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之「恩」.心光深影說從前(中)

0觀看次
A- A+

整理.慈烘、廖素梅、沈明霞、蕭芳芬、蔡嘉琪、葉時熠
   楊芳嬌、于玉霞、江桂雲、慈耀、陳玉梅、陳佳惠、林季珊

指引│文.靜映

想起德恩師父,腦海中,盡是他滿臉溫暖的笑容,不管何時、何人總是見到他圓圓的臉龐笑容可掬,笑起來就像彌勒佛一樣,很有親和力。

恩師父的笑容多於他的話語,平常以平等心待人,以前我凡夫心一起,他總是耐心的指導:「給別人時間,讓他成長;他以前的作風,不要在意,重要的是他進入慈濟後的表現。變好那就很好;沒改變時妳仍與對方結下好緣,才可以當他的善知識哦!」此時,我剛入慈濟,恩師父的聲色和待人處事方法,對我以後的慈濟路,是一個非常受用的身教和指引。

自動消音│文.魏滿子

有時難免聽到一些是非耳語,然而到了恩師父耳邊就會自動消音,他總能處之泰然,並以包容心將其化解,凡事總是輕輕地帶過,這是我們要學習的。

笑微微│文.陳雪子

我有一位會員,提及表姊在花蓮上班,失去了連絡。因我常回花蓮,便允諾代為打聽,於是找德恩師父幫忙,恩師父想到德慈師父較常與外連絡,便想託慈師父幫忙,得知要找的人叫「阿月」,恩師父突然想到,慈師父的俗名即叫「阿月」。多巧啊!恩師父竟幫會員找到表姊。

原本這位會員每月捐功德款五千元,但感念恩師父的幫忙及慈師父的因緣,便發願捐榮董,分期每月繳一萬元,維持至今,家人均月捐一萬元,如今這位會員已圓滿了好多榮董,感恩恩師父的幫忙與成就。

動中有靜的修行人│文.葉美枝

德恩師父從不罵人,也不會「碎碎唸」。當我做錯事時,他只說:「沒關係,妳應該要這樣做(親自示範教導一遍)」。說完,就這樣停止了。有時我因些煩瑣的小事而有怨言,恩師父聽見了總說:「好了,惦惦啦,做就對了!」

恩師父為人平淡,把佛陀的慈悲大愛,真正落實在生活中。他常說:「每個人成長的背景不同,思維也不同,所以不要拿自己的標準去挑剔別人;要用同理心、平常心與人互動。做人需圓融,廣結善緣。藉事練心、藉境修心,就如,《無量義經》經文:『無量大愛,染照紅塵;一大事因緣,徹悟人生。』如此才能自覺、覺他。」

對恩師父最想說的一句話是:「感恩和思念!」雖然他人走了,但他的精神常在我心中。

將飯炒得很香很香│文.朱蘭金

民國六十八年,我第一次回精舍參加冬令打包,前後需花上十幾天的時間。從早到晚總見德恩師父拿著照顧戶的名冊,對照著照片,將適合的衣服及發放的物資放到袋子裡,然後笑笑的說:「師姊,來!我們把這些東西依序打包整齊,衣服這樣折,肥皂、牙膏放這邊……」。

用餐時也叮嚀我們一定要吃飽一點,打包好要回台北時,也是一直叮嚀:「路上要小心,要常常回來精舍」。

打佛七時,德恩師父帶領唱誦的聲音,最能攝住會眾的心。民國七十二年的一次佛七,有一天飯煮過量了,恩師父就將飯炒的很香很香,再和師兄弟們送給鄰居結緣,這一幕影響我至深,體悟到「惜福」的重要,我一直延用至今。

清風與明月│文.王雅惠、蕭芳芬

每一次見到您時,遠遠的就先看見您的笑容,您總是先微笑個幾秒鐘,然後才開始講話。

如果只看到雅惠,您就會問:「芳芬呢?」

如果只看到我,您就會問:「雅惠呢?」

如果同一時間看到兩人出現,您就會說:「怎麼這麼久沒回來呢?在忙什麼?」

好感恩您對我和雅惠的關心,雅惠說:「您就像清涼的風,隨時給人舒服的感覺;您就像溫和的月光,隨時給人溫暖的感覺。那樣的感覺,表面上看起來不是那麼的重要,但失去時,卻又是那麼的令人難受。」就像余秋雨的文章所述──

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線

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

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

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

一種無需聲張的厚實

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

德恩師父,在這無窮無盡的時間長河裡,我和雅惠會用另外一種方式來懷念您──一心一志做慈濟!雅惠與芳芬永遠敬愛您。

懷念│文.靜茹

見過德恩師父的人,無不被他溫和又慈悲的目光所吸引。圓圓的臉龐,透露著他凡事平和通達、圓融的處世態度。恩師父蕙心巧手,有一回,見到他準備上人的餐點,取二朵香菇用油煎香、放二片苦瓜燉一碗湯,簡單的菜色、忠於原味的烹調,與精舍力行簡樸生活,持於內心單純之美,相互暉映。

恭敬心│文.慈描

也許您不記得我,但是我永遠記得您,一九九七年伴隨慈範阿媽回精舍時,常常看到您從廚房高舉托盤,將餐點送到上人的書房。您那無言的身教,讓我學習到對師長的恭敬心。所以回美國後,每當我在北加州靜思堂的佛堂,向佛菩薩敬供茶水時,也是學習您這樣的恭敬心,將茶水高舉,然後才放到佛桌上。

另有一次在台北分會,因為有一位師兄堅持穿皮鞋是殺生,當時我因剛入慈濟未久,智慧不夠圓融,百思不得其解。幸得您輕輕的一句話,要我不要執著,末學才茅塞頓開。

合照│文.孫慈喜

前一陣子在整理檔案時,無意間看到兩張珍貴的照片。一張是德恩師父和剛受證成為委員的魏杏芬及濟迎合照,另一張則是我和濟捨與恩師父的合照,好珍貴呀,「原來我擁有的這麼多」。

無聲勝有聲│文.靜熙

民國六十六年,因同修師兄的接引而認識慈濟。當時,委員少,常住師父更少,因此每次回精舍都可以享用德恩師父親手烹調的素食。同修師兄平常視素食為畏途,但是每回吃到恩師父烹調的素食,他總是讚不絕口的跟我說:「像這種素我就願意吃。」

平常,恩師父多半以笑容代替語言,每次回精舍,都會看到他笑咪咪的,吸引著我過去和他手拉手,一起用笑容打招呼,此時無聲勝有聲,彼此的關懷盡在不言中。

訪視道上遇恩師│文.慈恂

記得民國八十年九月時,我曾就一個個案而與德恩師父接觸──

「慈恂師姊,用這樣的方式處理評估好不好?」

「有沒有問問他的太太進出醫院幾次、交通費……」

恩師父的細膩、慈悲與智慧,點醒懵懂未啟的我。個案的案主是水果攤的阿伯,他病中還要撫養一位智障小孩和半殘的太太,仍不捨放棄高價租來而無力經營的水果攤。

他有退撫金和二款補助,看似達不到慈濟的補助標準。但恩師父以不同角度看這件個案:「是不是先安住他驚慌的心,先關懷他太太,讓他在沒有後顧之憂下放棄水果攤。」最後,慈濟以急難救助補助款,安定了案主的心。

每個月的個案回單中,您總會仔細的看過每個字,並在特殊的個案,輕輕的寫著「需要每月去關懷。」您的悲智和細膩,以及疼惜眾生慧命的心,我好敬佩。

八十三年,組長靜姝提名我當副組長時,我猛纏著您為我推去職務。

您鼓勵我:「每一個承擔都是學習,失去一個承擔,就失去一個學習的機會。勇於承擔、勇於突破;聽聽他人的想法,學習如何去適應,而不是躲避。」

您又說:「勇於承擔是一條路;不承擔也是一條路。道業是付出、用心再加上時間的累積。道業還需放下私情,以初發心、無私的心、付出的心來走;並去學習一顆寬闊包容他人的心。」

當年,我聽不進去您的話語。如今這些話語,不斷浮現我的腦海,在心中迴蕩不已。這一席話,如「無言導師」般,殷殷叮嚀導引著我。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