送達每張餐桌。(攝影/林炎煌)
上人桌的糙米飯必須裝得滿滿的,以備有同來早齋的客人能夠充分地享用,也因上人桌離大寮較遠,為了避免飯資缺乏時遠水救不了近火,是故圍繞上人桌的幾位常住師父們桌上,糙米飯量也都要滿,以備有需要時可以及時補上,這真是一個聰明而貼心的安排啊!如此貼心的安排,還考量到師兄、師姊們平時在家可能吃不慣乾飯當早餐,是故除了白飯外,還為所有志工們各添上一鍋稀鍋,以期能賓主盡歡。除此,常住眾們就只屬阿媽桌需要稀飯。
事到這裡說來簡單,但對我這個新人來說,可是有那麼一點挑戰性。試想,精舍基本用齋人數少則也有四十二桌,必須在早課完成的時間內,把各桌的方位看清楚,並添上正確的飯類和飯量。
哪桌要稀飯,哪桌不需要,將正確的指令順利傳達給送飯的志工們,以期能在正確的桌上有正確的飯與稀飯可用,那非一時的功夫可得!然而,縱然新人如我,無法一時上手,卻在初入門時,看到了師父們不厭其煩,悲心與貼心十足地為眾考量到最佳極點啊!
無論桌數再多,飯類各異,飯量不同,精舍師父們仍秉持一分不捨與體貼的心,細細打點,用心添盛。(攝影/柏傳琦)
猶記得韓劇《大長今》裡,兩位御廚角逐最高尚宮職位,她們以煮飯來比賽,讓所有御膳房裡的宮女們當評審。最終,內心敦厚純良的韓尚宮贏得這項殊榮,但令眾宮女們不解的是,不管是愛吃乾飯或軟飯,喜愛粒粒分明或較黏稠的飯,都盲選到了自己喜愛的口味,而這些飯卻都出自同一鍋,同一人之手。
答案揭曉,韓尚宮解釋,因為大家從小一起入宮長大,所以誰愛吃哪種飯,她都能一一道來,是故在同個鍋裡,以不同的火候煮出不同品質的飯,以期大家都能吃到愛吃的口味。韓尚宮贏得比賽固然是技術高超,但隱在背後的,是她對共同成長與生活的宮女們一分細心、貼心與不捨之心的展現。
我在行堂時,也有相同的感受。感受桌數再多,飯類各異,飯量不同,精舍師父們仍秉持一分不捨與體貼的心,細細打點,用心添盛,只為眾人能吃到愛吃的飯與稀飯,並飽足地走向一天的開始,這分用心真的是令人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