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靜明
德俱師父和德偕師父一樣,說話都非常簡單明瞭。但簡單並不代表其話缺乏內容和意義,反而是更為簡潔有力,重點一筆帶過,絕不拖泥帶水。
經過一番思考,雖然我與德俱師父的交情總是「君子之交」,合作不多,但其實師父的「重點」哲學,履次在洗碗的任務裡教導我,化整為零。
木桶蓋上放飯匙和鍋蓋內面容易接觸飯粒,清洗時需多搓幾下,避免飯粒黏附。(攝影:王玉鳳)
有一次和德俱師父一起洗飯鍋,師父告訴我,重點在於木桶蓋上放飯匙及鍋蓋內面的地方。因為這些部位直接接觸飯粒的機會較大,故要多搓幾下,才不會黏黏的。而洗私碗時,雖然有鐵籃可以放洗乾淨的碗,但師父還是提醒我,重點是要先用水將檯面沖過,保持檯面的清潔,這樣當鐵籃放置碗盤時,底部才不會接觸到較髒的水,避免回污到籃內洗好的碗。
當然,在接洗好的碗之前,鐵籃必須先沖過水,這樣才能確保以乾淨的鐵籃接乾淨的碗。而有時,私碗的數量較多,需要使用多個鐵籃。當我取出多個鐵籃時,一一將它們沖水,然後將它們疊放在一起,待最上面的鐵籃放滿後,再換底下第二個鐵籃繼續裝。
香積志工團隊清洗碗盤等餐具。(攝影:周幸弘)
德俱師父教我,底下的鐵籃可先倒蓋在檯面上,再放上面的鐵籃。如此一來,當濕漉漉的碗放上去時,透過鐵籃洞洞流出的水,才不會積在第二個籃內。而當鐵籃裝滿洗好的碗後,要拿去放碗架時,德俱師父也教我,要輕拍鐡籃外底部的水,才不會把水滴得滿地都是。這些重點,亦同理可證用於洗公盤與裝公筷的塑膠籃。
說到那些裝公筷的塑膠籃,它們和鐵籃一樣有許多孔洞,極易藏污納垢。一次,齋堂大掃除時,德俱師父拿著棕刷,仔細地用泡泡刷洗那些塑膠籃。當他看到我走過時,不忘叮嚀我,這些塑膠籃也需要清洗,而且要拿大寮裡的棕刷來洗,因為刷毛細小,才能徹底清潔細小的籃子孔洞。
德璒師父及德遵師父(右)帶領大寮組輪值師父、香積組志工及臺中志工一起「合和互協」分組、分工,完成過年前的年度大規模清掃。(攝影:吳亞馨)
洗完碗後,收拾大盆和小盆時,外盆底要檢查仔細,沖乾淨,以免沾上泡泡,這是師父強調的重點。平時我們使用的洗潔劑配方各不同,有些泡泡相當多,甚至會布滿整個水槽。
每當碗洗好,準備收拾現場時,我們關注的是水槽內的泡泡是否被清理乾淨。而德俱師父卻會注意到水槽底下,觀察是否有透過排水管竄出與竄到地面的泡泡。每當這時,他總是簡單一句叮嚀,便身先士卒地蹲下身來擦拭。
如同煮碗時加水的原理和底座固定的原理一樣,當德俱師父教我這些事時,說的話都不會太多,方法是教了,理由則重點式帶過。但重點就是重點,受教於師父的我,從中理解為何要這麼做的道理。當我將這些理由詮釋並常記於心,每次洗碗時,將它們從腦中的記憶體提出來,提醒自己遵循這些步驟。