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一方】德和師父的大寮歲月(下)

0觀看次
A- A+

文.靜明

準備食材、抓菜量,「量其約」,一開始是土法練鋼

德和師父分享,食材準備與抓菜量的訣竅,唯有親自動手、深入實踐,才能慢慢掌握其中的巧妙。(攝影:郭乃禎)

德和師父承擔香積初期,準備食材、抓菜量時,最簡單的方法,是拿盤子先掂量一桌的量,再推算一個菜籃的菜可以有幾桌。「所以『量其約』,剛開始是土法煉鋼,日後有經驗了,一看就知道。」

德和師父表示,拈量時,看是單炒的,還是搭配其他食材。菜色配料不同,需求的菜量便不同,這些全是在做中學,學中覺。「所以,智慧從哪裡來?從經驗累積而來。若自己動手做,有深入去做,慢慢的就能拿捏其中訣竅。」

德和師父巧妙運用苦瓜,時而滷製、時而快炒,或煮成湯品,讓同樣的食材呈現多樣風味,吃來不覺單調。(攝影:謝自富)

現今,承擔大寮典座者,會事先開菜單,再依菜單準備食材。德和師父表示,早期沒有開菜單這件事。「我們有什麼菜,就煮什麼菜。因為若先開菜單,照著菜單走,臨時要變換菜色會有困難。」例如菜園種的菜要先煮、先吃,有些食材不能久放,也得先處理。「所以變化很大,因應能力要很快。」德和師父提及,德照師父種菜非常拿手,曾經所種的白玉苦瓜,一收便是二十幾籃,無論如何得先處理。

德和師父煮苦瓜的訣竅是,有時用滷的,有時用快炒的。除了滷跟炒,還有煮湯。「就是變化著用。所以在大寮,要能有變化性。同樣一個材料,可以用掉它,但吃法又能不一樣,不會覺得一直在吃苦瓜。」

靜思僧團用齋桌數從一桌、兩桌,逐漸增至滿堂。當齋堂空間不敷使用時,便再加蓋擴建。(攝影:黃錦益)

靜思僧團用齋桌數,從一桌、兩桌,及至桌數愈來愈多,齋堂空間不夠,就再加蓋。「所以,齋堂換過很多地方。大概沒幾年,就因為用餐人數而改變。」德和師父負責大寮時期,桌數最多到一百多,齋堂空間不足,沒辦法「打桌」,就以自助餐方式或羹麵供眾。「煮一道羹,然後煮點麵,或是煮一鍋飯,大家拌著吃,也吃得津津有味。」

五千個便當,不要小看自己,人有無限的可能

靜思精舍一個月二次的活動──全省委員聯誼會和農曆二十四日的發放,所需齋食都是大寮香積承擔。幾年後,慈濟護專落成啟用,全省慈濟委員均來觀禮。是時,常住師父和委員們分工,慈濟委員到醫院供應室烹煮,常住師父則負責那天下午的五千個便當。

花蓮慈濟護專創校開學典禮,慈濟委員列隊歡迎貴賓與會眾的到來。(攝影:洪斯文)

德和師父思考「古早是梅花餐,一個便當五種菜」,然而資源缺乏,人力亦不足;他發想,把五千個便當的五樣菜發包,一組人負責炒香菇,一組人負責青菜,一組人負責炒素料,煮飯也專門一組。

菜不能太早炒好,因為落成時是夏天,太早煮好怕壞掉,讓人吃了腸胃不好。他們用完早齋後,各就各位。「煮飯的人負責借來煮飯鍋,一字排開,開始洗米。洗好時倒下去,接著一鍋、一鍋地,開火......」德和師父回想,「那時很壯觀,全部人的重心,是把護專啟用這件事圓滿。」

梅花餐讓人感到視覺享受與溫暖。(攝影:留瓊玉)

那一次的事情圓滿了,走過來了,德和師父感悟,無論什麼事,只要有心投入,都不是困難。「只要用心投入,就能克服原以為不可能的事。」而克服了,他體會到「不要小看自己,人有無限的可能。」

日後,慈濟醫學院落成啟用時,證嚴上人慈勉不勞師動眾,當簡樸、低調,僅慈濟委員、慈誠共襄盛舉即可,簡化了大寮香積的工作。

要有犧牲的精神,大寮是最好修行的道場

花蓮靜思精舍過新年,常住師父準備圍爐食材。(攝影:林宜龍)

精舍早期生活辛苦,有什麼菜,煮什麼菜。後期人多了,不少志工是餐飲專業,他們發心向上人提出,農曆春節到精舍幫忙,發揮所長。

農曆春節,圍爐拜年最多人時,是農曆三十那晚,包括醫護人員、慈誠、委員,花蓮當地的會眾等,可達二、三百多桌,精舍齋堂能排桌的空間全都排滿。如此之下,精舍常住眾亦沒能上桌用餐,他們把齋堂空間讓出來,讓志工、會眾能與上人共餐。「因為大家最高興的事,是能夠回來與上人圍爐。」

花蓮靜思精舍過心年──圍爐晚會,隨著眾人的節拍聲中,慈青夥伴表演祥獅獻瑞向全球慈濟家人說聲新年快樂。(攝影:柏傳琦)

除夕圍爐或中秋夜,眾人用完餐去看晚會,大寮香積還在善後、收拾現場;晚會結束後,大寮香積還得準備東西,讓人帶回與留守的醫護同仁享用。「我們也很歡喜,也要再做。」因此,德和師父常與團隊打氣,要有犧牲的精神。「我們沒時間去看節目,最大的收獲就是,大家吃得歡喜,我們也得到了歡喜。」

德和師父謹記,證嚴上人曾說過,大寮是最好修行的道場。他認為終日在大寮裡,沒與大眾直接結緣,但堅持煮得讓人吃得飽,吃得歡喜,便是很好的結緣方式。「有些人可能一輩子只有一次機會回來精舍。人說『誠意喝水甜』,我們的齋食雖不豐,即便吃的是蘿蔔乾,也讓人有一個家的感覺。」

「所以我很期待進大寮。」德和師父表示,以前一個人煮雖然很忙,但忙只忙在他一人,而吃得歡喜的人有很多,那便是結下了很多好緣。

長年不變,師公的萬年菜單

師公飯配鹹豆腐,克勤克儉慈濟家風;香積志工用謹慎恭敬的態度,將板豆腐切成約2公分正方薄片以便醃漬。(攝影:楊萬生)

早期,靜思精舍空間有限,印順導師久久到精舍一次,一次住上五天或一星期。一九八三年後,精舍空間加蓋,留了間套房,印順導師來時,可住上較長時間。一九八七年,花蓮慈濟醫院落成,印順導師腹瀉加劇,到慈院就醫,而後在精舍安養。是時,德和師父是負責導師三餐齋食者之一。

印順導師的萬年菜單,長年不變。「青菜煮豆包,或青菜煮豆腐,每天都同樣的食物。」萬年菜單,豆腐跟豆包不變,青菜不一定,看季節變換。「我會去菜園摘菜,盡量摘好幾種,每一餐在青菜部分做個變化。」

「有時磨紅蘿蔔泥,再煮爛,一定要煮爛。」因為印順導師的牙口不好。後來加了南瓜子,打成泥再蒸,使其容易吞食。「這道菜,也是明聖師伯教的。」這道菜,日後成為精舍大寮常會煮的菜,常住大眾亦喜吃食。

生活禪!生活,便是禪;挑柴運水,無不是禪!

印尼蘇拉威西島於2018年9月28日發生芮氏規模7.4地震,德和師父(後排右)於協力廠打包賑災香積飯,準備空運至印尼,為地震災民送上溫暖與關懷。(攝影:黃思佳)

德和師父二十八歲出家,自承擔大寮至指導師父,約有二十年時間。二〇〇九年,他轉到香積飯包裝;二〇一六年時,回頭支援慈濟五十周年慶期間的香積指導師父,復又回香積飯包裝至今。

承擔指導師父多年,他卻是道出「會煮菜的不算厲害,會幫收東西、打點準備東西的,才是真功夫。你煮好了,他周邊也做好、收拾好了,最是令人讚歎!」德和師父提及要盤點做「水跤」(幫廚)的真功夫,是看抹布。「拿起抹布便知道,這一輪的人是愛乾淨或是鬆散的。」

生活禪!生活禪!生活,便是禪!一條抹布,道盡,挑柴運水,無不是禪!端看,心,置於何方!

靜思精舍早期以桂花作為圍籬,如今這些桂花成為製作桂花紅茶的天然原料。(攝影:沈冠瑛)

靜思精舍種了不少桂花,早期做為圍籬用;現今,不少做為桂花紅茶原料。花開季節時,德和師父採收,挑過雜質、雜枝後,晾乾,再以冰糖做成桂花釀。桂花釀,早先是做桂花茶,常常茶一燒出來,很快被索取一空。而逢過年,則做桂花年糕;遇上元宵時節,則烹煮桂花湯圓,是靜思僧團最熟悉的味。

今時,大寮指導師父由德映師父承擔,德和師父固定在香積飯包裝;然而,每逢桂花花開時節,仍可見德和師父背著帆布袋,在桂花叢邊一朵一朵地採擷桂花。他所釀製、熬煮的桂花茶、桂花年糕、桂花湯圓,是靜思常住、志業體同仁,能回味再回味的香甜滋味!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