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紀孟賢
因賽洛瑪颱風(1977年)的因緣,奠定了慈濟在高雄的發展。早期在高雄耕耘的資深志工,有許多是夫妻檔;第一對就是涂茂興與涂徐懿馨夫婦,也是慈濟在高雄的第一顆種子。
訪視個案
涂茂興與涂徐懿馨夫婦是高雄慈濟的第一顆種子,開啟在地慈善之路。(攝影:李侑蓁)
1967年,涂茂興服兵役時被徵調至花蓮,偶然在朋友的牽引下接觸慈濟,進而認識上人。因受到上人精神的感動,他開始邀約軍中好友一同繳交功德款,也為自己鋪下日後在慈濟道上精進前行的路。
也因在花蓮當兵的因緣,涂茂興認識了當時在805軍醫院擔任護士的涂徐懿馨,兩人於1971年在高雄結婚後,趁歸寧返回花蓮時去面見上人,上人祝福他們:「你們現已成家立業了,一切都安穩了,西部的一些個案,是否可以來幫忙?」受到上人的囑託,兩人回高雄後就開始落實個案的訪視。
當時的個案訪視是首要任務,訪視範圍卻不像現今落實社區般的規劃、分配;當年因志工人數少,個案訪視範圍是北自嘉義、南至鵝鑾鼻,都由涂茂興和涂徐懿馨二人承擔。他們剛結婚不久,孩子還小,但深知訪視個案如同救人於水火,必須及時而行。於是,機車上帶著奶粉、尿布等用品,全家一起上路訪視,經常是早出晚歸,披星戴月地探訪關懷案家。
見苦之福
一九八五年三月四日訪視個案複查,涂茂興(左)仔細詢問案家生活狀況。(圖片來源:涂茂興提供)
四、五十年前的台灣,許多地方的地址並不明確,尋找個案棲身之處非常困難。每當找不到方向,夫妻二人急得只好求助「觀世音菩薩」,不可思議的是,每次念誦「觀世音菩薩」聖號時,都能得到感應,順利找到案家。
抵達後,觸目所及多是生活陷入困境中的家庭,多日沒得吃喝,甚至臥病在床的。那一刻,他們深刻體解上人所說的「見苦知福」,也非常感恩上人讓他們有機會來幫助苦難的人。
訪視個案需要「及時」,往往無法選擇在假日進行,當時二人都有工作,為了及時探視個案,只好請假;家庭收入因此受到了限制。當時他們每個月的收入大約是5、6000元,但光是花在訪視個案的車費就高達800元,即便如此,夫妻二人依然堅持上人的囑託,全力投入慈濟個案訪視。
用心傳承
涂茂興說明成立資深團隊的目的,是為了「回歸慈善,敘說當年」,找回早期慈善精神,傳承資深委員的經驗與智慧,落實社區關懷。(攝影:洪如澤)
上人一向秉持「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精神,從不接受金錢供養,並常說:「給師父最好的供養,就是帶人出來做慈濟。」於是,夫妻倆開始在家中辦茶會,邀請左鄰右舍、親朋好友前來喫茶、說慈濟。當時資訊較封閉,許多人對後山不甚了解,為了讓大家更認識慈濟,他們在牆上掛上黑板,將慈濟事蹟繪成圖像,一一說與人聽。
聽著聽著,大家對慈濟有了更深的認識,內心歡喜,而興起了想回花蓮親見上人的心念。每當有人表達這樣的心願時,即便是一位或兩位,他們都很樂意開車親自載會員回花蓮拜見上人。涂茂興與涂徐懿馨夫妻,就是這麼用心地度人及做慈濟事。
奮力前行
涂徐懿馨曾到各商業場所擺攤賣旗袍,讓涂茂興能夠全心全力地協助上人蓋醫院,為台灣的後山成就一件大事。(圖片來源:涂徐懿馨提供)
當年「一灘血」因緣,上人發下宏願,要在花蓮蓋醫院,但因條件不足,許多反對的聲音。上人曾在九如分會說:「花蓮醫療不足,為了能及時救人,我(明知)自不量力......」這番話感動了許多人,紛紛慷慨解囊,幫助上人解決建院資金的短缺。涂茂興夫妻倆除了把房子抵押以籌措資金外,涂徐懿馨還到各商業場所擺攤賣旗袍,她是涂茂興最大的後盾,讓他能夠全心全力地協助上人蓋醫院,為台灣的後山成就一件大事,也讓後山的居民在生病時能及時得到治療,得以挽救無數寶貴的生命。
涂茂興與涂徐懿馨在上人感召下投入慈濟,帶動無數志工投入,篳路藍縷,成就今日慈濟在高雄的發展,令人感佩。(攝影:林炎煌)
高雄這條慈濟路,最初是涂茂興夫妻二人在上人的感召下投入,並帶出許多有志之士,篳路藍縷至今。一路走來,可說是用生命在做,用生命在付出,從「一」而衍生出無數無量的志工,共同參與慈濟的發展,才有現今的成果,這分心力與奉獻,令人感佩。
上人最喜歡的事,就是日日走在慈濟道上。衷心期待陸續發心投入的志工們,能秉持涂茂興夫妻二人的精進,接引更多人加入,將慈濟精神傳承下去。
(2025年1月3日 高雄靜思堂溫馨座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